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石城,人類活動歷史悠久。
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活動。
先秦時期是古越人生活繁衍的地方。
漢代隸屬都督、揭陽、北洋、華乾等縣。
三國吳嘉和五年(公元236年),撤揭陽縣為都,先後屬廬陵縣、南康縣。
晉太康五年(公元284年),改稱北洋郡,隸屬南康郡。
隋煬帝黃凱十三年(公元593年),石城場因境內“四面環山,巍峨如城”而得名。
南唐寶大十壹年(公元953年),石城昌升為石城縣。
宋太平興國元年(公元976年),屬乾州。
宋紹興二十三年(1153),屬贛州。
元元鎮遠(1295)屬於贛州路。
明洪武二年(1369),屬甘州府。
清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石城縣被定為寧都首府直隸州管轄。
1914屬於甘南路。
1926廢路屬於江西省。
1932屬於江西省第十壹行政區。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石城是中央蘇區的土地。
1932年2月石城縣劃歸福建蘇維埃* * *管轄,3月歸江西省管轄。
7月22日1933,木蘭、高田、小松的羅溪屬赤水縣,炎陵屬福建省彭湃縣。
1933、16年8月,蘇區中央指定瑞金的橫江、龍崗、猶大、朱坑、楊迪、羅家、日東、鄂,寧化的淮陽(淮土)為中央直屬縣,縣委設在橫江市場。
9月30日解放,1949,屬瑞金區,縣* * *所在地秦江鎮。
1950屬於寧都地區。
1952年9月後,先後隸屬贛州特區、甘南行政區、甘州區,1999年由區改市,至今隸屬贛州市。
[編輯本段]地理位置
石城縣位於江西省東南部、贛州東北部,東與福建省寧化縣接壤,南與福建省長汀縣、瑞金市接壤,西與寧都接壤,北與廣昌接壤。它位於東經116 05' 46 "和北緯16 38' 03 "和北緯25 57' 47 "和北緯26 36' 13 "之間..
石城自古以來就是江西進入閩西、粵東的必經之地,素有“閩粵通衢”之稱。
南北經度71.8km,東西緯度53.7km,全縣總面積1581.53km2..
其中,山地面積2111347畝,占總面積的89%,耕地面積192646畝,占總面積的10%,水面面積57794畝,占總面積的3%。道路、城鎮、村莊、工廠和礦山
人們都說“八山半水分田、路、莊園”,是典型的東南丘陵低山地區。
全縣耕地22.5萬畝,山地654.38+07.6萬畝,水面7.2萬畝。
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讓石城的農產品更具特色。白蓮和煙草聞名全國。是著名的同心白蓮和優質烤煙基地縣。1996被國務院命名為“中國白蓮之鄉”、“中國煙草之鄉”。
以臍橙、牛心柿為主的水果產業已初具產業規模。
動植物種類繁多,野生動物118,中藥材138。
全縣森林覆蓋率66.8%,活立木蓄積量262萬立方米,特別是高產毛竹林、油茶林、松香林。
[編輯此段]客家風俗
晉末、唐末、宋末、明清時期,以中原為中心的地區發生過五次大的戰爭。為了躲避戰亂,大量中原* * *遷移到石城及其周邊地區定居繁衍。
這些中原與當地原住民融合,融合,同化,改革,創新。經過漫長的歷史過程,最終在漢族中形成了獨特的客家風格。
客家話:石城是純客家縣,全部使用客家話,粵東客家話更接近石城話。
比如石城人把太陽叫做“太陽或熱頭”,月亮叫做“月光”,睡眠叫做“休息”,等等。
客家習俗:節日:石城的客家人最重視春節、端午節、七月三十日、中秋節,尤其是春節。
比如大年初壹,只能吃素,不能吃肉,必須做“石菜”,也就是完全煮熟的芥菜,俗稱“豐菜”,象征五谷豐登。當地老人還說,正是這種“豐盛的菜肴”在古代極度缺糧的時期救了很多人的命。因此,人們每年都會吃這道菜,以紀念這道特殊的救命菜,並將其與其他雞鴨魚肉壹起作為祭品。
婚姻:石城客家的婚禮禮儀復雜,其程序分為訂親、抽簽、掛鞋、誓約、報日、結婚、做飯、送油、滿月、回寧。
喪禮:其程序主要是喪、喪、吊唁、葬、喪、除靈。
屍體埋在棺材裏,80年代後開始有人使用火葬。
祝賀:石城客家慶祝的酒有很多種,主要有:生日:虛年十歲生日釀壽酒;出生:孩子出生第三天做湯和餅酒,足月滿月酒,全年周酒;造房子的時候要釀酒,大廳要裝梁,完工要搬新房;此外,學生、學生、送桃人要辦酒席,邀請親朋好友。
客家飲食:石城客家人的主食是大米,輔以紅薯、大豆、小麥。
飲食習慣壹日三餐:早餐、午餐、晚餐。
主要菜品有:棋子(東坡肉)、肉丸魚丸(無骨瘦肉和澱粉的混合物)、炸魚、黴豆腐(豆腐腦)、豆瓣醬、蘿蔔幹、鹹菜和各種蔬菜。
比較有特色的副食有茶、米茶、米酒、土豆餃子、米粉等等。
客家民居:石城的客家民居多為“堂屋”,又稱“天井式”,也有“土圍子”“土樓”等民居。
客家文化:教育:石城客家先民歷來重視教育,尊師重教之風十分濃厚。
自宋代以來,石城就有縣學、書院,當地有濃厚的延師辦學風氣。
北宋大學者戈文在鄢陵深山創辦柏林講學,名噪壹時。除了本省的學生,福建和廣東的學生也來這裏學習。
由於史壹貫重視教育,客家人才輩出,其中有唐代的二進士和宋代的14,其中有吳雙瑞探花和謀略。
明清進士9人,語文69人,中國武術25人。
文藝:石城客家的民間文藝非常活躍,最有特色的文化活動是石城客家燈會。
石城客家燈籠歷史悠久,五彩繽紛,有龍燈、茶青燈、船燈、花燈、獅子燈、八寶燈、橋燈、蚌殼燈、梗龍燈等。
自明代以來,春節盛行舞燈之風。從正月初壹開始,直到正月十五,謝燈才來。此外,還經常組織燈籠比賽。
[編輯本段]旅遊資源
石城是贛江的發源地,自然資源豐富,風景秀麗,名勝古跡眾多。
有宋富寶四合院塔、武隆石刻、楊坊村方時亭、延陵永寧橋、太平天國幼王洪天貴福監獄等豐富的人文景觀,還有西華山、如日山、東華山、田童村、雞公村等優美的自然風光。尤其是那天天高氣爽的時候,站在東華山頂就像置身仙境,可以看到“兩省三縣”通天寨是丹霞地貌的著名景點,素有“奇石、幽洞、奇山、香茶、盛世佛”之稱。
雞公山是石城最高的山。山頂上有仙人引路,有仙人下棋,還有傳說中的仙人下棋的棋盤。
石城歷史悠久,旅遊資源豐富。全國文物保護單位1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5處,省級自然保護區1處,自然風景區6處,溫泉4處。
贛江源自然保護區:1983年,江西師範大學地理系學者安洋認定石城楊迪為贛江源頭。
2000年,“贛江源頭”科學考察隊進壹步確定,該縣橫江鎮贛江源村的石寮河是贛江的發源地。
2004年被省裏批準為省級自然保護區。
保護區規劃面積1.65萬公頃。到處都是參天古樹、連綿不斷的森林、陡峭的山峰、溝壑和瀑布,每年可為贛江提供10萬立方米的國家ⅰ類水。動植物資源豐富,有珙桐、銀杏、紅豆杉、楠木等30多種珍稀樹種。
濟公海角:海拔1389米,是石城縣最高的山峰。
位於橫江鎮桃花寨村,山頂有仙人引路下棋,還有傳說中仙人下棋的棋盤。
竹子直立著。
環境優美,空氣清新。
田童村:田童村是丹霞地貌的著名景點,有“石怪、幽洞、石殼、香茶、佛旺”的美譽。
景區景觀獨特,群峰雄偉,景色優美,有30多處自然和人文景觀。
經專家論證,景區內開裂的奇形怪狀的巖石,被稱為“仙人耕田”,在國內並不多見,具有很大的地質考證價值。
田童村的玉宇寺建於明代,是該省重點開放的寺廟。
溫泉:四大溫泉分別是九寨溫泉、棉紡溫泉、李捎虎溫泉、少水湖溫泉,其中九寨溫泉最具開發價值。
九寨溫泉位於江西省石城縣屏山鎮井口背,距縣城約16公裏。
九寨溫泉水中含有錳、鋇、鋰、鍶、鐵等20多種元素。水質符合醫用熱礦泉水命名為矽水的要求,偏矽酸有利於軟化血管,對心血管疾病有保健和抗衰老作用。
革命遺址:石城是中央蘇區的洪權縣,是紅三軍團和少年國際師長征的起點。
* * *、周恩來、朱德、彭、等老壹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曾在這裏進行過長期的革命實踐活動。
在整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經歷了石城封鎖、紅軍攻克紅石寨、紅軍秋溪整編等許多重大革命事件。
石城數萬人參軍,為革命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和犧牲。解放後,有4209名烈士得到上級批準。
現保存完好的革命遺址主要有:紅軍長征前夕的李臘石石城阻擊遺址、紅軍秋溪整編舊址(中央臨時軍委駐地)、紅石寨舊址(平山)、紅四方面軍舊址(橫江秋溪洪家龍)、朱德同誌故居、紅十三軍舊址、泰勒縣城中心等。
客家文化傳承:石城是中國客家文化的發源地之壹,素有“客家搖籃”之稱,歷史上是客家人的中轉站。
客家文化研究權威學者廖承普為石城題詞:“祖根在故地,搖籃客石城”。
有豐富的客家遺址和濃郁的客家風情,主要有:宋鮑付元塔;太平天國幼王洪天貴福的牢房,桂花屋;小松洋村亭;清永寧走廊古橋;古驛道是閩粵要道;古老的城墻和城門;客家民居(沙段新屋、陳連外屋、大社黃家屋等。);客家花燈、砸茶、酒宴、哭嫁、賽龍舟等習俗。
石城還是“燈籠之鄉”。民間花燈歷史悠久,花燈道具、舞蹈、音樂都極為精美。是壹種獨特的表演藝術形式,尤其是在普金井演出的大型神話燈會《燈仙子》,“花燈之鄉”的美譽享譽省內外。馮夢龍《三言兩拍》中的《余氏明言》說,江西贛州地區石城縣有個呂連賢,做官壹輩子沒錢,大家都叫他呂白水。
同壹個縣的陸連賢和顧頡頏是世交。”接著提到了石城縣。
[編輯此段]民族宗教
民族:石城有漢族、畬族、* * *、苗族、壯族、布依族、滿族、白族、蒙古族等9個民族,漢族人口占總人口的99.6%。
宗教:自唐代以來,道教和佛教首先傳入石城。
只是因為教義不同,歷代皇帝往往強調這個,壓制那個。
唐末五代,道教重於佛教,道教興盛,佛教式微。
直到北宋,佛教才得以復興,但在南宋逐漸衰落。明太祖非常崇拜佛教,城市裏有許多寺廟和香火。
而且世宗排斥佛教,境內建了很多神社,道教推波助瀾。
到了清代,佛教逐漸興盛,有90多座寺廟,而道教逐漸衰落,道觀廢棄,道士散居鄉間,或皈依儒佛。
明末清初,多種民間教派傳入石城,如大乘、先天道教等。
解放後,所有這些教堂的門逐漸消失或被禁止。
清末民初,天主教傳入,解放後銷聲匿跡。
解放後,根據黨的宗教政策,正常的宗教事業受國家法律保護。
[編輯本段]文化和教育
文化設施:文化、藝術、廣播電視全面發展。
全縣有文化館1個,公共圖書館1個,博物館1個,電影院1個,劇團1個,鄉鎮有社會文化服務中心10個。
全縣有廣播電臺1個,電視臺1個。
逐步推進廣播電視數字化、網絡化,重點發展視頻點播、數據廣播、互聯網接入等網絡多功能業務。
文化藝術:縣文化館、客家花燈藝術團每年創作編排優秀節目10-15個,組織全縣大型文化藝術活動3-5次,參與人數15819人,組織1350次送戲、送電影、送圖書下鄉,受益群眾258435人。
國民教育:全面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大力推進素質教育,整體教育水平得到提高。
2006年底,全縣有75所幼兒園,在園兒童3560人。***111小學28986人,小學適齡人口入學率達到100%;普通中學21,在校生22439人,其中普通初中18,在校生15756人,省重點中學1所。
適齡人口入學率100%。
教師隊伍:教師隊伍不斷充實和擴大。2006年,全縣幼兒園教師187人,比上年增加65人。小學專任教師1122;中學專任教師1205人;全縣小學、初中、高中每百名學生教師數分別為4.5人、6.5人、5.5人。
教育設施:教育設施建設力度加大,辦學條件持續改善。
全縣財政教育支出60765萬元,同比增長26.2%,占全縣財政總支出的21%,比上年提高0.1個百分點。
年內改建校舍14865平方米,新增校舍4380平方米。
學校藏書34.36萬冊,增加20萬冊。
中小學配備計算機1432臺,比上年增加492臺。
[編輯此段]運動健康
體育:2006年,我們積極推動全民健身運動,組織了36次不同班級的運動會,參加者超過5000人。全縣中小學體育課合格率98%,其中優秀率20%,良好率60%,合格率85%。
全年參加市級以上體育比賽,獲得獎牌16枚。
醫療衛生:全年財政醫療衛生支出31.9萬元,比上年增長1.3%。
2006年底,全縣共有衛生機構414個,其中醫院3個,衛生院14個,預防保健機構15個。380個診所和門診部;2個社區衛生服務站。
年末衛生機構床位349張,衛生技術人員494人。全縣有執業醫師和執業助理醫師276人。
2006年基礎免疫接種率為:乙肝疫苗95%,卡介苗97.5%,糖丸96.1%,百白破95%,麻疹92.1%。
[編輯此段]石城物業
石城物產豐富,資源獨特。已探明的礦產有鉭、鈮、鎢、錫、鐵、稀土、花崗巖、高嶺土等10多種。
龍崗硯享譽海內外,其制作的“龍崗硯”為貢品,深受歷代文人墨客喜愛。
行業包括化工、廣播電子、軸瓦、礦山設備制造、紡織設備、南京金紙、重磅紙、印刷等。
食品工業發展迅速,先後開發出壹系列白蓮綠色食品(同心白蓮、蓮子奶糊、白蓮惠仁糊、白蓮速溶粉、維他蓮子奶、營養蓮子片、蜜蓮心茶等。)、客家酒曲、藕粉、艾草茶、山藥、保健粉等食品。
其中,陳印茶和客家九娘榮獲’98江西市場食品質量獎。
[編輯本段]經濟建設
石城投資環境好。
從境內穿過的206國道石城段已全部改造完畢。全縣村村通公路,鄉鎮通公路(混凝土)率達到80%。逐步建立了十字形的國省公路網和八字形的縣鄉公路環網。
城市建設日新月異。
石城創建全省老城區先進典型;“十裏長街”西華路氣勢磅礴;連接東西城的主幹道琴江路、琴江橋改造全面完成;縣城防洪堤建設已全面啟動;姜妍路、贛江源文化體育廣場等壹批基礎設施相繼建成,“壹城兩區”框架逐步搭建,壹個交通便利、基礎完善、功能合理、環境優美、特色鮮明的新縣城逐步崛起。
目前,石城正朝著“連接閩贛特色產品加工縣、生態農業縣、中國白蓮葉之鄉、現代客家文化城”的方向發展。
[編輯本段]行政區劃
全縣轄5鎮5鄉:琴江鎮、小松鎮、平山鎮、橫江鎮、高田鎮、木蘭鄉、鳳山鄉、猶大鄉、龍崗鄉、竹坑鄉。
石城的行政區劃多次變更。
從宋代到清末,全縣分為昌松、北洋兩個鄉,鄉又分為11裏、8裏半、9裏。
蘇區分區、鄉,民國又分區、保協、鄉、保,變化頻繁。
解放初,全縣分為7個區,43個鄉。到1955,分為8個區,110個鄉鎮。
1958建立人民公社時,1972有14個公社和1個墾荒場,1鎮劃為1個公社。
1984年,恢復農村建制。全縣劃分為琴江鎮和木蘭、高田、炎陵、小松、鳳山、小別、關下、屏山、竹坑、猶大、橫江、小谷、龍崗、楊迪鄉,下轄138個村和兩個居委會,65438。
2001,行政區劃變更,合並5個鄉鎮,由原來的15鄉鎮變為10鄉鎮。原延陵鄉並入高田鎮,田常鄉、關鄉並入琴江鎮,楊迪鄉、小谷鄉並入橫江鎮。合並後的鄉鎮為五鎮五鄉,分別是高田鎮、琴江鎮和小井鎮。轄131個村,13個居委會(琴江鎮9個居委會,高田鎮、小松鎮、橫江鎮市1個居委會)。
村鎮簡介
2004年,琴江鎮轄琴江委、連城委、東城委、城南委、城北委、興隆村、西外村、梅府村、原憲村、文房村、尖上村、錢江村、江北村、大社村、花園村、古張村、卓坑村、韓坑村、白珊村等。
小松鎮轄尚潔路居委會、小松村、羅源村、李靜村、松崗村、石天村、窯上村、樹口村、江口村、丹溪村、徐坊村、通江村、羅溪村、新華村、和盛村。
平山鎮轄:平山居委會、平山村、長江村、勝利村、山下村、萬盛村、方鑫村、羅皮村、新福村、長溪村、河東村、橫田村、葉蓓村。
橫江鎮轄:橫江街道居委會、橫江村、平陽村、丹陽村、洋河村、友聯村、秋溪村、羅雲村、燕坊村、古曦村、七賢村、朱集村、張坑村、楊迪村、西施村、瑞坑村、潘壁村、京口村、幹將源村等
高田鎮轄:高田居委會、高田村、田心村、勤勝村、湖坑村、茨江村、李政村、腰嶺村、姜生村、新平村、延陵村、上白村、大秀村、賈珠村、塘下村、朱奎村、李迪村。
木蘭鄉轄:木蘭村、秦曉村、田江村、陽坊村、陳煉村、新河村、東坑村。
鳳山鄉轄鳳山村、陳江村、大秦村、上坑村、下坑村、河田村、夏香村、燕莎村、付村。
猶大鄉轄猶大村、和諧村、下義村、羅田村、藍田村、水南村、卓龍村、王沙村、高貝村。
龍崗鄉轄:龍崗村、新南村、下井村、綠水村、新龍村、水渺村。
朱坑鄉轄:朱坑村、塘臺村、三合村、坳背村、朱溪村、高集村、梁溪村。
見://baike . Baidu/view/174093。fr=ala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