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宣傳大力謳歌時代精神,內外宣傳工作有了新突破、新提升。特別是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頭條和《新聞直播間》分別播出了我市土地整理典型,實現了歷史性突破;
群眾文化活動豐富多彩。在全市城鄉舉辦了新春音樂會、鄧州市春季文藝晚會、民間藝術展演、“妳我獻愛心,世界更美好”專場晚會、“鄧州市慶祝中國* * *產黨92周年”、“鄧州市慶祝中國* *產黨92周年趙廷和藝術展”等50余項文化活動。被南陽市委宣傳部評為“幸福南陽”群眾文化活動先進單位。
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不斷完善。市級圖書館、文化館達到國家三級以上標準;24個鄉鎮建成綜合文化站並投入使用;廣播電視村村通、舞臺藝術送農民、農村電影放映、農家書屋等重點文化工程成效顯著,有力推動了農村文化建設。
鄧州文化茶館建設取得新成效。文化茶館被文化部和財政部確定為國家公共文化示範項目。成功舉辦了“鄧州市第二屆文化茶館群眾才藝電視大賽”。
充分挖掘和傳承鄧州的歷史文化資源。太子港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谷林鎮古村、石林鎮西營村、劉集鎮老湖州村、劉集鎮杜英村、培英鄉魏寺村、英濤鄉高麗村、張村鎮上營村等6個鄉鎮的7個村落被列入河南省傳統村落名錄。
文藝創作取得重大成就。現代戲劇劇本《楊蘭春和榮獲“第八屆全國戲劇文化獎暨大型劇本銀獎”;電影劇本《新村新鮮事》獲得北京國際電影節民族電影展演組委會、中國電影藝術中心舉辦的第二屆民族題材電影劇本評選銀獎。作品《回到媽媽的家》獲第七屆河南省兒童文化藝術節靜態藝術壹等獎,《幫家》二等獎,《歡聲笑語》三等獎。攝影作品《踏浪》獲壹等獎,《妳累嗎》獲二等獎,《兄弟姐妹》獲三等獎。
鄧文化活動的蓬勃發展。出版《鄧文化》14期,每期10000冊,郵寄到18個國家和地區。接待國內外鄧氏宗親來訪鄧州36次,有效宣傳了鄧州,加強了與鄧氏宗親的交流。鄧州知名度進壹步提升,有力服務了全市經濟社會發展。
今天,鄧州正以其豐富的文化底蘊成為豫西南南部的壹顆璀璨明珠。“鄧”在甲骨文和早期銘文中寫“鄧”,雙手持豆形。“豆”是古代壹種高腳碟形陶器。“登”的意思是五谷成熟,雙手捧著裝滿食物的豆子祭天。後來碑文旁加了“夷”字,是都城或城市,表明鄧不僅是壹個富庶的地區,而且適宜建都、立城。
鄧是中國百家姓之壹,總人口700多萬,占全國人口的0.54%。最集中的地方是中原、長江流域和沿海。在海外,主要分布在東南亞、美洲、歐洲、大洋洲、非洲等多個國家和地區。在當今中國最常見的姓氏中,鄧排在第34位。
鄧氏早期主要以河南為繁衍中心,最先遷出的地方是山東高密縣。與此同時,姓鄧的祖先遷居四川、廣東等地。東晉十六國時期,中原鄧大規模南遷,在北方的山東、陜西、山西、甘肅、安徽等地定居。南方則轉戰江蘇、湖南、四川等地。到了唐代,南陽鄧氏衍生的部落更多了,居住在甘肅、山西、湖南、河南等省的部分地區。宋代時,鄧姓已流傳到南方的江西、湖北、福建、廣西等地。明末,福建人鄧顯祖遷居臺灣省。此後,福建、廣東、鄧等地有人移居臺灣省,後又有人移居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