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列子《杞人憂天》白話釋義:
古代杞國有個人擔心天會塌、地會陷,自己無處存身,便食不下咽,寢不安席。另外又有個人為這個杞國人的憂愁而憂愁,就去開導他,說:“天不過是積聚的氣體罷了,沒有哪個地方沒有空氣的。妳壹舉壹動,壹呼壹吸,整天都在天空裏活動,怎麽還擔心天會塌下來呢?”
那人說:“天是氣體,那日、月、星、辰不就會掉下來嗎?”?開導他的人說:“日、月、星、辰也是空氣中發光的東西,即使掉下來,也不會傷害什麽。”?那人又說:“如果地陷下去怎麽辦?”
開導他的人說:“地不過是堆積的土塊罷了,填滿了四處,沒有什麽地方是沒有土塊的,妳行走跳躍,整天都在地上活動,怎麽還擔心地會陷下去呢?”?(經過這個人壹解釋)那個杞國人才放下心來,很高興;開導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興。
原文:
杞國有人憂天地崩墜,身亡所寄,廢寢食者。又有憂彼之所憂者,因往曉之,曰:“天,積氣耳,無處無氣。若屈伸呼吸,終日在天中行止,奈何憂崩墜乎?”
其人曰:“天果積氣,日、月、星宿,不當墜邪?” 曉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積氣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墜,亦不能有所中傷。” 其人曰:“奈地壞何?”
曉之者曰:“地,積塊耳,充塞四虛,無處無塊。若躇步跐蹈?終日在地上行止,奈何憂其壞?” 其人舍然大喜,曉之者亦舍然大喜。
擴展資料寫作背景:
列子對中國人思想影響甚大。列子才穎逸而性沖淡,曲彌高而思寂寞,浩浩乎如馮虛禦風,飄飄乎如遺世獨立。在先秦諸子中對生命表現出最達觀,最磊落的就是列子。
主張循名責實,無為而治。列子的活動時期應該是約於戰國早中期間,與鄭繻公同時,晚於孔子而早於莊子。
列子聚徒講學,弟子甚眾,壹次,列子往謁南郭子時竟挑選“弟子四十人同行”,可知列子後學眾多。從《莊子》中可以看出列子學派在戰國中後期影響很大。
文章賞析:
這則寓言出自《列子·天瑞篇》,是壹則非常有名的古代寓言。它通過杞人憂天的故事,嘲笑了那種整天懷著毫無必要的擔心和無窮無盡的憂愁,既自擾又擾人的庸人,告訴人們不要毫無根據地憂慮和擔心。這是壹則益智寓言,寫了憂天者與憂人者兩種人。作者並不以這兩種人為然。
文章重要刻畫了壹個“杞國人”的形象,他頭頂藍天,卻整天擔心藍天會崩塌下來,腳踏大地,卻成天害怕大地會陷落下去,以致睡不著覺,吃不下飯。
他還擔心天上的太陽、月亮、星星會掉下來,惶惶不可終日。在別人耐心的開導下,他又放下心,高興極了。壹個栩栩如生的形象就浮現在讀者的眼前了。
另外壹個人物,開導杞人的熱心人,他對天地星月的解釋,是不科學的,只是代表了當時的認識水平,但他那種關心他人的精神,耐心開導的方法,還是值得肯定的。
古代道家學者長盧子也並不贊成這個開導者關於天地無毀的說法,他認為壹切事物既有成,就有毀。而列子認為,天地無論成毀對人來說都是壹樣的。道的本質在於虛靜無為,人也應該以篤守虛靜的處世態度,不必在不可知的事物上浪費心智。
這則寓言的客觀意義是值得重視的,它反映了當時自然科學在宇宙形成理論上的成果,所謂“積氣”、“積塊”、“日月星宿亦積氣中有光耀者”等見解,其辯證思維水平之高,是令人膺服的。
這則寓言故事運用對話刻畫人物,人物形象分明。故事短小,但寓意深刻,耐人尋味。文章基本以對話構成,言簡意賅,邏輯嚴謹,讀來文氣貫通。這則寓言也成為後世文人常用的典故,如李白有詩曰“杞國有人憂天傾”,即出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