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壹個姓,但是所有人的名字不能含有和皇帝名字壹樣的字或者壹樣讀音的字,遇到這種情況,應當主動的避諱。
明朝的時候朱元璋認了許多的義子,後來在稱帝後,都賜姓朱,可見在姓方面是不需要避諱的。
比如:沐英(1344年—1392年),字文英,漢族,濠州定遠(今安徽省定遠縣)人,明朝開國功臣,軍事將領,明太祖朱元璋的養子。賜名朱英,封王拜相。
擴展資料:
避諱:
避諱,封建時代為了維護等級制度的尊嚴,即說話寫文章時遇到君主或尊親的名字都不直接說出或寫出 ,以表尊重。避免利用名字進行人身攻擊,而冒犯君主或尊親超然的地位。
避諱的對象有四類:
1、帝王,對當代帝王及本朝歷代皇帝之名進行避諱,屬於當時的“國諱”或“公諱”。
如在劉秀時期,秀才被改成茂才;乾隆曾下詔門聯中不許有五福臨門四字,為的是避諱順治帝福臨之名。有時甚至還要避諱皇後之名,如呂後名雉,臣子們遇到雉要改稱野雞。
2、長官,即下屬要諱長官本人及其父祖的名諱。甚至壹些驕橫的官員嚴令手下及百姓要避其名諱。
陸遊編著的《老學庵筆記》記有壹故事:壹個叫田登的州官不準下屬及州中百姓叫他的名字,也不準寫他的名字,到了正月十五照例要放燈三天。寫布告的小吏不敢寫燈字,改為“本州依例放火三日”。由此便有了“只許州官放火,不準百姓點燈”的笑話。
3、聖賢,主要指避至聖先師孔子和亞聖孟子的名諱,有的朝代也避中華民族的始祖黃帝之名,有的還避周公之名,甚至有避老子之名的。
4、長輩,即避父母和祖父母之名,是全家的“家諱”或“私諱”。與別人交往時應避對方的長輩之諱,否則極為失禮。
方法:
古人常需避諱,他們在小心謹慎之中總結了種種避諱方法,主要有三種,即改字法、缺筆法和空字法。次要有兩種避名稱字和改變稱呼。
百度百科-避諱
百度百科-沐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