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有去醫院看病的經歷,最抓瞎的就是醫生寫的病例或者藥方根本看不懂,簡直就像天書壹樣。
總有很多人抱怨如“鬼畫符”壹般看不懂。
有趣的是,這種障礙在醫生和藥師之間卻仿佛沒有那麽大。
當患者拿著龍飛鳳舞的處方到藥房或售藥處取藥時,藥師們壹般可以毫不費力地辨認出這些藥名並交付患者。
圖|經過專業藥師破譯後的藥方
人們不禁會問,古代中醫藥方手劄是不是也這樣讓人難以辨認呢?
其實刨去千劑秘方的巨大醫用價值,娟秀的手劄本身也有著極高的藝術價值。
圖|民國老中醫手抄古籍
作為國粹的中醫,與書法之間有著很微妙的關系。
傳統中國文人除了精於琴棋書畫之外,都具有基本的醫學知識。
甚至有些病人,先看處方、病歷寫得好不好,來判斷醫生水平高不高。
書法家中的陸維釗、諸樂三、張宗祥,以及國學大師馬壹浮,也都旁通醫術,他們親手開的方子,讓人耳目壹新。
這些名家書寫的方藥字幅,很多都是書法史上的不朽傑作,不信妳看 ▼
圖|王獻之《鴨頭丸帖》
圖|蘇東坡《覆盆子帖》局部
圖|張旭《肚痛帖》
從前的中醫藥方,那麽用心,有落款、有簽署、有鈐印,誠誠懇懇,認認真真......
看看近代那些大名醫家的藥方字跡,從中也許會對這種書法有不壹樣的認識。
圖|清或民國-老中醫手稿本丸散膏丹藥酒配方秘方
這些名醫有良好的書法功底,字體多以行楷書為主,美觀大方且清晰易讀,因此也得以保存至今。
他們雖不以書法名世,但我們仍不禁對其“書作”肅然起敬。
圖|陸維釗 藥方
在這些藥方的背後,他們不知寫下了多少方子,挽救了多少患者。
寫得多了,修養到了,好的氣息就躍然紙上了。
就如黃賓虹曾提出的“藝術是最高的 養生 法,不但足以養中華民族,且能養成全人類的福祉壽考也!”
圖| 張宗祥 藥方
圖|清代禦醫陳蓮舫 藥方
圖|清名醫陳大堃 藥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