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葶藶子的功效與作用

葶藶子的功效與作用

……

(三)葶藶子的性味歸經

性味 辛苦,寒。

①《本經》:"味辛,寒。"

②《別錄》:"苦,大寒,無毒。"

③《藥性論》:"味酸,有小毒。"

歸經 入肺、膀胱經。

①《雷公炮制藥性解》:"肺、心、脾、膀胱四經。"

②《本草經疏》:"為手太陰經正藥,亦入手陽明,足太陽經。"

③《本草求真》:"入肺,兼入胃。"

④《本草再新》:"入肝、肺二經。"

葶藶子配伍應用

配大棗:葶藶子功專降泄腫氣,以宣上竅而通下竅,有瀉肺行水、定喘消腫之功,臨床刷於痰涎壅盛、氣逆咳喘,或肺氣閉塞、水道不通之面目浮腫、胸腹積水、小便不利、喘滿不得臥等;大棗能培補脾胃,顧護中氣,與葶藶子合用,既能以甘味緩和葶藶子峻猛之性,使瀉肺而不傷正,又可培土利水,澄源截流,佐葶藶子利水消腫,壹酸壹緩,壹補壹瀉,以緩制酸,又以補助瀉,妙義自生。

配大黃:葶藶子辛散苦降,上開肺氣,下通膀胱:大黃攻積滯、疏通腸道。二藥配合,肺腸同治,前後分消,***使水飲得除,津氣得布,腹滿、腫脹諸癥速消。

配杏仁:杏仁宣中有降,功能利肺氣、平咳喘、潤大腸;葶藶子開泄肺氣,下通膀胱,能利水消飲,祛痰平喘。二者相伍,杏仁開肺氣,氣利則痰水自消;水結因於氣結,氣結因於熱邪,葶藶子清氣分之熱,兼利水邪,二藥***使痰飲消、肺氣利、咳喘平。

配防己:防己善下行,通簇理,利九竅,清熱降濕,利水消腫;葶藶子性味歸經同防己,辛散開壅,苦以下行,上行能降肺氣之逆,祛痰氣之壅結,利肺止咳平喘,下行能通過肅降肺氣,通調水道,利水消腫,澄痰濁生成之源,二者相伍,既能清熱,又能除濕,利水消腫之功倍增,且又能止咳平喘,為瀉肺熱、止咳平喘的對藥。

配知母:知母質潤不燥,性守而不走,下行潤腎燥而養陰,上行清肺金而瀉火;葶藶子上行能降氣,祛痰壅,利肺平喘,下行則通調水道。肺為水之上源,通過降肺氣,就能達到利水消腫之功效。二者相配,既能清肺,又能養陰使肺不易過燥,達到利肺平喘,利水消腫之功效。

配半夏:半夏有寬中降逆止嘔、燥濕祛痰止咳之功;葶藶子有下氣行水之功。二藥相伍,壹寒壹溫,肺胃同治,相瓦制約,***奏清肺和胃、降逆化痰之功。

配雄黃:本藥辛、苦、性溫,入心、肝、胃經,有解毒、殺蟲止癢之功;葶藶味辛、苦、性寒,苦能燥濕,能殺蟲,寒能清熱,有清熱除濕,殺蟲之功。二藥相配殺蟲之功倍增,又有清熱解毒之功,頭癬,癰疽療瘡,疥癬,疳蟲蝕齒用之最佳。

臨床應用

關於治療痰多:

葶藶子是古代治療肺癰和懸飲的主藥。肺癰有黃膿痰,相當於肺部的細菌化膿性感染;懸飲相當於胸膜炎胸腔積液。白芥子辛溫,治療寒痰、泡沫痰;葶藶子苦寒,治療熱痰、黃痰。現臨床上肺膿瘍的病例城市裏已經非常少見了,對細菌感染所致肺支氣管炎癥之黃痰,壹般都是用抗生素的。

對於慢性肺間質炎、慢性支氣管炎、支擴等慢性感染黃痰白痰都有的病人,抗生素已經耐藥者,就應發揮中醫和中西醫結合的優勢,在益氣潤肺的同時,葶藶子、桑白皮是常用的清肺化痰藥。

對於泡沫狀痰,以白芥子、桂枝最好。葶藶子與之同用能增效。

關於治療積液:

本品是治療積液的常用藥,胸腔積液、心包積液、腹腔積液、滑囊積液、眼底積液、內耳積液等都能使用。能抑制滲出,並使積液重吸收,其機制與白芥子相同,是含硫苷的作用。臨床上二藥是同用的。由於積液產生的機制比較復雜,這僅是對癥治療,對原發疾病還必須進行有效的控制。

關於積液的寒飲、熱飲之爭論:

對於積液中醫辨證是寒飲還是熱飲,古代中醫理論是有爭論的。《金匱要略》痰飲病篇有“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的記載,所以許多醫家都認為這是治療痰飲病的總綱,痰飲是寒邪,使用溫藥治療痰飲病是經典的。可是在《金匱要略》痰飲病篇中,14個主方,7個是溫法,7個是清法,基本上是溫清並重的。在清初喻嘉言《醫門法律》中就提出痰飲是熱性的,是由於火邪將水邪溫化了,所以痰飲病需用以清法為主治療。

臨床上辨證,痰飲寒性、熱性者均有。肺水腫,泡沫痰是寒性的,宜用溫法治療。炎癥性的積液應是熱性的,使用清法的效果較溫法更好,或者是溫清並用。如葶藶子、桑白皮與白芥子、桂枝同用。

臨床上對積液的寒性與火熱性並不是分辨得很清楚的,常常是將這些化飲藥壹起用上去的。辨證是分辨體質和全身癥狀,以決定整個處方用溫法、清法還是溫清並用,例如用石膏、知母,還是用黨參、黃芪,還是壹起全用。

關於治療心衰:

肺源性心臟病慢性心力衰竭,以右心衰為主,西醫是不主張使用洋地黃類強心苷藥物的。因洋地黃類強心苷容易引起蓄積中毒。但臨床也有非常謹慎地小劑量使用地高辛的。

肺心病病情比較復雜,是需要綜合治療的。葶藶子含有非常小量的葶藶強心苷,短期裏服用效果壹般不明顯,也沒有副作用。長期服用能緩慢地強心,協助糾正心衰。雖然比較慢,但不會引起蓄積中毒,是比較安全的強心藥。

對於冠心病、風心病之慢性左心衰和全心衰,葶藶子也能起強心作用,但藥力較弱,還需與其他的強心藥,如附子、玉竹、鬼箭羽等同用。

葶藶子治呼吸四病有效

葶藶子苦辛寒,為瀉肺平喘要藥,北宋《開寶本草》述該藥“療肺壅上氣咳嗽,止喘促,除胸中痰飲”。而呼吸四病,即上呼吸道感染、支氣管炎、肺氣腫、肺心痛,均以咳、痰、喘或兼水腫為主癥,故葶藶子當為首選之藥。漢代張仲景《金匱要略》有葶藶大棗瀉肺湯,己椒藶黃丸等方,為葶藶子治療痰飲、水氣之名方。藥理研究證實,葶藶子具有顯著的止咳平喘、強心利尿、抗感染作用。筆者以葶藶子為主藥,加味治療呼吸四病,療效確切,現介紹如下: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擬葶藶銀花湯:炒葶藶子10克,金銀花30克,蘆根15克,射幹10克,生甘草5克。日1劑,水煎,***取汁500毫升,分早晚2次服。臨睡前再於藥渣中加水300毫升,煎沸後,離火稍候,熏吸鼻腔數分鐘。

慢性支氣管炎擬葶藶百部湯:炒葶藶子15克,百部15克,黃芩6克,雙鉤藤12克(後下),桔梗10克,炒杏仁10克,炙甘草10克,生姜5克。效果滿意。

肺氣腫擬葶藶子膏:炒葶藶子100克,炒杏仁60克,橘紅60克,白果仁60克,生麻黃10克,五味子30克,山萸肉60克,穿山龍60克,炙甘草60克,仙人頭(結籽後的白蘿蔔種)150克,大棗30枚(切)。先用清水浸泡諸藥壹宿,煎取三汁混合,加蜂蜜500克,乘熱收膏。每服1匙,開水沖服,每日3次。

肺心病擬化裁己椒藶黃湯:炒葶藶子15克,川椒5克,防己10克,炮附子5克,桂枝10克,赤芍30克,益母草15克。葶藶子、川椒隔紙焙幹研末沖服,每次服6克,分3次服完。余藥水煎服。以上為1日劑量。典型病例:秦某,男69歲,患肺心病6年余,1999年春節後因受風寒病情增劇,咳嗽痰多,呼吸短促,口唇紫紅,頸靜脈怒張,心律不齊。兩下肺可聞及中量小水泡音,下肢凹陷性水腫。舌質紫暗,苔黃白膩。應用化裁己椒藶黃湯,並加用川芎嗪20毫克,加入10%葡萄糖500毫升靜脈滴註,治療5天後,癥狀明顯改善,尿量增加,繼治5天,兩下肺小水泡音幾近消失,下肢水腫消退,達到臨床控制水平。

另外,葶藶子還可用於治療淋巴結核、胃炎、閉經等。歷代醫學家多有發揮,但該藥苦寒力峻,只宜於實證,對肺虛喘促,脾虛腫滿等癥,則非所宜。

葶藶子的附方

治肺壅咳嗽膿血,喘嗽不得睡臥:甜葶藶二兩半(隔紙炒令紫)。為末,每服二錢,水壹盞,煎至六分,不拘時溫服。(《世醫得效方》葶藶散)

治嗽:葶藶子壹兩(紙襯熬令黑),知母壹兩,貝母壹兩。三物同搗篩,以棗肉半兩,別銷沙糖壹兩半,同入藥中為丸,大如彈丸,每服以新綿裹壹丸含之,徐徐咽津,甚者不過三丸。(《篋中方》含膏丸)

治上氣咳嗽,長引氣不得臥,或水腫,或遍體氣腫,或單面腫,或足腫:葶藶子三升,微熬,搗篩為散,以清酒五升漬之,春夏三日,秋冬七日。初服如胡桃許大,日三夜壹,冬日二夜二,量其氣力,取微利為度,如患急困者,不得待日滿,亦可以綿細絞即服。(《外臺秘要方》)

治咳嗽痰涎喘急:葶藶半兩,半夏(生姜汁浸軟,切作片子)半兩,巴豆四十九粒(去皮,同上二味壹處炒,候半夏黃為度)。上件除巴豆不用,只用上二味為細末,每服壹錢,以生姜汁入蜜少許同調下,食後。(《楊氏家藏方》葶藶散)

治肺癰喘不得臥:葶藶(熬令黃色、搗,丸如彈子大),大棗十二枚。上先以水三升,煮棗取二升,去棗內葶藶,煮取壹升,頓服。(《金匱要略》葶藶大棗瀉肺湯)

治卒大腹水病:葶藶壹兩,杏仁二十枚。並熬黃色,搗,分十服,小便去,瘥。(《補缺肘後方》)

治陽水暴腫,面赤煩渴,喘急,小便澀:甜葶藶壹兩半(炒,研末),漢防己(末)二兩。以綠頭鴨血及頭,合搗萬杵,丸如梧子大,甚者,空腹白湯下十丸,輕者五丸,日三、四服,五日止。小便利為驗。(《外臺秘要方》)

治腫滿腹大,四肢枯瘦,小便澀濁:甜葶藶(紙隔炒)、薺菜根等分。上為末,蜜丸如彈子大。每服壹丸,陳皮湯嚼下,只三丸,小便清,數丸,腹當依舊。(《三因方》葶藶大丸)

治男女大小頭面手足腫:苦葶藶炒研,棗肉和丸,小豆大,每服十丸,煎麻子湯下,日三服,五七日小便多,則消腫也。忌鹹酸生冷。(《外科精義》)

治腹滿口舌幹燥,此腸間有水氣:防己、椒目、葶藶(熬)、大黃各壹兩。上四味,末之,蜜丸如梧子大。先食飲服壹丸,日三服,稍增,口中有津液,渴者,加芒硝半兩。(《金匱要賂》已椒藶黃丸)

治頭風疼痛:葶藶子為末,以酒淋汁沐頭,三、四度。(《肘後方》)

治瘰癧結核:葶藶子二合,豉半斤(湯浸令軟)。上藥,都搗熟,撚作餅子如錢厚,安在癧子上,以艾炷如小指大,灸餅上,五日壹度,灸七壯。(《聖惠方》葶藶餅子法)

治小兒白禿:葶藶搗末,以湯洗訖塗上。(《子母秘錄》)

治月經不通:葶藶壹升。為末,蜜丸如彈子大。綿裹納陰中,入三寸,每丸壹宿易之,有汁出止。(《千金方》)

治疳蟲蝕齒:葶藶,雄黃等分。為末,臘月豬脂和成,以綿裹槐枝蘸點。(《金匱要略》)

葶藶子的副作用

副作用

(壹)傳統文獻

《本草綱目》:無毒。

《藥性論》:有小毒。

(二)臨床觀察

無毒。在常規劑量內水煎服沒有不適反應。長期服用或大劑量(309以下)水煎服也沒有明顯副作用。大劑量30—60g水煎服可引起滑腸,大便稀薄,次數增多。因此,對原有脾虛泄瀉者不宜使用。

本品雖然含有強心苷成分,因其含量很低,在治療肺心病右心衰時,大劑量(30g左右)未觀察到有強心苷中毒情況。如劑量達60g以上,使用時長了,也有可能發牛強心苷蓄積中毒。

不良反應機制

葶藶子中含有強心苷類物質,過量應用可引起強心苷類藥物的不良反應。

不良反應

胸悶、氣短、惡心、嘔吐、頭暈、腹瀉、小便增多、乏力、心慌、出汗、皮膚瘙癢、煩躁不安,頸、胸、腹部布滿皮疹,繼而面色、口、唇蒼白,冷汗自出,呼吸困難、心音低鈍、血壓下降。嚴重時出現過敏性休克。

治療與解救

主要進行抗過敏、抗休克治療,口服或註射苯海拉明、強的松,皮下註射腎上腺素,其他對癥治療。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錢;或入丸、散。外甩:煎水洗或研末調敷。

註意

肺虛喘咳、脾虛腫滿者忌服。

《本草經集註》:"榆皮為之使。得酒良。惡僵蠶、石龍芮。"

《別錄》:"久服令人虛。"

《本草經疏》:"不利於脾胃虛弱及真陰不足之人。凡腫滿由於脾虛不能制水,水氣泛溢;小便不通由於膀胱虛無氣以化者,法所鹹忌。"

《本草便讀》:"寒飲、陰水等證及虛弱者,不可用也。"

識別真假葶藶子

(《本草經百種錄》)”市場上有以同科植物芝麻菜幹燥的種子冒充葶藶子,使用時註意鑒別。

真品葶藶子

形如瓜子而扁,外表黃棕色,長約1.5毫米,寬約0.75毫米,壹端鈍圓,壹端漸尖而微凹,種臍位於凹入處,但不明顯。用放大鏡觀察,表面多顆粒狀細小突起,並有2條縱列的淺槽;水浸後黏滑性較強;聞之無任何氣味,口嘗味苦略帶辛味。

偽品芝麻菜的種子

呈卵圓形,長、寬均比正品小,表面棕色或棕褐色,用放大鏡觀察,種子光滑,只有壹端扁平稍尖而微凹入,色較淺,種子壹側有壹隆起的種脊;水浸後無黏滑性的特征;聞之亦氣微,但口嘗無苦味,只是有微微的辛辣味。

現代藥理研究證實,葶藶子的醇提取物有較好的強心作用,對衰竭的心臟可增加血氧的輸出量,降低靜脈壓。臨床報道,用葶藶子研末,口服6克,分3次食後服,並配合壹般對癥處理和服用抗生素以控制感染,治療慢性肺原性心臟病並發心力衰竭,效果良好,而偽品芝麻菜雖與真品為同科植物,但不具備這些功效,故不可代替葶藶子使用。

桑白皮與葶藶子功效異同:

***同點:均能瀉肺平喘,利水消腫,同治咳嗽喘滿、水腫、小便不利等證。

不同點:桑白皮味甘性寒,清肺消痰而降氣平喘,肺熱咳喘多用之醫—學敎育網搜—集整理;葶藶子苦辛大寒,善瀉肺中水飲,且瀉肺氣之閉塞以利尿消腫,藥力頗強,善治咳逆痰多、喘息不得臥。

上壹頁 全文完(*** 19941 字) 展開全部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