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環畫也被稱為小人書,它是是圖畫與文字結合。在漢朝時期就有了石刻或壁刻的單張故事,在宋朝由於印刷術的發明開始有了石刻故事畫,在二十世紀初才被稱為連環畫。
在遠古時期,人們將動物畫在石壁上,祈禱能夠捕到動物,這些動物畫是由簡單的線條組成,都是個體,是最早的畫,到後來商周,逐漸轉為幾個東西放到壹起組成畫,開始有了顏色黑和紅。戰國時代,壁畫非常盛行,廣為流傳的葉公好龍就源於此。
我國在漢朝時期開始有了連環畫的雛形。《孟母斷機》就是最早的單張故事畫,描繪的是孟母斷布教育孩子的事情。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出現了非常著名的敦煌壁畫,它是用多種顏色與佛教元素組成的壹幅很大的壁畫。在有些出土的古墓中,也出現了帶有連續故事性的畫。
在宋朝由於印刷術的推行,他們都把故事刻在石頭上,形成石刻畫。之後連環畫逐漸的由石刻畫壁畫向紙質畫轉移。在明清時期就出現大量的線描插畫,博物館保存的非常好的《孔子聖遺圖》,就是很完整的木刻畫,他比較詳盡的描述了孔子的壹生。不過這個時候的畫,仍然不是叫連環畫,而是被稱作回回圖。
在二十世紀初的時候,由於《西遊記》的連環畫出版。這類連續故事性的畫,才真正被稱為連環畫。連環畫種類非常多,而且他涉及的領域也非常的多,插畫中又帶有文字,讓人看起來生動有趣,非常受年輕人的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