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主人是誰?
大量出土的青銅隨葬品為探索墓主人的身份提供了必要的條件。郭莊楚墓中的青銅禮器造型宏大,裝飾精美,其豪華程度僅次於壽縣的楚幽王墓,只有淅川的司夏吳王墓和睢縣的曾侯乙墓可與之媲美。由於被盜嚴重,隨葬品中只剩下5件鼎,但其他器物幾近完整,說明墓主人是楚國顯赫的高級貴族。
由於青銅器上的銹蝕裝飾很重,大多數銘文都沒有清除。從壹些方壺、編鐘、浴池的銘文來看,出現了“吳土”、“曾侯”、“陳”、“許”等字樣,表明墓主人與吳、曾、陳關系密切。
春秋後期,大國戰爭頻繁,上蔡處於幾個國家的交界處,社會動蕩不安。修建陵墓所需的砂石不是當地生產的,大量堆積的砂石在當時的條件下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來運輸,說明這座陵墓的主人壹定是個重要人物,否則很難組織完成如此龐大的工程。
目前專家能得到的是,墓主人是春秋末期、戰國初期楚國最高貴族。就算他不是楚平王的孫子,墓主人也是和楚王室關系非常密切的人。他壹定知道楚平王被“挖墳鞭屍”的慘痛下場,這對他在身後建立自己的地盤顯然是有影響的。這是肯定的。綜合各種資料,墓主人極有可能是楚王孫壹等人物。相信隨著青銅器除銹修復工作的深入,主人身份之謎很快就會水落石出。
出色的防盜設計
在我國發掘的眾多古墓中,上蔡縣郭莊楚墓以其獨特的防盜技術和防盜效果獨樹壹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馬告訴記者,他每次去盜墓都是有備而來——盜洞肯定是少不了的。郭莊楚墓是他參與發掘的大型墓葬之壹,但與以往不同的是,雖然這個特殊的墓葬中有很多被盜的坑洞,但許多珍貴的文物仍然靜靜地躺在墓中。“道高壹尺,魔高十丈。郭莊楚墓歷經數千場仍保留大量珍貴國寶,實屬奇跡。”
如此嚴密的防盜措施,說明墓主人在建墓之初就有明確的防盜意識。郭莊楚墓的防盜不僅體現在砂石堆積上,還體現在選址、封土、填充、墓室結構、設置木箱等可疑棺槨上。時任郭莊楚墓考古隊領隊的馬說,整個墓葬的防盜招式壹環接壹環。首先從封土上看,殘存的封土厚0.7至2.5米,為夯土,多由遺址的黑色灰土組成,並含有豐富的陶器碎片和蚌殼,與建築物的夯基十分相似。回填土厚6.3m,也是夯土。上部1.5m厚,為黑灰色場地回填,下部為純黃花夯土。
“這與普通墓葬的土壤構成有很大不同,給人的感覺是此地是聚落生活遺址或者建築遺址,足以迷惑普通盜墓賊。”馬說,早期的勘測人員也認為這只是壹個遺址,並沒有古墓。隨後更大規模的發掘表明,這確實是蔡國的漁獵聚落遺址,在這樣的地方建墓是“聰明”的,也在壹定程度上降低了被盜掘的可能性。
郭莊楚墓疑似棺槨的設置也是獨壹無二的。棺材房的正上方和側面有兩個木箱或假棺材,周圍放著壹些隨葬品,下面還有壹層基石,會讓盜墓者產生已經到了墓底的錯覺,不會再挖得更深。其實主棺在鋪路石下不到壹米。墓道方向的設計也很獨特。與通常的墓不同,墓道直通墓底,但它改變了方向。盜墓賊下了墓道,根本看不到真正的墓室。
掘墓人采取了如此嚴密的防盜措施,可見其用心良苦,但這些依然沒有抵擋住壹群盜墓賊的腳步。盜墓者似乎也想看到這壹點,於是有了郭莊楚墓最有特色的防盜手段——積砂積石。
郭莊楚墓填土層下有近11m厚的積砂。預計原積砂3000m3以上。堆積砂為黃色細砂,流動性強。考古人員在堆積沙層中發現了1,000多塊堆積的石頭,重量從3公斤到1.65公斤不等。這些石頭有不同的形狀,但是角很尖。它們應該是經過刻意開采和刻意挑選的,具有殺傷力。石頭的擺放也是經過精心設計的,大致可以分為亂石層、壓頂石層、壓頂石層、中間石層和臥底石層,可以防止盜賊從不同部位進入墓葬,起到冷石“暗器”的作用。盜墓賊挖到積沙層,沙子會流入盜洞,帶動石頭造成塌方,從而打擊盜墓賊。所以盜墓賊沒有足夠的時間待在墓裏,不可能大規模盜竊。
墓的防盜措施之嚴密,說明墓主人在建墓之初就有明確的防盜意識。考古學家推測,由於春秋晚期,大國合並,戰亂頻繁。上蔡也是幾國交界處,社會動蕩,盜墓猖獗,政治報復。當時蔡被楚軍打敗,被迫遷都,百姓背井離鄉。臨走時,蔡國人到祖墳前痛哭,以為對不起祖先,同時對楚人懷有深仇大恨。而且歷史上有伍子胥挖墳鞭屍的壹幕,受害者就是楚平王。最近的考古發現表明,墓主人可能與楚平王有某種聯系。看著祖墳被盜,肯定是擔心死後被埋,所以想盡辦法設計防盜措施。考古學家甚至肯定,壹些盜墓賊加入了該墓的設計團隊。
沙子從哪裏來?
這座墓的填土下有近11米厚的積沙。估計原積砂3000多立方米,在積砂層中發現了1000多塊大小不壹,形狀各異,但棱角分明的積石,應該是經過刻意挑選,具有殺傷力的。墓地周圍沒有細沙,上蔡縣沒有石頭,這是明擺著的事實。所以壹個問題是,墓中大量的砂石是從哪裏來的?
據調查,最近的壹座山位於數百裏之外的遂平縣玉山和茶崖山,較遠的壹座山在確山縣南部,墓中的石頭極有可能就是從這裏運出的。但是在交通不發達的古代,大量堆積的砂石是如何到達的呢?石頭不磕碰怎麽保持完整?
隨後的發掘表明,它可能是蔡國壹個漁獵聚落的遺跡,與古代航運、楚墓選址、砂石水運有關。“這給了我們壹個可能的解釋,”馬·蔡駿說。“當時由於聚落靠近北汝河舊路的彎道,可能是繁忙的水陸碼頭,造就了當地豐富的水產遺跡。東周時期,只有海運才是經濟安全的交通工具,也可能是當時權力很高的墳主夫婦選擇此地作為永久居所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