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什麽是中文四六句?

什麽是中文四六句?

“四六”代指駢文。駢文全篇以雙句為主,註重對偶聲律,多以四字、六字相間成句,故又稱“四六”。另:客家話“四六”的意思是說壹個人很不正經,也有無賴、傻瓜的意思。

駢句,即駢偶句,即對仗句。兩馬並駕為駢,二人並處為偶,意謂兩兩相對。古時宮中衛隊行列月仗(儀仗),儀仗兩兩相對,故駢偶亦稱對仗。

以偶句為主構成字數相等的上下聯,上下聯詞語相對,平仄相對。用這種形式的四六句寫成的文章,晚唐時稱作“四六”,宋明沿用,至清改稱駢體。對童蒙進行駢句訓練,為作文作詩建立根基。

擴展資料:

駢文全篇以雙句為主,註重對偶聲律,多以四字、六字相間成句,故又稱四六文。四六文常用於表章奏記的撰寫。西晉作家陸機《演連珠五十首》,每首都是四六駢句成章的短小韻文,為今存可見的較早的四六駢文短章的濫觴。

其後,四六駢句大量運用於南朝駢文。劉勰《文心雕龍·章句》說:“若夫句筆無常,而字有條數,四字密而不促,六字格而非緩。或變之以三五,蓋應機之權節也。”已以四六駢句為駢文基本句式,但六朝尚無四六文之名。

南北朝是駢體文的全盛時期。全篇以雙句(儷句、偶句)為主,講究對仗的工整和聲律的鏗鏘。中國的散文從漢代到六朝,出現了“‘文’、‘筆’”之辯。據劉勰《文心雕龍˙總述》引錄顏延之觀點稱:筆之為體,言之為文也;經典則言而非筆,傳記則筆而非言。其以為:“今之常言,有文有筆,以為無韻者筆也,有韻者文也。”可見發生於宋齊時期的文筆之辯著眼點在於有韻與否。

百度百科——四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