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 李煜的詩集或評論

? 李煜的詩集或評論

/question/1017437.html這兒有關於浪淘沙壹些比較全面的解說

至於虞美人,作於李煜臨終前,應該是後主離開人世所作最後壹詞了,據古籍記載,此詞又被稱為絕命詞,此詞作出後,宋祖大怒,將其賜死。

古人比較壹致的看法是,後主乃壹代風流才子,誤作人主,其實後主的父親也是誤作人主,兩代人都誤作了,又豈能不亡國。亡國幾乎是必然的了,而流水落花此處主要指昔日的繁華等壹切美好的東西都隨“春”而去,從此將是天上人間兩個世界。

當然這些只是本人的壹些粗淺看法,好久不看古書了,忘了不少東西。

李煜《浪淘沙·簾外雨潺潺》賞析

浪淘沙

李煜

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羅衾不耐五更寒。夢裏不知身是客,壹晌貪歡。 獨自莫憑欄,無限關山。別時容易見時難。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

這首詞是李煜降宋後被擄到汴京軟禁時所作的,作於他死前不久,表達了對故國、家園和往日美好生活的無限追思,反映出詞人從壹國之君淪為階下之囚的淒涼心境。

詞的上片,采用了倒敘的手法,描寫夢醒之後的所聞及感情上的急劇波動。夢是潛意識的心靈投影,夢是自由而模糊的感情聯想。詞中正是通過“夢裏”的“貪歡”,把詞人內心深處雖然微弱但卻不甘心死亡的生存意誌藝術地表現出來了。夢裏暫時忘卻了俘虜的身份,貪戀著片刻的歡愉。但美夢易醒,簾外潺潺春雨、陣陣春寒驚醒了美夢,使詞人重又回到了真實人生的淒涼景況中來。夢裏夢外的巨大反差其實也是今昔兩種生活的對比,是作為壹國之君和階下之囚的對比。寫夢中之“歡”,夢中越歡,夢醒越苦;不著悲、愁等字眼,但悲苦之情可以想見。“春意闌珊”,既是眼前節令的實況,又是國家衰亡、個人的生命亦即將完結的象征。如此情景,又怎能不引起詞人心頭的陣陣悲涼呢?更何況又是在“五更寒”的這樣壹個時刻!五更的寒冷,即使身蓋羅衾,也抵擋不住,忍耐不了。這是在寫夢醒後之所感。這是在寫身寒,更是在寫心寒;身寒終究有個極限,並可盡量設法抵禦和忍耐,而心寒——心頭的悲涼,則是無限的,無法忍受的了。

“夢裏不知身是客,壹晌貪歡”,只有在夢裏,才能忘記自己是“客”——南唐的亡國君,大宋的階下囚,也只有在夢裏,才能享受到那片刻的歡樂。可惜,夢中之樂是虛幻的,並且,不管主觀上如何貪戀那夢中之樂,終究不過是“壹響”而已。這樣寫進壹步突出了國亡被俘後處境的可悲可憐。

下片寫憑欄時對人生的留戀。“獨自莫憑欄,無限關山”。“獨自”,說明詞人的孤獨;“莫憑欄”是說不要憑欄,因為憑欄而望故國江山,會引起無限傷感,令人無以面對。然而,汴京距金陵甚遠,中間有“無限關山”的阻隔,因而只能是欲見不得,徒喚奈何而已。更何況這“無限江山”,也不再是南唐的國土,而是宋朝的屬地,看到這已經淪喪的國土和易主的江山,豈不是只能增加心中的悲苦嗎?這種心緒實際上更為淒楚、更為悲涼。降宋後被擄到汴京,告別舊都金陵是多麽難舍難離。這裏卻說“別時容易”,可見“容易”是為了突出壹別之後再見之難;“見時難”似也包含著好景難再,韶華已逝的感慨。“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就象水自長流、花自飄落,春天自要歸去,人生的春天也已完結,壹“去”字包含了多少留戀、惋惜、哀痛和滄桑。昔日人上君的地位和今日階下囚的遭遇就象壹個天上、壹個人間般遙不可及。“天上人間”暗指今昔兩種截然不同的人生際遇。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詞意淒絕,充溢著無可奈何的情緒。這裏詞人以生動的比喻,進壹步把集合著悲涼、痛苦、傷心、悔恨,交織著絕望與希望的感情,推向了高潮。由至高無上的皇帝成為被人輕賤的俘虜的生活巨變,對李煜個人來說,是個悲劇,但也正是這樣的特殊經歷,給李煜的創作帶來了活力。壹方面,被囚禁、被侮辱的“人間”生活,使他的內心極其痛苦,並得以在創作中極其真實的表現出來,使作品具有感情上的動人力量;另壹方面,從帝王到俘虜的生活經歷雖然是李煜所特有的,但經歷生活的巨變卻是壹般人也常有的,這就使得那些雖然沒有李煜那樣獨特經歷的人,也能受到感染,從而使作品獲得了長久的生命力。傑出的詩篇總是“真實情感”和“人類情感”的歷史統壹,兩者互為包孕和超越。“真實情感”和“人類情感”的歷史統壹,兩者互為包孕和超越。“真實情感”壹定要升到“人類情感”的美學高度,才能使自己的這種人生體驗激誌廣大讀者心靈的***鳴、震蕩。

這首詞,情真意切、哀婉動人,真可謂“語語沈痛,字字淚珠,以歌當哭,千古哀音”。深刻地表現了詞人的亡國之痛和囚徒之悲,生動地刻劃了壹個亡國之君的藝術形象。詞的格調悲壯,意境深遠,突破了花間詞派的風格,所以王國維評價:“詞至李後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變伶工之詞而為士大夫之詞。”(王國維語,《人間詞話》手稿之壹○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