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符箓是什麽?符箓簡介

符箓是什麽?符箓簡介

符箓是什麽?符箓簡介

 符和箓是兩種不同的事物,統稱為「符箓」。兩者都有召役鬼神的功能,雖然有所區別,但經常壹起傳授、配合使用,壹些箓中也書符,故經常被混淆。由於各個派別的宇宙觀和神譜體系有所差異,也存在好幾套符文系統,所以形式不盡相同。

 符有文件、憑證、祥瑞征兆的意思。先秦時期,人們已經使用「符」作為征信、憑信的器物,把竹子或玉石(有的會在上面刻字)剖成兩半,雙方各執壹塊,能夠相合則為真,並未含有宗教的神秘色彩。中國古代便經常用這類的符傳遞軍事及行政命令。

 在中國湖北出土的睡虎地秦簡《日書》,記載秦朝的巫師用禹符時會配合禹步。陜西的漢墓文物裏,東漢順帝陽嘉二年(公元133年)的解註瓶,上面有兩個符形以及解除文;河南洛陽西郊東漢地層所發掘的解註瓶上,也畫有三道符。由此可見,在道教成立以前,帶有宗教意義的符已經出現於民間,極可能出自巫師之手,人們相信可以借此跟超自然界溝通。

 東漢太平道用符水為人治病,《太平經》記載,符是神授予人的信物,人得符則能見神。五鬥米道也使用符,傳說乃太上老君所授,後世不少道符的出現也如此宣稱。隨著道教的發展,符的意義及功用日益復雜,種類與數量也不可勝數。宋代以後,符的種類更多,然而,如四十三代天師張宇初所言,符的功用主要在福國裕民,寧家保己。符並非道教的專利,民間的法師、巫師、五術師等會把符當作宗教服務的手段之壹,例如為民眾驅邪除祟;佛教經典和敦煌文獻裏有符的記載;古代中醫的祝由科會運用符咒為患者治療;臺灣還有專精於用符的能手被稱為「符仔仙」。

 符大多由文字和圖案(包含星象、人形、八卦、雲篆等)構成,有學者嘗試解讀符字及符音,借此探索符圖的意義。 ( ) 書符可分為實書、虛書,前者指的是將符實際畫在物體上,後者則不具符形,常見以手指、舌尖、目光、手持法器等淩空畫符。書符或用符的過程必須專心壹意,儀式專家除了要布炁於符上,還經常配合存想、念咒語、掐訣、步罡等語言和肢體動作,這些訣竅往往透過秘密傳授才能得知。符的使用方式相當多樣,可以吞服、佩帶,或將符燒化在水中供病者飲用,或直接焚燒,或貼在某個物體上,或書於木材、石頭、鐵板後安鎮在某處。

 中國古代會把上天賜給帝王的授命文書稱為箓。道教的箓,有秘文、秘籍的意思,更常見的是指記載諸天曹官屬佐吏的名冊。壹般認為,道教有箓,起於張道陵。相傳東漢順帝漢安元年(公元142年),太上老君在鶴鳴山授予張道陵正壹盟威秘箓,***二十四品。

 道教存在著位階制度,依據道士所受的經箓法目排定法位等級,而道士也要按照法位次第學習符、箓、經、戒、法、訣等內容。大致上來說,宋代以前的位階和道藏的三洞四輔結構密切相關,由低到高的順序是正壹部經箓、太玄部經箓、洞神部經箓、洞玄部經箓、洞真部經箓,偶爾會在其中安插新的傳授內容。到了宋代出現諸多新興的派別,如神霄、清微、太壹、凈明等,道教固有的經教體系在此時期發生變化,有人試圖整合傳統的法位次序與新出的符箓道法,強調「法與箓相須,不可相違」、「法與箓相背,則不靈」,也就是每項道法都有相對應的箓,不可隨意授受、施行。而宋代的授箓活動仍以正壹、上清、靈寶為大宗,因他們的宗壇分別在龍虎山、茅山和合皂山,又稱為三山符箓。南宋理宗(公元1224年——公元1264年)命三十五代天師張可大(公元1218年——公元1263年)提舉三山符箓;到了明初,在皇帝的支持下,正壹總匯符箓諸派。清初以來的箓位,由低到高分為五個等級:太上三五都功經箓、正壹盟威經箓、上清五雷經箓、上清三洞五雷經箓、上清大洞經箓。

 受箓為道士從凡入聖,修證真仙的必要途徑。入道弟子受箓前要先潔齋,然後賫金環及贄幣,以謁見其師。弟子發願謹持箓奉行,若有違科約,甘受懲罰。之後,師徒告盟天地,立誓三官,並破券分環,各持壹半,以為契約,師乃傳授箓。道士受箓後應佩帶於身,虔誠修行,能蒙受箓上神將吏兵的護佑;進行儀式或宗教服務時,也可以召請或役使他們,協助道士達成目的。換句話說,箓除了作為道士的身份憑證,也是行法的憑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