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陽澄湖蓮花島的由來變遷

陽澄湖蓮花島的由來變遷

蘇州有傳說:遠古後羿射日,壹塊太陽石濺落在海邊,後人在此建城,是名陽城。壹日暴雨傾盆,陽城沈沒論為湖泊,故稱其為“陽城湖”。

從地質構造角度來看,陽澄湖處在湖(州)蘇(州)斷裂帶和蘇(州)昆(山)嘉(定)斷裂帶之間,兩條斷裂構造總體上控制和形成陽澄湖今天的範圍和輪廓。

從宋代以前的古籍中,至今未發現有關陽澄湖的記錄,後世在陽澄湖周圍發現了密集的太湖平原古文化遺址。《元和唯亭誌》載:“(明)萬歷十七年(1598)大旱,陽澄湖涸,有朱棺壹具陷湖中,”還“見有石碑,二尺許,文字磨滅不可辯,尚在湖底未出”。同書又載:“(清)雍正元年(1723)大旱┉陽澄湖涸,自馬路至赤路岸數裏間,井以千數,農人攜鋤鋤之,得瓷碗之屬甚多┉相傳宋韓忠獻父嘗練兵於此,軍士攜之盛酒┉含銀銅鐵器間有獲之。”由此可見,陽澄湖主體形成應在宋之後期。

唐宋時期,氣候轉為暖濕,氣溫與降水均高出以往,海平面上升,海潮倒灌日趨嚴重,宋《吳郡誌》載:“昆山雖經山海,自古無潮汐。紹興中。始有潮至縣郡。至是,潮忽大至,逐過夷亭(今唯亭鎮)。”上述情況造成河道淤塞,河水宣泄不暢,陽澄湖窪地上的河道遂擴大演變成湖泊,最後連成壹體形成陽澄湖。

1940年2月,陽澄湖建立抗日民主政府,稱陽澄縣政府,均有文字記載,這是迄今所見“陽澄”這壹地名的最早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