dū mài
2 英文參考Governor Channel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Governor Vessel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governor channel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
governor vessel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
Du channel [21世紀雙語科技詞典]
DU meridian [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governor vessel [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GV [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3 概述督脈:1.經脈名;2.經穴別名;3.經外奇穴名。
4 經脈名·督脈督脈(governor channel[1][2]、governor vessel[1][2])為經脈名[3]。奇經八脈之壹[3]。代號DU[4]。出《黃帝內經素問·骨空淪》。
督脈分布在腰、背、頭面正中,總督六陽經,調節全身陽經經氣,故稱“陽脈之海”[5]。督脈前後與任脈、沖脈相通,與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陰腎經相合,聯系心、腎、腦。督脈在背後中脊,總制諸陽,故謂之曰督,督者都綱也。其循背脊上行,猶如裘之背縫也。
督脈起於胞中,上行入腦,並主壹身之陽經,下出會陰,沿脊柱裏邊直向上行,至項後風府穴處進入顱內,絡腦,並由項沿頭部正中線,上行顛頂,沿前額正中,鼻柱正中,至上唇系帶處[1][2]。(本經起於小腹內,出於會 *** ,沿脊柱內上行,到項後風府穴處進入腦內,絡於腦,再回出上行至頭頂正中的百會,循前額正中線到鼻柱下方的水溝穴,止於上牙齦部的齦交。手太陽小腸經的後溪穴與本脈脈氣相通[3]。)
督脈***有28穴。分布於人體後正中線,起於長強,止於齦交。據《針灸甲乙經》等載,計有:長強、腰俞、陽關、命門、懸樞、脊中、中樞、筋縮、至陽、靈臺、神道、身柱、陶道、大椎、啞門、風府、腦戶、強間、後頂、百會、前頂、囟會、上星、神庭、素髎、水溝、兌端、齦交等[6]。本經腧穴主治骶、背、頭項、局部病癥及相應的內臟疾病、神誌病。有少數腧穴有瀉熱作用。
4.1 督脈循行分布督脈循行路徑
4.1.1 《黃帝內經靈樞·營氣》足厥陰……上循喉嚨,入頏顙之竅,究於畜門;其支別者,上額,循巔,下項中,循脊,入骶,是督脈也。
語譯:
足厥陰肝經……上行沿著喉嚨進入喉頭鼻咽部,到達鼻後孔;另壹支上向額部(神庭),沿頭頂正中(百會),下向後頂中(風府),沿著脊柱(大椎)進入骶部(長強),這就是督脈。
4.1.2 《黃帝內經靈樞·本輸》頸中央之脈,督脈也,名曰風府。
語譯:
頸中央的脈是督脈。其穴名風府。
4.1.3 《黃帝內經素問·骨空論》督脈者,起於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入系廷孔——其孔,溺孔之端也。其絡循陰器,合纂間,繞纂後,別繞臀,至少陰,與巨陽中絡者合。少陰上股內後廉。貫脊屬腎。與太陽起於目內眥,上額交巔上,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膊內,俠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其男子循莖下至纂,與女子等。其少腹直上者,貫臍中央,上貫心,入喉,上頤,環唇,上系兩目之下中央。
語譯:
督脈起源於小腹部,下向骨盆的中央,在女子,入內聯系 *** 的“廷孔"——當尿道口外端。由此分出絡脈,分布於 *** ,會合於 *** 之間(會陰),繞向 *** 之後,分支別行繞臀部到足少陰(長強),與足太陽經的分支相合(會陽)。足少陰經從股內後緣上行,貫通脊柱(長強),而連屬腎臟。督脈又與足太陽經起於目內眥(睛明),上行至額,交會於巔頂(百會),入絡於腦;又退出下項,循行肩胛內側,挾脊柱(風門),抵達腰中,入循脊裏,絡於腎臟(腎俞)。在男子,則沿 *** 下至 *** ,與女子相仿。督脈另壹支從小腹直上(同任脈),穿過肚臍中央,向上通過心臟,入於喉嚨,上至下頜部環繞唇口,向上聯絡兩目之下的中央(承泣)。
4.1.4 《難經·二十八難》督脈者,起於下極之俞,並於脊裏,上至風府,入屬於腦。
語譯:
督脈,起始於軀幹最下部的長強穴,並行脊柱裏面,上行到風府穴,進入腦部(上至巔頂,沿額下行到鼻柱)。
4.1.5 《中醫大辭典》(按:《難經·二十八難》原文無後三句)督脈自小腹內起始,下出於會 *** ,向後沿脊柱裏邊直上,至風府穴處進入腦部,上行巔頂,沿著前額正中,到鼻柱下方。[4]
4.1.6 《中國針灸學詞典》督脈起於小腹內,出於會 *** ,沿脊柱內上行,到項後風府穴處進入腦內,絡於腦,再回出上行至頭頂正中的百會,循前額正中線到鼻柱下方的水溝穴,止於上牙齦部的齦交。手太陽小腸經的後溪穴與本脈脈氣相通。[3]
4.1.7 《中醫藥學名詞(2004)》督脈起於胞中,下出會陰,沿脊柱裏邊直向上行,至項後風府穴處進入顱內,絡腦,並由項沿頭部正中線,上行顛頂,沿前額正中,鼻柱正中,至上唇系帶處。[7]
4.1.8 《奇經八脈考》其脈起於腎下胞中,至於少腹,乃下行於腰橫骨圍之中央,系溺孔之端。男子循莖下至篡,女子絡陰器,合篡間,具繞篡後屏翳,別繞臀,至少陰與太陽中絡者合少陰上股內廉,由會陽貫脊,會於長強穴。在骶骨端與少陰會,並脊裏上行,歷腰俞、陽關、命門、懸樞、脊中、中樞、筋縮、至陽、靈臺、神道、身柱、陶道、大椎,與手足三陽會合;上啞門,會陽維;入系舌本,上至風府,會足太陽陽維,同入腦中;循腦戶、強間、後頂、上巔,歷百會、前頂、囟會、上星、至神庭,為足太陽督脈之會;循額中,至鼻柱,經素髎、水溝,會手足陽明;至兌端,入齦交,與任脈足陽明交會而終。凡三十壹穴。
據以上有關記載,督脈的路線,以行於腦脊正中者為主幹,旁行者為分支。脈氣起於小腹內(腎下、胞中),與沖脈、任脈同源,出於會 *** 。督脈從尾骶沿脊內上行,到項後風府穴進入腦內,聯絡腦,其外從頭頂正中經前額到鼻柱下端,至齦交穴止。這壹主幹,在營氣運行時從上而下,即由足厥陰肝經分支上頭頂接通督脈,沿腦脊下行,後接任脈。
督脈旁支,上部與足太陽膀胱經同行,從目內眥上行,交巔頂,絡腦,下項,挾脊,於腰中絡腎;下部與足少陰腎經同行,以 *** 後尾骶部貫脊屬腎。
督脈在 *** 散絡陰器或 *** ,下合於 *** ,在 *** 後尾骶部與足太陽、足少陰會合。
前行者與任脈相同,從少腹直上貫心,入喉,上頤,環唇,上系兩目之下。
其絡脈,從長強挾脊上項,散布頭上,背部分支走向足太陽。--可知督脈與足太陽關系最為密切,即壹在正中,壹在兩旁,同聯系腎與腦。其次為與足少陰和任脈相聯系,壹主後,壹主前,同在 *** 、胞宮、腎、心相關聯。
從督脈的循行分布部位認識其功能,首先是“總督諸陽”,或稱為“陽脈之海”和“陽脈之都綱”。諸陽經通過陽維會合於督脈,在督脈上有受各陽經所會的穴,又入會於足太陽經的穴,均說明這種關系。其次是溝通陰陽、總攝諸經,或稱“督領經脈之海”。督脈旁通足太陽、足少陰,與沖、任同起於胞中,並前通任脈,即說明這種關系。對此,滑伯仁曾說:“夫人身之有任、督,猶天地之有子、午,可以分,可以合。分之以見陰陽之不離,合之以見渾淪之無間,壹而二,二而壹者也”。督脈作為“陽脈之海”和“督領經脈之海”以見其功能之大,從“四海”的劃分又歸屬於“腦為髓海”。
督脈 循行路線:起於腎中
下至胞中
下行絡陰器行二陰之間
至尻
貫脊上腦後
交顛
至囟會
入鼻柱
終於人中與任脈交
奇經督脈經別循行路徑圖4.2 督脈腧穴 4.2.1 本經腧穴
督脈腧穴總圖
督脈***有28穴(有將印堂歸入者計29穴)。分布於人體後正中線,起於長強,止於齦交。據《針灸甲乙經》等載,計有:長強、腰俞、陽關、命門、懸樞、脊中、中樞、筋縮、至陽、靈臺、神道、身柱、陶道、大椎、啞門、風府、腦戶、強間、後頂、百會、前頂、囟會、上星、神庭、印堂[8][9](《中國針灸學辭典》、《中國針灸全書》列入督脈)、素髎、水溝、兌端、齦交等[6]。
督脈二十八穴始於尾閭骨端之長強穴,腰俞(功穴)、陽關入命門(功穴),上行懸樞、脊中、至中樞,筋縮、至陽歸靈臺,神道、身柱(功穴)、陶道開,大椎、啞門連風府,腦戶(功穴)、強間、後頂排,百會、前頂通囟會(功穴),上星、神庭、素髎(功穴)對,水溝、兌端在唇上,齦交上齒 *** 間。
奇經督脈經筋圖
長強(絡,足少陰會),腰俞,腰陽關,命門,懸樞,脊中,中樞,筋縮,至陽,靈臺,神道,身柱,陶道(足太陽會),大椎(手足三陽會),啞門(陽維會),風府(陽維會),腦戶(足太陽會),強間,後頂,百會(足太陽會或說足三陽會),前頂,囟會,上星,神庭(足太陽,陽明會),素髎,水溝(手、足陽明會),兌端,齦交(壹說任脈會)。
4.2.2 特定穴 4.2.2.1 絡穴長強
4.2.2.2 交會穴會陰(會任脈、沖脈),會陽(會足太陽),風門(會足太陽)。此外, 手太陽小腸經之輸穴後溪通於督脈。
督脈交會穴表(●本經穴 √交會穴)
經名
穴名
督脈
任脈
手陽明大腸經
足陽明胃經
沖脈
足少陰腎經
足太陽膀胱經
陽維脈
足少陽膽經
手太陽小腸經
承漿
√
●
√
√
陰交
√
●
會陰
√
●
√
橫骨
√
●
大赫
√
●
氣穴
√
●
四滿
√
●
中註
√
●
肓俞
√
●
商曲
√
●
石關
√
●
陰都
√
●
神庭
●
√
√
水溝
●
√
√
百會
●
√
腦戶
●
√
風府
●
√
啞門
●
√
大椎
●
√
√
√
陶道
●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
長強
●
√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
風門
√
●
會陽
√(《中國針灸學辭典》)
●
後溪
√
●
4.3 督脈經脈病督脈主要病候為脊柱強痛、角弓反張等癥[10]。
督脈發生病變,主要表現為脊柱強直、角弓反張、頭重痛、項強、眩暈、癲癇、癃閉、遺溺、痔疾、婦女不孕等。
患督脈疾病者,有下列病候:腰痛、遺精、白帶、氣喘、癲癇、聾啞、頭痛、脊柱強直、角弓反張。
《黃帝內經靈樞·海論》: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脛酸、眩冒,目無所見,懈怠,安臥。
《黃帝內經靈樞·經脈》:實則脊強,虛則頭重,高搖之(絡脈病)。
《黃帝內經素問·骨空論》:督脈為病,脊強反折。
《黃帝內經素問·風論》:風氣循風府而上,則為頭風,風入系頭,則為目風、眼寒。
《難經·二十九難》:督之為病,脊強而厥。
《脈經》:腰脊強痛,不得俯仰,大人癲疾,小人風癇疾。
《中醫大辭典》:本脈發生病變,主要表現為脊柱強直,角弓反張,頭重痛,項強,眩暈,癲癇,癃閉,遺溺,痔疾,婦女不育等。
據以上記載,督脈的病候,主要是關於頭腦、五官、脊髓及四肢的見癥,如頭風、頭痛、項強、頭重、腦轉、耳鳴、眩暈、眼花、嗜睡、癲狂、癇疾、腰脊強痛、俯仰不利、肢體酸軟,後人所載還有手足拘攣、震顫、抽搐、麻木及中風不語等。
4.4 督脈腧穴主治病證督脈腧穴主治神誌病、熱病和腰骶、背、頭項局部病證,以及相應的內臟疾病[10]。
督脈腧穴主治骶、背、頭項、局部病癥及相應的內臟疾病、神誌病。有少數腧穴有瀉熱作用。
督脈腧穴分部主治提要表
穴名
部位
主治
長強*
尾端
便血、痔疾、癲狂癇
腰俞
骶骨
月經不調、腰脊強痛
腰陽關*
腰椎
月經不調、遺精、腰骶痛、下肢痿痹
命門*
腰椎
陽痿、遺精、帶下、腰痛、泄瀉、月經不調
尾端~14椎:神誌病、婦科病、前陰病、腸癌
懸樞
腰椎
泄瀉、腰脊強痛
脊中
胸椎
泄瀉、黃疸、癲癇
中樞
胸椎
黃疸、嘔吐、腰脊強痛
筋縮
胸椎
胃痛、脊強、癲癇
13~9椎:神誌病、腸胃病
至陽*
胸椎
黃疸、咳喘、脊強、背痛
靈臺
胸椎
咳嗽、氣喘、疔瘡
神道
胸椎
眩嗽、心悸、健忘
身柱
胸椎
咳嗽、氣喘、癲癇、脊強、背痛
陶道
胸椎
頭痛,瘧疾,熱病
大椎*
頸胸椎
咳嗽、氣喘、頭痛、項強、熱病、瘧疾、癲癇
7~1椎:神誌病、心肺疾患、熱病
啞門*
頸椎
暴喑、舌強不語、癲狂癇
風府*
後頭
頭痛、項強、眩暈、咽喉腫痛、癲狂
項部:神誌病、頭項病
腦戶
後頭
頭暈、項強、癲癇
強間
後頭
頭痛、目眩、癲病
後頂
後頭
頭痛、眩暈、癲狂癇
百會*
頭頂
頭痛、眩暈、中風、癲狂、脫肛、陰挺
前頂
前頭
頭痛、鼻淵、癲癇
囟會
前頭
頭痛、眩暈、鼻淵、癲癇
穴名
部位
主治
上星*
前頭
頭痛、鼻淵、鼻衄、癲狂
神庭
前頭
頭痛、眩暈、癲癇
頭部:神誌病,頭面五官病
素髎*
鼻尖
鼻疾患、驚厥、昏迷
水溝*
人中
口眼?斜、癲狂癇、小兒驚風、昏迷、腰脊強痛
兌端
上唇
日?、齒齦腫痛、癲狂
齦交
齒齦
齒齦腫痛、癲狂
口鼻部:神誌病、鼻、口、齒病
5 經穴別名·督脈督脈為經穴別名[3]。見《備急千金要方》。即神庭[3]。
穴位 神庭 漢語拼音 Shenting 羅馬拼音 Shenting 美國英譯名 God's Courtyard 各國
代
號 中國 GV24 日本 24 法
國 莫蘭特氏 VG23 富耶氏 德國 LG23 英國 Gv24 美國 Go24
神庭為經穴名(Shéntíng GV24,DU24)[11]。出《針灸甲乙經》。別名發際(《本事方》),天庭(《針灸雜誌》),督脈(《備急千金要方》)。屬督脈[11]。神庭是足太陽膀胱經、足陽明胃經、督脈的交會穴[11][12]。神即神明,庭即前庭,“腦為元神之府”,神在此指腦,此穴在前額部,如腦室之前庭,故名神庭[11]。神庭穴主要用於頭面五官及神誌等疾患:如頭痛,耳源性眩暈,目赤腫痛,急性結膜炎,淚囊炎,鼻淵,鼻衄,驚悸,失眠,癲癇,精神分裂癥,高血壓,瘧疾,眩暈,耳聾,迎風流淚,目翳,癲狂,癇證,中風,喘渴,煩滿,角弓反張,心腹脹滿,頭暈目眩,鼻鼽,流淚,雀目,吐舌,結膜炎,鼻炎,神經官能癥,記憶力減退,精神分裂癥等。
5.1 神庭穴的別名發際(《本事方》),天庭(《針灸雜誌》),督脈(《備急千金要方》)。
5.2 出處《針灸甲乙經》:神庭,在發際,直鼻,督脈、足太陽、足陽明之會。
5.3 穴名解神即神明,庭即前庭,“腦為元神之府”,神在此指腦,此穴在前額部,如腦室之前庭,故名神庭[11]。
神,指腦之元神。庭,宮庭,庭堂。本穴居頭顱之上,腦在其中,而腦為元神之府,為人的精神智能生發之處,故名之。意為此乃腦神所居之高貴處也。道經中有三丹田之說。《中黃經》以腦宮為上丹田,心宮為中丹田,腹胃為下丹田,也稱上中下三庭。《黃庭中景經》註:“面有神庭。”《黃庭內景經》註:“神處其中則靈,靈則應,應則保身。”故神庭者腦神之宅,保身之堂也。此穴在前發際正中直上5分處,正當腦海前庭,為神居之所,神識所在,且居面之上部。《續博物誌》雲:“面者,神之庭也。”《淮南子》雲:“神者,智之淵也。”主治煩悶恍惚,癲疾風癇諸疾,《銅人腧穴針灸圖經》有:“治癲疾風癇……悸驚不安寐。”因名神庭。[13]
5.4 特異性神庭是足太陽膀胱經、足陽明胃經、督脈的交會穴[11][12]。
5.5 所屬部位前頭[14]
5.6 神庭穴的定位標準定位:神庭穴在頭部,當前發際正中直上0.5寸[7]。
神庭穴位於頭部,當前發際正中直上0.5寸處。正坐仰靠取穴[11]。
神庭穴位於頭正中線,入前發際0.5寸(《外臺秘要》)[12]。壹說:“在發際,直鼻”(《針灸甲乙經》)。
神庭穴在督脈的位置
神庭穴在前頭部的位置
神庭穴在前頭部的位置
神庭穴在前頭部的位置
神庭穴在前頭部的位置
5.7 神庭穴的取法正坐或仰靠,在頭部中線入前發際0.5寸處取穴。
神庭穴位於頭部,當前發際正中直上0.5寸處。正坐仰靠取穴[11]。
正坐或仰靠位,於前發際中點直上0.5寸處取穴;若無前發際時,可先取百會,向前4.5寸取穴[15]。
5.8 神庭穴穴位解剖神庭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左、右枕額肌額腹之間、腱膜下疏松組織。布有額神經的滑車上神經和額動、靜脈的分支或屬支。
5.8.1 層次解剖皮膚→皮下組織→左、右枕額肌額腹之間→腱膜下疏松組織[11]。
皮膚→皮下組織→枕額肌額腹[16]。
5.8.2 穴區神經、血管淺層有滑車上神經分布;深層有面神經顳支和眶上動脈分布[16]。
布有額神經分支和額動、靜脈分支[12]。
5.9 神庭穴的功效與作用神庭穴具有寧神醒腦、降逆平喘的功效。
神庭穴有清頭明目、寧心安神作用[11]。
神庭穴系督脈、胃經和膀胱經之會穴,有清頭寧神之功,主治癲狂風癇,驚悸不安[13]。
5.10 神庭穴主治病證神庭穴主要用於頭面五官及神誌等疾患:如頭痛,耳源性眩暈,目赤腫痛,急性結膜炎,淚囊炎,鼻淵,鼻衄,驚悸,失眠,癲癇,精神分裂癥,高血壓,瘧疾,眩暈,耳聾,迎風流淚,目翳,癲狂,癇證,中風,喘渴,煩滿,角弓反張,心腹脹滿,頭暈目眩,鼻鼽,流淚,雀目,吐舌,結膜炎,鼻炎,神經官能癥,記憶力減退,精神分裂癥等。
神庭穴主要用於頭面五官及神誌等疾患:如頭痛、耳源性眩暈、目赤腫痛、急性結膜炎、淚囊炎、鼻淵、鼻衄、驚悸、失眠、癲癇、精神分裂癥及高血壓、瘧疾等[11]。
神庭穴主治頭痛,眩暈,驚悸,失眠,鼻淵,癲癇等[12]。
神庭穴主治頭痛,眩暈,鼻淵,鼻衄,耳聾,目赤腫痛,迎風流淚,目翳;癲狂,癇證,失眠;中風,喘渴煩滿,角弓反張,心腹脹滿[15]。
神庭穴主治頭痛、眩暈、失眠、鼻淵、癲癇[17]。
頭暈目眩,鼻淵,鼻鼽,流淚,目赤腫痛,目翳,雀目,吐舌,角弓反張,癲狂,癇癥,驚悸,失眠,淚囊炎,結膜炎,鼻炎,神經官能癥,記憶力減退,精神分裂癥。
5.11 刺灸法 5.11.1 刺法壹般沿皮刺0.3~0.5寸[11]。
平刺0.3~0.5寸,局部酸脹[15]。
沿皮刺0.5~0.8寸[12]。
平刺0.5~0.8寸[18]
5.11.2 灸法可灸[11][15][18]。
艾條灸5~10分鐘[12]。
5.12 神庭穴的配伍神庭穴配列缺治頭痛[11]。
神庭穴配上星、睛明、前頂、太陽治目赤腫痛[11]。
神庭穴配三陰交、神門治失眠[11]。
神庭配上星、肝俞、腎俞、百會,有補益肝腎,滋陰明目的作用,主治雀目,目翳。
神庭配攢竹、迎香、風門、合谷、至陰、通谷,有宣肺利竅,疏風清熱的作用,主治鼻鼽清涕出。
神庭配兌端、承漿、有醒腦開竅,調陰和陽的作用,主治癲疾嘔沫。
神庭配上星、睛明、前頂、太陽,治頭痛目疾[15]。
神庭配印堂、神門、內關、三陰交,治失眠[15]。
神庭配本神、百會、後頂、玉枕、天沖、大杼、曲骨、尺澤,治癲疾[15]。
神庭配風池、合谷、太沖,治小兒驚風[15]。
神庭配攢竹、迎香、風門、合谷、至陰、足通谷,治鼻鼽、清涕出[15]。
人體體表面積計算器 BMI指數計算及評價 女性安全期計算器 預產期計算器 孕期體重增長正常值 孕期用藥安全性分級(FDA) 五行八字 成人血壓評價 體溫水平評價 糖尿病飲食建議 臨床生化常用單位換算 基礎代謝率計算 補鈉計算器 補鐵計算器 處方常用拉丁文縮寫速查 藥代動力學常用符號速查 有效血漿滲透壓計算器 乙醇攝入量計算器醫學百科,馬上計算!
5.13 文獻摘要《針灸甲乙經》:督脈、足太陽、陽明之會。
《針灸甲乙經》:頭腦中寒,鼻衄,目泣出,神庭主之。痎瘧,神庭、百會主之。寒熱頭痛,喘喝,目不能視,神庭主之。風眩,善嘔,煩滿,神庭主之。癲疾嘔沫,神庭及兌端、承漿主之。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治癲疾風癇,戴目上不識人,頭風目眩,鼻出清涕不止,目淚出,驚悸不得安寢。
《針灸大成》:主登高而歌,棄衣而走,角弓反張,吐舌,癲疾,風癇,目上視不識人,頭風目眩,鼻出清涕不止,目淚出,驚悸不得安寢,嘔吐煩滿,寒熱頭痛,喘渴。
《普濟》:歧伯曰:凡欲療風,勿令灸多,緣風性輕,多則傷,宜灸七壯至二十壯;禁針,針即發狂。
《類經圖翼》:灸三壯,禁刺,刺之令人癲狂目失明。
5.14 神庭穴研究進展 5.14.1 對中風患者微循環及痛閾的影響針刺、艾灸神庭觀察,發現針灸後患者的微循環障礙均有不同程度改善,痛閾也有不同程度提高。針、灸兩組相比,血流速度、痛閾均無顯著差異,證明針、灸均能使中風患者的微循環改善,並在病理條件下調節患側肢體的感覺系統。
6 經外奇穴名·督脈督脈為經外奇穴名[3]。出《備急千金要方》。
6.1 督脈穴的定位經外奇穴督脈位於前發際中點入發際0.2寸處[3]。
6.2 督脈穴主治病證經外奇穴督脈主治卒癲、小兒暴癇、小兒身強、角弓反張等[3]。
6.3 刺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