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李可染有哪些品質、事跡?

李可染有哪些品質、事跡?

李可染,1907年(清·光緒三十三年)出生在江蘇徐州壹個平民之家,取名永順。父親是貧農,逃荒到了徐州,先以捕魚為生,後來又做了廚師。母親是城市貧民。雙親均不識字。

李可染擅畫山水、人物、牛,兼工書法,並長期致力於中國畫創作和教學。其山水畫創作善於疏流導源,古為今用,融合中西,尤其是把西畫中的明暗處理引進中國畫,使之和諧地融化在深厚的傳統筆墨和傳統的造型意象之中,取得了傑出的成就。作品意境開闊,筆墨深厚,氣韻生動,格調濃重、質樸、凝煉,融文學性、音樂性和造型美於壹爐。代表作有《杏花春雨江南》、《巫峽百步梯》、《萬山紅遍》、《雨後青山半入雲》、《清漓勝境》、《陽朔》、《革命搖籃井岡山》、《黃山人字瀑》、《千巖競秀萬壑爭流》等。

李可染的作品在國內外享有極高聲譽。20世紀50年代,北京榮寶齋就經營他的作品,以4尺3開為例,牧牛圖每件約60元左右,山水70元壹件,這壹價格壹直保持到“文革”時期。1979年後,李可染的畫作價位大幅攀升,同樣尺寸的牧牛圖約7000~8000元壹幅,山水1~1.2萬元壹幅。到了上世紀80年代,中國書畫進入國際拍賣市場後,李可染的作品價位再度上揚,1983年,他的《茂叔賞荷》在香港蘇富比以8.5萬港元售出。1986年,他的《暮韻圖》在香港佳士得以12萬港元成交。而後幾年,李可染極少出手作品,市場幾乎無貨。步入上世紀90年代後,國家禁止李可染作品出境,這使本來就供不應求的李可染作品價格急劇上升。1990年,他的《煙江夕照》在香港佳士得被拍至110萬港元。1995年,他的《清漓風光》在北京翰海被買家以242萬元競得,令海內外藏家刮目相看。1999年,他的《九牛圖》在北京太平洋創下了330萬元的佳績。1999年,在中國嘉德拍賣會上,他的《萬山紅遍》(2.8平尺)又壹舉奪魁,成交價高達407萬元,創造了當時李可染作品拍賣的最高價位,也創造了中國畫單平尺最高價位,頓時震動了整個書畫界及拍賣市場。2000年,在北京榮寶拍賣會上,李可染的作品又爆奇聞,他同壹題材的《萬山紅遍》(3.1平尺),在多位買家的激烈競投下,價格壹路大飆升,最後在501.6萬元的價位上壹槌定音,使李可染作品的拍賣價和中國畫單平尺價又創新高。近年來,李可染的作品不論畫幅大小,均大受歡迎。2002年,他的《蒼巖飛瀑》在北京華辰取得143萬元的成交價格。2003年,他的《丹崖風帆圖》在上海崇源以176萬元拍出。同年,他的《千巖競秀》在中國嘉德又以330萬元成交。2004年,李可染的作品在市場上更是勢不可擋,呈現“井噴”行情。如他的《九牛圖》在北京翰海以550萬元拍出;他的《河山入畫圖》在香港蘇富比被拍至703.8萬港元。而在北京翰海秋季拍賣會上,他的精品力作《井岡山》被買家以1100萬元的“天價”競得,使李可染作品首次躍過千萬元大關。2005年,他的《漓江勝景圖》在北京榮寶又以616萬元的價格成交。筆者認為,造成李可染作品高價位走勢其原因有四:壹是名氣大。李可染在近現代中國畫壇上曾經被冠以無數的美譽、頭銜,其聲名可謂首屈壹指,婦孺皆知。二是質量高。李可染的作品達到了很高的藝術境界,具有迷人的藝術魅力。三是個性強。李可染作品個性鮮明,面目獨特,風格自我,在畫壇上獨樹壹幟。四是數量少。李可染的作品存世量在2000幅之內,市場上流通只有800幅左右,所以物以稀為貴。現李可染的作品行情與齊白石、徐悲鴻、傅抱石等人處於第壹層高價位的行列。

壹、耳聰

李可染的藝術世界充溢著大自然的萬籟音響,而這個萬籟奏鳴的世界在他童年時代已經潛入了他易感的心靈裏了。

小時候第壹次深深吸引他的聲音,是壹個沿街賣藝求乞的盲琴師奏出的悲涼琴聲。此後,每當聽到那悠長的、淒心楚楚的曲調,他便怦然心動,幾乎落淚。常常,他暗隨琴師,聽他拉琴,默記弦音,深夜始歸。11歲的可染從此諳識不少民間曲調,還自制了壹把小胡琴,並拉得壹手好琴。

42歲那年,李可染畫過壹幅現實題材的寫意人物畫《賣唱圖》。這幅畫在他壹系列古典人物畫中顯得尤為特別。"月兒彎彎照九洲,幾家歡樂幾家愁。"為女孩伴奏的盲琴師顫動的手指觸動著琴弦,似正傳出聲聲不斷、如泣如訴、萬分悲涼的琴聲。那種真情實感,當是畫家揉進了自己童年時代久已潛存的心音。

二、啟蒙

13歲那年,小學放暑假,可染在城墻垣道玩耍。靠城墻有壹片園林建築,名曰"快哉亭",後室有幾位文人長者在作畫。他順城墻豁口滑下去,伏在窗外觀看。從此壹連數日,天不亮就在窗外候著,戀戀不舍。壹位長者見他對畫如此入迷,感嘆道:"後生可畏!"畫師們招呼他進去看畫,從此可染便成了老畫師們的"研墨童子"。大清早,他就提著小桶到井邊汲水,研好墨,等著看長者作畫。回到家裏,他竟能把所見全幅山水大意背臨下來,這使畫師們大為驚訝,催促孩子拜山水畫家錢食芝為師,原來這裏是"集益書畫社"活動的場所。

李可染正式拜師後,錢食芝為這個小學徒畫了壹大幀山水,並寫了數十行跋文。附詩雲:"童年能弄墨,靈敏世應稀。汝自鵬捕上,余慚鹢退飛。"錢食芝預感這個少年弄墨的童子將會如同大鵬展翅,相較之下,自己則如同鹢鳥冉冉倒飛了。

三、壹字銘

1929年,對於22歲的李可染來說,是意義重大的壹個年份。那年,他超越了七年學歷,報考西湖國立藝術院首屆油畫研究生。由於他現場所作的巨幅人體油畫,畫風雄厚大膽,被慧眼識才的林風眠校長破格錄取。其實,那次是他第壹次拿油筆,還是同時前來報考的山東青年張眺臨陣教給他的。

可是,到了課堂上,他有點傻眼。他拿起從未曾拿過的炭條準備畫素描,卻不知從何下手。他自愧畫拙,總是扣放畫板,待教授來課堂指導時才翻正過來。畫板壹角寫著壹個"王"字,原來那是"亡"字的密碼暗示,暗示自已,畫不好素描勿寧死。

四、兄弟

"壹八藝社"時期的青年李可染。1929年攝於杭州西湖"善福庵"住房前。左為摯友張眺,右為李可染,中為陳唯岑。

李可染的患難兄弟,就是那個臨陣教他油畫的青年張眺。張眺長可染五歲,與可染同時考入西湖國立藝術院研究部。因為他倆都是高個頭、穿長衫、留頭發;因為都是窮學生,同住在月租最廉的破舊危樓裏;也因為同出同進,形影不離,親如手足;還因為他們同是進步美術團體"壹八藝社"的最早成員,人們稱呼他倆是"西湖邊上兩兄弟"。

兩兄弟不但用功畫畫,還勤奮讀書。他們住的危樓就在尼姑廟"善福庵"的上方,廟裏住著70多歲的老尼姑,天不亮就起來誦經,每當木魚聲聲、香火裊裊之際,兩兄弟也就起床掌燈晨讀了。自定早課兩小時,吃完早飯,然後到校上課。

張眺愛讀西方哲學、文論,可染愛讀中國古籍、畫史。在張眺影響下,可染又讀了不少世界文學名著。那時,可染和張眺都學油畫,西湖國立藝術院的主導思潮是後期印象派,他們在畫風上了壹度接受了塞尚、高更的影響,但總覺得還有不足。張眺思想敏銳,評古論今,可染以他少時拜師習國畫為底蘊,從原來不會畫素描、油畫,到後來名震全校,這樣,兩兄弟又有了各自的綽號:壹個叫"張理論",壹個叫"李藝術"。

"兩兄弟"作為林風眠校長親自主考的學生,李可染考前,得張眺之助,輔導他油畫,竟壹發而中,破格錄取。張眺落榜,經壹再申訴得以入學。他倆相互激勵,學業進步得快。

三十年代初,兩人都參加了"壹八藝社"的進步美術活動,引起了當局註意和防範。壹天,可染從圖書館回到住室,房門洞開,書刊、畫頁散亂滿地,床被、墊褥全都大翻個。李可染壹看,連自己的筆記本也給抄走了。張眺已被關押進了陸軍監獄。

可染多次探監。第壹次送了牙刷、毛巾、肥皂等日用品,後來又送了衣物。可染最後壹次探監時,見張眺人瘦下去了。但張眺很樂觀,隔著鐵窗欄桿低聲說:"妳放心,我天天和獄友擠肩、撞膀子,鍛煉身體,我還跟壹個獄友學俄文……"

?可染求救於林風眠先生,林先生出面作保,張眺終於獲釋出獄,但沒有在學校露面,而是去了上海。後來他和田漢,同為左翼文藝運動領導人。又到了蘇區,曾任蘇維埃教育部長,但不幸在左傾路線下蒙冤罹難。當可染得知此情,已是半個世紀前發生的悲劇性往事了。

八十年代,可染依然深深地懷念當年"西湖邊上的兄弟"張眺,他說:"在張眺同誌教育影響下,我初步認識了中國社會和它的前途,初步認識了文藝上的正確道路。這對我壹生都起了很大作用,是我終生不能忘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