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詩經》 博喻 邶風 衛風
比是《詩經》最主要的藝術表現手法之壹,在這壹種藝術手法的運用上,相比較其他國風而言,邶風和衛風的突出特點是博喻的運用。“博喻”二字並現,初見於《禮記?學記》:“君子知至學之難易,而知其美惡,然後能博喻,能博喻然後能為師,能為師然後能為長,能為長然後能為君。”孔穎達《疏》:“博喻,廣曉也。”①初時,博喻指的是壹個人對知識掌握的廣度,後來作為修辭用語的博喻雖然亦能起到廣曉的作用,但基本是被固用為壹個修辭用語了。博喻是壹種表現力非常強的極具生命力和感染力的修辭方式,宋陳對比喻的種種情形予以詳細考察,在他劃分比喻的十種變格中,有壹種他稱之為博喻:“取以為喻, 不壹而足。”②也就是申明博喻是連續運用兩個或兩個以上比喻句來描寫事物或說明道理,從而達到非常之效的比喻方式。博喻多見於我國古典文獻,陳選取了《尚書》和《荀子》中的語句示例:“若金,用汝作礪;若濟巨川,用汝作舟楫;若歲大旱,用汝作霖雨。”③“不道禮憲,以《詩》、《書》為之,譬之猶以指測河也,以戈舂黍也,以錐壺也。”④先秦文獻中的博喻甚繁,僅舉《莊子》壹例,《齊物論》解釋風的成因時,用系列比喻描述百圍巨木竅穴的形狀和風的不同聲響:“似鼻,似口,似耳,似,似圈,似臼,似窪者,似汙者”“激者,者,叱者,吸者,叫者,者,者,咬者,前者唱於而隨者唱喁”⑤。這樣壹比,使得竅穴具體可想,風聲生動易曉。
在《詩經》十五國風中,只有邶風和衛風運用了博喻,並且不止壹處,它們分別是《邶風?柏舟》中:“我心匪石,不可轉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邶風?谷風》中:“宴爾新婚,如兄如弟。”《邶風?簡兮》中:“有力如虎,執轡如組。”《衛風?淇奧》中:“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如金如錫,如圭如璧”。《衛風?碩人》中:“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如蝤蠐,齒如瓠犀,螓首蛾眉。”《邶風?柏舟》用了兩個連續的比喻句表達了那位深憂濃愁女子的心堅意固,其意已定,不會像石頭壹樣可以任意搬轉;其誌已堅,不會像席子壹樣任意卷曲。這裏選取石、席的某些特征參照女子堅定的心誌,是立誓以表心跡。《簡兮》以觀舞女子的視角,通過壹組比喻刻畫出了宮廷舞師體魄的矯健和舞藝的嫻熟。
在《詩經》塑造的眾多美人中,被刻畫得最為細致的莫過於莊姜。莊姜是中國古典詩歌中女性美的`典型,《碩人》是描寫女性美的中國古典詩歌的典型,這兩個典型的形成要歸功於《碩人》在展示莊姜貌美時所用的壹系列比喻。六個比喻的連續運用使莊姜的美具體、形象,最後再以“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收束,讀者眼前的莊姜實在是形完神足。姚際恒認為千古塑造美人者無出《碩人》之右者,“是為絕唱”⑥。莊姜之美借用宋玉壹語,即“詳而視之,奪人目睛”⑦。清吳生言《碩人》:“生動處《洛神》之藍本也。”⑧詩人是會審美,也是會寫美的。《碩人》通過系列形象化的比喻以增強藝術形象的鮮明生動,詩人喻意運用得情滿意足,帶給讀者的是更充分的藝術享受。《碩人》用以比喻碩人的諸事物體現了《詩經》時代人們的審美經驗和審美規範,因詩人所選取的皆日常生活中常見之物,順手而用,很貼切,很客觀,所以更具形象性和生動性,即《文心雕龍?比興》之謂:“比類雖繁,以切至為貴。”⑨
《碩人》對莊姜之美的描繪於後世有典範之功,其比喻開啟了後世以系列比喻寫美人的先河,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以連續的比喻來形容美的方式就被宋玉借鑒了來,用以向楚王介紹那位天下至佳、至麗、至美的東家之子:“天下之佳人莫若楚國,楚國之麗者莫若臣裏,臣裏之美者莫若臣東家之子。東家之子……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齒如含貝。”⑩
周振甫先生就具體情況把博喻劃分為三類,分別是:用多種比喻來比壹樣事物的各個方面,用多種比喻來比壹樣事物的壹個方面, 用幾個寓言故事和比喻交錯起來說明壹個道理。“第壹種博喻,可以突出壹樣事物各個方面的特點,顯出它的豐富多彩來;第二種博喻,突出壹樣事物壹個方面的特點,通過各種形象比喻來突出這個特點,收到特寫鏡頭的效果;第三種博喻,把寓言、故事比喻交織起來,顯得內容更深厚,富有說服力。”{16}衛風中的幾處博喻基本屬於第壹、第二種。從審美效應來看,它們又分別可劃歸張晶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博喻及其審美效應》中所闡述的三種效應中的兩種:壹種是聚焦性效應,即用不同意象來比喻事物的某壹個方面、某壹種狀態、某壹種特質;壹種是多棱形效應,是指用不同意象來比喻同壹事物的不同狀態、不同特質、不同側面或部分,通過這種手法使欣賞者形成對被描寫對象的多側面、多層次審美觀照。{17}很多博喻是超過兩個比喻句的,因而具有了排比句的氣勢,同時也具有了音樂的節奏和旋律,於是造就了詩篇特殊的審美效果,又在塑造形象和傳達感情方面顯得卓然不凡。 比本來就是形象化的語言,用到人物形象塑造上,就是運用形象化的語言塑造形象,博喻則是進壹步強化了形象化語言塑造形象的功能。邶風《柏舟》《簡兮》《淇奧》和《碩人》很好地運用博喻這壹表現手法,增強了讀者對傷心女子之堅定、宮廷舞師之美姿、衛武公之美質和莊姜之美形的深入細致的體認,深化和豐富了讀者的審美感受。也就是說,就詩人而言,博喻使之把事物或道理說得更全面更清楚;就讀者而言,在更具體更形象地得知詩人欲表達之意的同時,審美感受也得以豐富。
② (宋)陳:《文則》,中華書局1985年版,第8頁。
③ 《尚書正義》,《阮刻十三經註疏本》,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174頁。
④ (清)王先謙:《荀子集解》,中華書局1988年版,第16頁。
⑤ 陳鼓應:《莊子今註今譯》,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33頁。
⑥ (清)姚際恒:《詩經通論》,中華書局1958年版,第83頁。
⑦⑩ (南朝梁)蕭統:《文選》,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887頁,第893頁。
⑧ (清)吳生:《詩義會通》,中華書局1959年版,第45頁。
{12} (宋)朱熹:《詩經集傳》,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34頁。
{13} (漢)韓嬰撰,許維校釋:《韓詩外傳集釋》,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36頁。
{17} 張晶:《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博喻及其審美效應》,《古典文學知識》1995年第3期。
{21} 錢鍾書:《宋詩選註》,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年版,第61頁。
{22} 《陸遊集》,中華書局1976年版,第48頁。
{23} 唐圭璋編:《全宋詞》,中華書局1965年版,第513頁。
{24} 解玉峰編註:《元曲三百首》,中華書局2009年版,第69頁。
基金項目:山東省社會科學規劃研究項目“《詩經》邶風、風、衛風地域文化生態考論”(項目編號:14WXJ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