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文學的發展道路上,小說是壹種重要的文體,它的出現給世人帶來了不同的精神交流。在小說中,有時還能包含許多其他的文體,是敘事、議論、抒情三位壹體的生命表達。“中國古代小說有兩個發展系統。壹個系統屬於文言文,起源於六朝的奇思妙想,興盛於唐傳奇。壹個系統屬於白話文,從唐宋時期的言論形成的劇本開始,然後發展成長篇的逐章小說。”其實在文言和白話文並存的情況下,不排除還有壹些文白文創作。但是,這兩種制度的出現並不排除,相反,在很長的歷史時期內,它們相互影響,相互競爭,甚至相互抗衡。在我看來,這兩種形式的小說,在人們的傳播中,多是文人之間的傳播,他們的傳播會占主導地位;白話小說會更多的在我們窮人中傳播,它的傳播範圍太廣了,無法用語言來描述。只要會讀書的人,都可以稱為這部小說的讀者和傳播者。與其說是兩種小說形式的競爭,不如說是兩個社會群體的“對抗”。
《聊齋誌異》雖然是文言短篇小說,但它的光輝在清代,甚至在現在也從未減弱,這說明蒲松齡的學識和才華,以及他對社會的洞察和他的精神表達與整個世界有著共同之處,從而使大眾產生* * *聲。“中國的文言短篇小說在唐代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隨後進入了長期的衰落階段。在藝術衰落了五六個世紀之後,清初又奇跡般地出現了另壹個高峰,這就是蒲松齡的《聊齋誌異》。”它的出現也為各種模仿或批評的文言小說的出現提供了藍圖,如清代袁枚的《子不語》,何班戈的《夜話筆記》,沈其鳳的《和諧二重奏》,長白豪格子的《窗螢異草》,更重要的是紀昀的《嶽薇草堂筆記》。由此可見,如果說《聊齋誌異》在這個清代沒有掀起大的波瀾,那麽這些後世小說的存在還有待考證,也就是說《聊齋誌異》是“包括白話短篇小說在內的所有中國古代短篇小說的頂峰”。
首先,廣泛的材料
《聊齋誌異》有近500篇文章,取材廣泛。在文章中,他既表現了對過去文言小說的繼承,又體現了他對古代文言小說的創新,為中國的文言小說帶來了新的生機,從而把中國的文言小說從崩潰的邊緣拯救了出來,同時也為後世的文言小說提供了無與倫比的“開山之作”。也是它之所以吸引人,百年不衰的重要原因。
我們都應該知道,蒲松齡是個讀書人,讀了很多詩書。他不僅有個人的才華,也有豐富的生活基礎。他廣泛吸收傳統詩詞、史傳、古文、文言小說的營養,同時大量借鑒和吸收通俗文學的表現手法,加上自己對外界事物的觀察,將語言虛構化,從而創作了這部文言小說。
《聊齋誌異》最容易體現在其選材上,即他對魏晉南北朝和唐傳奇文言小說的繼承。他的繼承不是單獨的模仿東方的學習,也不是單純的鼓吹迷信。他的繼承性主要表現在他在前人創作的基礎上對後世所謂浪漫主義表現手法的發展,以及他從寫奇奇怪怪的故事中表現出個人大膽的想象和創新。
用魯迅的話來說,中國嚴格意義上的古代小說是從唐代才開始的,“小說有之則意”。在此之前,奇書不僅是“草圖”,而且是“小說無意”,而幹寶的《搜神記》就是那個時代的偉大代表。但在《聊齋誌異》中,也有對它們的搜集和改編。但對比之下,不難看出《種梨》的結構和內容比《光緒》更豐富、更文藝,故事也變得有些曲折。可見,蒲松齡並不只是把古人的故事拿來,而是在此基礎上更加生動地描寫,成為有血有肉的作品;“不過,書中有不少故事是由唐朝的傳說轉化而來的。”就像這樣,在《聊齋誌異》中,鳳陽書生的故事和唐朝白行健的《三夢》是壹樣的,而《黃亮》的延續是以唐朝的傳說為基礎的,比如睡在枕邊,但在《聊齋誌異》中也有表現。達到的藝術水平會超過前代,說明《聊齋誌異》中有些文章“因六朝唐傳奇而勝六朝”。
而且《聊齋誌異》有些文章是取自當時的社會傳聞或者直接記錄朋友筆記。通常是某人的話、某人的筆記等詞語。都是在文章開頭或者結尾註明的,像《考試城神》,這樣的文章數量真的太少了。
同時,在《聊齋誌異》中,最引人入勝的故事是那些不以口頭傳說或文字記載為基礎,完全或基本上由作者本人虛構的故事,如英寧、公孫九娘、黃英、蕭乾、焦娜等。這些文章看似是壹些無關緊要的鬼狐故事,但正是它沒有像魏晉隋唐時期的文人或道士那樣,把那些故事作為真實的存在記錄下來。而是以這種潛移默化的方式影射現實生活和它所觀察到的社會現實,表明自己對社會黑暗、科舉不公、婚戀、道德教育等諸多方面的看法,從而表達自己內心的孤獨和憤怒,就像《促織》這篇文章,已經變得像壹個皇帝了。
其實在《聊齋誌異》中,還是有壹些來自現實生活記錄的文章,但這些記錄也被作者用超現實、奇幻的方式塗上了魔幻的色彩,以此展現給世人,比如張承、田七郎、桂王安、白蓮教。它是壹個倒置的改編,其敘事過程中委婉曲折的描寫實際上帶來了壹種引人入勝的感覺,說明蒲松齡的《聊齋誌異》在“誌怪”方面發生了質的變化。
更重要的是,《聊齋誌異》吸收了許多腳本小說的寫作技巧,成為他文學創作的重要來源。在《聊齋誌異》中,很多文章都表現出了腳本小說的兩個特點,即“通俗性”和“生動性”。雖然是文言小說,但在情節和故事的技巧上表現出了“說”的技巧,如蓮香、蓮香等。人們讀的時候,似乎並不覺得這是用文言文寫的作品,也給人壹種真實感。真的像是在給人講故事,也確實是“接受了宋元以來民間說唱文學和‘評書’的影響”。
但無論《聊齋誌異》中的文章是改編自前代的故事,還是自我創作的集子,都體現了他在文言小說中的巔峰地位,其所反映的各類鬼故事、世情故事也遠超前代。《聊齋誌異》距離幹寶的《搜姬神》已有壹千多年,距離唐朝的興盛也已近千年。但在接下來的壹千年裏,文言小說已經沒落,無人問津。對於中國古典小說的發展來說,《聊齋誌異》的出現確實是“文學千年之衰”,其貢獻不在“文學八代之勝”之下。
第二,思想內容復雜多樣
《聊齋誌異》講的是鬼和狐貍,但是很貼近社會生活。蒲松齡通過描寫奇奇怪怪的事件,意在表現社會現實的黑暗,內心的孤獨、憤怒和壓抑,以及對社會生活的批判、思考和向往。這些都根植於他個人的生活經歷,凝聚了他大半輩子的喜怒哀樂。他的《聊齋誌異》不僅是壹種對陌生感的描寫,也是壹種情感的表達。
基於這樣的想法,作者在書中所表現出來的,是對科舉中士人的挫敗感最明顯的同情,以及對考場中考官黑暗的諷喻。蒲松齡的青年時代可謂“壹鳴驚人”,但後來,他的仕途之路卻走向了相反的方向。他屢試不爽,飽受科舉之苦。在這期間,他交了很多和他壹樣的朋友。他對官場的黑暗和科舉制度的不公感到壓抑、難過和憤懣,所以他把這種感覺。比如在《葉盛》中,作者寫道:“文章的辭賦是當時最好的,但他所知的卻不均勻,陷在功名場中。”這正是作者自己的情況。葉盛死於抑郁癥,死得不滿足,改變了他的形式,把他的才華留在了世界上,但同樣的文章產生了不同的結果,年輕人。看著別人衣錦還鄉,蒲松齡作為壹個“學而優則仕”儒家思想濃厚的文人,不禁心酸,不得不用這樣的語言安慰自己。其實在其他很多文章中,他對科舉官員的不公、欺詐、賄賂、昏庸的批判也有所體現,如司文郎、賈等,都是展現了考場上的黑暗現實,表達了他內心的不平和苦悶。這種思想的出現,在過去的文言小說中幾乎找不到,所以是新的突破,給人新的感受。
在《聊齋誌異》近500篇文章中,批判政治黑暗的不在少數。蒲松齡是壹位飽學之士,經歷了明清兩代的更替。戰後,他想通過科舉展示自己偉大的政治抱負,但科舉給他帶來的是失敗的痛苦,同時也讓他看到了科舉殿堂的黑暗。在艱難的求官之路上,以及後來的從師生涯中,他看到了官場的黑暗,看到了為官的狡詐和狠毒。實際上,在作者看來,他在小說中表現的完全是對窮人的同情和他的無助。例如,Xi·方平就是壹個典型的代表。他死後,Xi·方平來到冥界為他的父親報仇,但他在冥界遭受了各種殘酷的折磨。他像死人壹樣看透了陰間的暴政,更有甚者,他說:“孝順忠信。”但是,作者不能讓這種痛苦永遠持續下去,不能讓那些貪官汙吏胡作非為。最後,他不得不訴諸二郎的公正和嚴格,以報復方的錯誤。通過這樣的寫法,也可以看出作者對清正廉潔、執法嚴明的官員的期待。同樣,還有其他文章,如《考茶亭師》、《考城皇》、《王艷》、《聶和尚》等,都是這壹類。但在上壹代的著作中很難看到,可見這也是壹種大膽的嘗試。
在中國這片古老的土地上,儒、道、釋、墨等思想。壹直都是我們這個世界長久生存的,在那些年也沒有失去輝煌,只是在古代特別被人追隨。因此,我們的傳統道德倫理和社會風氣的形成得到了反映。在蒲松齡的《聊齋誌異》中,這類啟蒙作品經常出現。雖然幹寶的《搜神記》中也有“睡在冰上求鯉魚”的故事,但也動搖不了這方面所體現的文學史地位。在《幹寶》裏,表現了壹個女人的丈夫榮子貴的貞操,也表現了壹個兒子為母盡孝的故事,但在《聊齋誌異》裏,更豐富、更細致,是壹大進步。例如,在Xi·方平中,兒子去地獄為他父親的不公正復仇而不怕折磨;我還寫了珊瑚和少女中貞潔的女性形象。家和萬事興,這是中國對家庭最推崇和尊重的壹種境界。由此,在《聊齋誌異》中,有張成、曾有玉等美德,有對家族兄弟關系的順從、妥協、和解;還有喬女,它表明“女人是取悅自己的”。雖然她很醜,但她有別人沒有的美德。她老公死了,她為她守寡。面對孟生的求愛,她守身如玉,但孟生死後,她也來為她哀悼,可見她對丈夫的愛,以及對欣賞她的孟生的感激之情。更何況“別人欠下的,要用噴湧的泉水來償還”的田七郎,是壹個善良的故事;甚至還有人通過寫動物的義舉來教育人,比如“義狗”“義鼠”。這些都體現了蒲松齡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同時也是勸世人行善得善報的道理。
蒲松齡大部分時間都在外面教書,很少有機會回家。他對男女關系抱有很多幻想。書中惡鬼與文人互動的故事也反映了蒲松齡在孤獨的生存境遇中內心的空虛。在這些對愛情的描寫中,他大膽地將那些狐貍、妖怪人性化,但很多時候卻表現出比人更多的親情,讓很多人汗顏。而且通過這樣的描寫,女性對愛情的追求徹底打破了傳統的道德模式,打破了“男主外女主內”的社會規範,第壹次在這麽長的篇幅裏表達了自由戀愛,這也為後來那些女性追求真愛奠定了基礎。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中說《聊齋誌異》中的狐、鬼、花妖,“明末的奇書,壹般都是簡單荒誕的,但生而無感。《聊齋誌異》在細節上獨樹壹幟,表現了它的平凡本性,使花變得嫵媚,多情而可親,忘了異類,偶爾看見壹只鸛。”【11】可見,蒲松齡賦予了那些人以外的生物以人的氣息,體現了“萬物壹體,天人合壹”的思想。這樣壹個追求自由戀愛的女人,在以前的書裏能不能有所揭示,在蒲松齡這裏卻是大筆壹揮,就是綠衣女子、鏈子、翔宇、家、、鳳仙花、、聶、蓮香、官母。
其實《聊齋誌異》裏有壹些文字只是記錄奇怪的事件。這些奇怪的事件不應該是整部作品的亮點,但是可以增加整部作品的神秘感,也是不可忽視的壹部分,比如野狗,地震。除此之外,像風俗畫壹樣,蒲松齡描繪了廣泛的社會生活,尤其是中下層人民的生活和農村生活,並創造了不同人物的畫廊。下層生活和人物更加親民、生動、真實、質樸,帶有泥土的芬芳,這與蒲松齡對鄉村的深刻觀察和樸素的審美觀密切相關。在西方,喬叟的《坎特伯雷故事》、塞萬提斯的《懲惡揚善集》、薄伽丘的《十日談》等名著都是他們的短篇小說之首,而在東方,除了《壹千零壹夜》,應該就是《聊齋誌異》了。
無論是唐傳奇,原華本,還是張輝的小說《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金瓶梅》等明清時期,都反映了壹場戰爭(忠義),壹場農民起義(還有其他說法),壹個取經神話,壹個世俗倫理(大多)。總之,《聊齋誌異》所反映的世界是壹個廣闊無邊的世界。在他的作品中,都體現了他對世俗世界的關註。他通過自己的生活經歷,展現了壹個人人都感同身受的現實世界,並在多篇文章之後,通過模仿司馬遷的《太史公龔玥》來評價不同的歷史說法,說明作者將自己與這些鬼怪深深地融為壹體,成為壹個社會現實。
第三,藝術創新
在《聊齋誌異》的創作過程中,作者花了很多心思把這些故事表達出來,完整地展現出來,從而極大地創新了文言短篇小說的藝術特色。這些創新既體現了作者創作的自主性,也充分體現了作者獨特的人格魅力。雖然還有壹些不太成功的作品,但它已經把文言短篇小說推向了壹個前所未有的藝術境界。
在斷斷續續的《聊齋誌異》創作中,蒲松齡用自己的文采和對生活的洞察,極大地提升了小說的藝術品質,豐富了小說的形式和類型。我們都應該知道,小說是以人物和情節為核心的,人物的整體表現會通過故事情節的發展而展現出來。所以《聊齋誌異》在這方面比以往的小說更豐富,比如魏晉南北朝的《聊齋誌異》,唐代的傳奇小說,宋元的故事。由此可見,中國古典小說的發展是壹個從粗略勾勒到敘事曲折的過程。從《聊齋誌異》的大部分文章中可以看出,這並不誇張。比如桂王安寫的,桂王安先是在江上看到雲娘,然後就沿河尋找,苦不堪言。後來偶然進入了壹個河村,卻偶然看到了雲娘,卻因為壹句玩笑話,縱身跳入了河中,但後來桂王安還是覺得雲娘沒死,最後真的是這樣了。再如西湖大師、綠衣女子、英寧等。(此處不詳述),都可以壹壹體現這個委婉的小故事。在這近500篇文章中,不僅有愛情作品,還有風俗文章、社會反思作品、道德教育語言。這些類型多種多樣,長短不壹,既體現了作者不以情節為中心的小說類型,也表現了作者所創作的情節復雜的小說,各有千秋。
與以前的中國古典小說相比,《聊齋誌異》中的許多作品都加強了對人物環境、行動和心理活動的描述。看甘寶的《尋神記》,可以看到沒有語言、動作、性格、人物心理的描寫,更多的是故事介紹,沒有生活。在《聊齋誌異》中,我們可以看到這樣細膩的描寫,真正體現了小說六要素的全面性。比如對英寧生活的周邊環境的描寫和她在英寧的美麗容顏;賣花女對賣花女的投入,是對青少年心理的刻畫;《嶗山道士》中求仙的考驗和誘惑,以及對那種空虛的詳細描寫;還有《促織》中對功名焦慮氣質的完美描述。可見,在這壹點上,作者也是害怕前人做了什麽或者沒做什麽。通過這些環境和心理的描寫,作者可以更好地展現壹個人的性格特征,我們也可以看出他是壹個什麽樣的人。因此,《聊齋誌異》是壹部超越了以故事為基礎的方式,變得更加豐滿、完整、充滿生活情趣和真實、文學魅力的小說。
在六朝的古代小說和唐代的傳奇中可以看到大量的詩性語言,在明代的傳奇小說中也可以看到這樣的現象,比如剪燈、吝惜文字,這可能表現出壹種負擔。同樣,《聊齋誌異》中也有這樣的詩化語言,但這種詩化現象顯示了作者的才華和文章中委婉含蓄的特點。只是時間問題,就像《賣花女》開頭的暮色。更重要的是,在這些充滿詩意的文章中,有著各種各樣的風格和特色。這是那種“改編文字”,有壹種閃閃發光的感覺。其實在《聊齋誌異》裏,還是有很多文言文的詞,不讓人讀。從而也縮短了它與大眾的距離,比如那些短小的《聽鏡》、《雨前》、《罵鴨》、《狗》、《鼠》,用了100多個字,卻能完整地描繪出壹幅幅生動的畫面。同時,在文章中,尤其是長篇小說中,人物的語言占據了很大的篇幅,讓人聽著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如小謝、俠女等。與前代文言小說相比,它擺脫了只有作者敘述的局面,把文言短篇小說提到了壹個更高的層次。其實文言小說的基本風格在《聊齋誌異》中是不可避免的,但在這個短篇中,那些平易近人、靈活多變的人物語言和敘事模式,應該是不可磨滅的偉大創造,真正達到了“言簡意賅”的效果。
從以上幾點來看,《聊齋誌異》是壹次前所未有的變革和創新。它在我們的文學史上,尤其是文言短篇小說史上,確實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寶藏,也為後來的小說創作打下了基礎。《儒林外史》和《紅樓夢》都受到它的影響。
第四,長期影響
《聊齋誌異》壹經誕生,就引起了廣泛的影響。世界上流傳的註釋書、評點書很多,這種勢頭直到《紅樓夢》問世才減弱。自問世以來,許多學者紛紛效仿。中國古典小說經過五六個世紀的復興,少不了《聊齋誌異》的作用。
《聊齋誌異》問世後,“對《聊齋誌異》有兩種態度”,壹種是追隨模仿,壹種是“爭鳴”。前者有沈其鳳的《和合二重奏》、何班戈的《夜話》、長白豪格的《螢窗與異草》。對於後者,有紀昀的《讀魏草堂筆記》,他曾說《聊齋誌異》是“壹本兩體書”,還有申屠的《六合內外筆記》和俞樾的《遊臺仙府筆記》。
在被模仿的文章中,大多與《聊齋誌異》所表達的思想內容相似,通過鬼神反映社會生活,揭露官場腐敗、科舉弊端、社會勢利等。,並蘊含了作者的憂患意識和悲憤之情,還有許多寓言故事,巧妙有趣,可謂《聊齋誌異》的發展。在傳承的作品中,小說《螢窗異草》更多的是對女性形象的描寫,有直接來自《聊齋》的素材。通過對女性的不幸和抗爭,展現了社會的不公和追求男女愛情自由的夢想,也可以說是蒲松齡價值的拓展。並且在《和聲二部》中間部分的結尾也有對《和聲嶽》的論述,就像《聊齋誌異》中的《異世嶽》模仿司馬遷的《太史公龔玥》壹樣,更具有關聯性和傳承性。但在聽話的作品中,缺少了蒲松齡的敬業精神和生命的積澱。所以雖然在處理當下弊端上有相似之處,但其藝術境界並沒有達到《聊齋誌異》的高度。
至於競範疇,最具代表性的是紀昀的《閱微草堂筆記》,主張以信勸世,摒棄描寫男女情愛的文字,使其小說頁只能停留在筆記的高度,但畢竟是抨擊當時流弊的雜文集,紀昀本人又是壹個博覽群書、經驗豐富的士大夫。所以他的小說體現了他的作品。文筆有靈,文筆直白灑脫,是《聊齋誌異》無法比擬的。所以魯迅先生曾這樣評價:“凡測鬼神之境,使世昏,求孤鬼之言。”所以,蒲松齡和紀昀各有特色,都為中國文言小說的發展達到了壹個獨特的高峰,都是可以自己欣賞和閱讀的。
在清代白話文中,吳的《儒林外史》和曹雪芹的《紅樓夢》是最好的。在《儒林外史》中,他既暴露了封建禮教的罪惡,也暴露了自己的狂放不羈,缺乏更多的約束。曹雪芹不僅反映了世俗世界的醜惡,也反映了突破倫理範疇的男女之愛。可見《聊齋誌異》、《儒林外史》和《紅樓夢》有壹定的相似之處,但這三部作品並不是那麽簡單的聯系,反映的內容也有所不同,向後人展示了那個時代世俗社會的全景。“如果說中國古代小說史上的第壹個高峰是以明代的幾部白話小說為代表,那麽第二個高峰則出現在清初,表現為文言的《聊齋誌異》、《儒林外史》和白話的《紅樓夢》,文白思想融合,最終將古代小說推向壹個新的階段。”
縱觀這部《聊齋誌異》,無論是它對前代的繼承和發展,還是它自己的創作;無論是藝術創新還是對傳統的堅守;無論在前人眼中多麽新奇,在當今社會依然泛濫;無論過去人們對它是批評還是贊揚,它都取得了中國小說史和我們文學史上前所未有的成就。是雅與俗的集合,是虛幻與真實的集合,是自我與他人為壹體的集合。它從多個角度展示了社會的各種生活,展示了社會的醜惡,表達了自己對世界的啟示和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套用《紅樓夢》裏的壹句話就是:“假的時候是真的,假的時候是真的,沒有不作為的地方。”這種真假是虛無縹緲的,但卻是真實本性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