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行成(587年-653年10月10日),字德立,北平定公,唐朝唐高宗時期的宰相,定州義豐人。年幼時跟隨劉炫學習,勤學不倦。劉炫對門生說:“行成體局方正,廊廟(朝廷官員)才也。”隋煬帝大業末年,察孝廉,為謁者臺散從員外郎。王世充廢黜皇泰主楊侗,為鄭國皇帝,以張行成為度支尚書
621年,王世充被唐朝擊滅後,張行成以隋朝的資歷補宋州(今河南商丘)谷熟縣尉。應制舉乙科,改陳倉縣尉。吏部侍郎張銳向唐高祖推薦,高祖授張行成雍州富平縣主簿,有能幹的名聲。任職期滿,補殿中侍禦史。彈劾不避權戚,唐太宗對宰相房玄齡說:“古今用人沒有不通過別人介紹,而行成是朕自己發現的。”唐太宗在宴會上,提到山東(陜州以東)人、關中人時,常常有所區別。說:“天子四海為家,沒有東西之別。如果有,將會被人看作偏狹。”唐太宗認為他說得對,賜名馬壹匹、錢十萬、衣壹襲。開始讓張行成議論大政方針,累遷給事中。641年,轉刑部侍郎。643年後,為太子少詹事,讓他輔佐太子李治。645年,唐太宗征討高句麗期間,他讓太子在張行成的老家定州監國,張行成隨高士廉等輔佐。太子對他說:“今天送公衣錦還鄉。”令有司祭祀其先人墳墓。張行成推薦了幾個同鄉,太子以他們太老了,厚賜遣歸。回京後為河南巡察大使,檢校尚書左丞。
646年,唐太宗去靈州接見擊敗薛延陀後,歸附的鐵勒酋長。開始,要帶太子壹起去,張行成認為讓太子在長安監國,鍛煉執政能力更好,唐太宗同意了,進張行成之位為銀青光祿大夫。
649年,唐太宗在翠微宮去世,托孤於長孫無忌和褚遂良。長孫無忌和褚遂良秘密將太子和皇帝的靈柩運送回京。張行成與高季輔扶立太子李治即位為唐高宗,高宗任命張行成為門下省侍中,兼刑部尚書,封北平縣公,監修國史。
651年八月,拜張行成為尚書左仆射,652年,立太子李忠,加授張行成太子少傅。653年九月,張行成去世,高宗輟朝三日,贈開府儀同三司、並州都督,謚號定。唐高宗去世後,張行成配享高宗廟庭
2. 張行成,字德立,定州義豐人
張行成,字德立,定州義豐人。
少師事劉炫,炫謂門人曰:“行成體局方正,廊廟才也。”隋大業末,察孝廉,為謁者臺散從員外郎。
後為王世充度支尚書。世充平,以隋資補谷熟尉。
家貧,代計吏集京師,擢制舉乙科,改陳倉尉。高祖謂吏部侍郎張銳曰:“今選吏豈無才用特達者?朕將用之。”
銳言行成,調富平主簿,有能名。召補殿中侍禦史,糾劾嚴正。
太宗以為能,謂房玄齡曰:“古今用人未嘗不因介紹,若行成者,朕自舉之,無先容也。”嘗侍宴,帝語山東及關中人,意有同異。
行成曰:“天子四海為家,不容以東西為限,是示人以隘矣。”帝稱善,賜名馬壹、錢十萬、衣壹稱。
自是有大政事,令與議焉。累遷給事中。
帝嘗謂群臣:“朕為人主,兼行將相事,豈不是奪公等名?舜、禹、湯、武得稷、蒐、伊、呂而四海安,漢高祖有蕭、曹、韓、彭而天下寧,茲事朕皆兼之。”行成退,上疏曰:“有隋失道,天下沸騰,陛下撥亂反正,拯人塗炭,何周、漢君臣所能比數。
雖然,盛德含光,規模宏遠。左右文武誠無將相材,奚用大庭廣眾與之量校,損萬乘之尊,與臣下爭功哉?”帝嘉納之。
轉刑部侍郎、太子少詹事。太子駐定州監國,謂曰:“吾乃送公衣錦過鄉邪!”令有司祠其先墓。
行成薦裏人魏唐卿、崔寶權、馬龍駒、張君劼皆以學行聞,太子召見,以其老不可任以事,厚賜遣之。太子使行成詣行在,帝見悅甚,賜勞尤渥。
還為河南巡察大使,稱旨,檢校尚書左丞。是歲,帝幸靈州,詔皇太子從。
行成諫曰:“皇太子宜留監國,對百寮日決庶務,既為京師重,且示四方盛德。”帝以為忠。
遷侍中、兼刑部尚書。高宗即位,封北平縣公,監脩國史。
時晉州地震不息,帝問之,對曰:“天,陽也,君象;地,陰也,臣象。君宜動,臣宜靜。
今靜者顧動,恐女謁用事,人臣陰謀。又諸王、公主參承起居,或伺間隙,宜明設防閑。
且晉,陛下本封,應不虛發,伏願深思以杜未萌。”帝然之,詔五品以上極言得失。
俄拜尚書左仆射、太子少傅。永徽四年,自三月不雨至五月,行成懼,以老乞身,制答曰:“古者策免,乖罪己之義。
此在朕寡德,非宰相咎。”乃賜宮女、黃金器,敕勿復辭。
行成固請,帝曰:“公,朕之舊,奈何舍朕去邪?”泫然流涕。行成惶恐,不得已復視事。
未幾,卒於尚書省舍,年六十七。詔九品以上就第哭。
比斂,三遣使賜內衣服,尚宮宿其家護視。贈開府儀同三司、並州都督,祭以少牢,謚曰定。
新唐書列傳第二十九 於高張。
3. 郝景春傳文言文閱讀答案譯文供參考:
郝景春,字和滿,江都人。鄉試中舉,授鹽城教諭,因犯過失而罷職歸家。啟任陜西苑馬寺萬守監錄事,後調為黃州照磨,代理黃安縣事。到任剛三日,農民義軍突然來攻城,景春等堅守八天八夜,義軍撤走。
崇禎十壹年(1638),升任房縣知縣。農民起義軍領袖羅汝才率九營之眾向熊文燦請降,文燦同意受降,而汝才又猶豫起來。景春單騎至義軍兵營去勸說,並與汝才及其同黨白貴、黑雲祥歃血為盟。汝才到文燦軍門投降,而所部諸營分駐於竹奚谷、保康、上津,自己與貴、雲祥駐於房縣城郊。當時,鄖陽各縣城墻都被破壞,只有房縣有賴於景春安撫,大體上可以防守。然義軍雜處其間,居民日夜不安。景春與主簿朱邦聞、守備楊道選壹方面修理防禦工事,壹方面與義軍諸營和睦相處。
崇禎十二年(1639)五月,張獻忠在谷城舉兵反明,約汝才壹同行動。景春子郝鳴鑾還是生員,有萬夫不敵之勇,他對其父說:“房縣城為敵攻擊目標,僅疲憊瘦弱的士兵不過二百人,城何以守住?”便穿上鎧甲去見汝才說“:妳難道不念曾與我父親燒香盟誓之言嗎?希望妳慎重,不要與張獻忠壹同作亂。”汝才假意允諾。鳴鑾察覺出汝才的允諾並非真心誠意,回來與道選領兵登城防守,而獻忠所遣前鋒已至城下。鳴鑾等斬義軍將領上天龍,遣使向熊文燦求援,去了十四次,都未見到文燦。
不久,義軍大隊人馬至房縣城下,獻忠兵打白旗,汝才的隊伍打紅旗。忽然兩軍合在壹起並力圍攻。義軍將領白貴、黑雲祥向城上高呼:“把城讓給我們,保證無事。”獻忠又令張大經來勸降。景春在城上大罵,鳴鑾且守且戰,堅持了五天五夜。義軍損失不少,獻忠左足受傷,其心愛戰馬也被殺死。守軍指揮張三錫開北門放汝才入城,城被攻破,道選在巷戰中犧牲。大經促使汝才勸景春投降,景春不肯。又問他府庫財物何在,景春厲聲道“:庫藏若還有財物,妳們也破不了城!”義軍殺壹典史、壹守備來恐嚇他,景春終不屈服,與其子鳴鑾壹道被殺。其仆陳宜和朱邦聞壹家都死。朝廷聞知,贈景春尚寶少卿,建祠奉祀,後又改贈太仆寺少卿。
4. 文言文翻譯扈蒙,字日用扈蒙,字日用,幽州安次人。其曾祖父扈洋任涿州別駕。其祖父扈智周任盧龍軍節度推官。其父扈曾任內園使。
扈蒙年輕時會寫文章,後晉天福年間,考中進士,到後漢任..縣主簿。趙思綰叛亂,朝廷派遣郭從義征討。郡縣官吏都穿短促軍服,扈蒙穿著肥大的儒服,舉止舒緩,從義感到很驚訝。轉運使李谷對從義說:“扈蒙是文學名流,不熟悉公事。”於是不再追問。後周廣順年間,跟從歸德軍節度趙暉任掌書記,召入朝任右拾遺、直史館、知制誥。扈蒙的叔伯兄弟扈載當時任翰林學士,兄弟二人掌握朝廷內外制令,當時號稱“二扈”。
宋朝初期,由中書舍人升任翰林學士,因向同年仇華請托私事違法,被貶為太子左贊善大夫,漸漸升職任左補闕,掌管大名集市征稅。乾德六年(968),重新任知制誥,充任史館修撰。開寶年間,受詔與李穆等人同修《五代史》,審定《古今本草》。開寶五年,連續主持貢舉。開寶七年,扈蒙上書說:“以前唐文宗每次召見大臣商量政事,壹定命令起居郎、起居舍人拿著筆在殿側站著,記載時政,所以《文宗實錄》較為詳備。到後唐明宗時,也命令端明殿學士及樞密直學士輪流修撰每日政事,送給史官。近來這些措施都被廢除了,每季雖然有內殿日記,樞密院錄送史館,但是所記不過臣下對見辭謝之類而已。帝王的語言和行動,都未寫進去。原因是宰相擔心泄露,傳播有誤,史官疏遠,哪裏能知道。希望從今以後凡是裁制之事、優恤之言,發自內心,可寫進書簡的,都委托宰相及參知政事每月輪流主持抄錄,以備史館撰集。”朝廷采納了,就以參知政事盧多遜主管這件事。
開寶九年正月,皇帝在乾元殿接受朝拜,各地降王在旁列隊,聲明大備。扈蒙呈上《聖功頌》,備述太祖接受禪位、統壹天下的功勞,言辭誇麗,有詔令褒獎他。被盧多遜忌恨,調出京城任知江陵府。
太宗即皇帝位,召他入朝授任中書舍人,不久重任翰林學士。與李日方壹起同修《太祖實錄》。太平興國四年(979),跟從太宗征伐太原回朝,轉任戶部侍郎,加任承旨。雍熙三年(986),染上疾病,以工部尚書銜退休。不久,去世。終年七十二歲。追贈右仆射。
自從張昭、竇儀去世,朝廷典禮章程儀式,多由扈蒙刊定。當初,太祖接受後周禪位,追尊四廟,到郊外祭祀祖父,以宣祖配天。到太宗登皇位,禮官認為舜郊拜砶,商朝郊拜冥、周朝郊拜後稷,王業因他們而興旺啊。至於漢高祖的太公,光武帝的南頓君,雖然有皇帝父親的尊嚴,卻不能享受配天的祭祀。所以自從太平興國三年、六年兩次郊拜,都以太祖配天,於禮是公允的。太宗即將到東邊封禪時,扈蒙建議說:“嚴父莫大於配天,請以宣祖配天享祀。”自從雍熙元年罷去封禪而舉行郊祀禮,於是施行扈蒙的禮制,有識之士認為這種禮制不公允。
扈蒙為人沈重厚道,不談別人的是非,喜歡佛教經典,不喜殺人,縉紳士大夫們稱他是善人。有愛笑的毛病,即使在皇上面前也禁不住。他著述很多,有《鰲山集》二十卷流行於世。
5. 王復傳文言文閱讀答案王復,字初陽,固安人。正統七年(1442)考中進士。授予刑科給事中。聲音洪亮,容貌壯美,善於陳述自己的想法上奏。提升為通政參議。也先侵犯京師,邀約大臣出去迎接上皇。眾人不敢前去,王復請求出行。於是升遷為右通政,代理禮部侍郎,與中書舍人趙榮偕同前往。敵人露出刀刃夾道威脅他們,王復等人不為此而恐懼。返回後仍擔任通政事務,再升遷為通政使。
成化元年(1465),延綏總兵官房能上奏追趕襲擊河套部眾,皇帝降旨獎勵犒勞。王復認為七百裏奔赴作戰不恰當,並擔心因企求意外成功而挑起爭端,請敕令告誡曉諭,皇帝認為他說得對。晉升為尚書。
錦衣千戶陳玨,本來是畫工。到去世時,侄子陳錫請求繼承百戶。王復說:“世襲雖然是先帝的命令,然而不是戰功,應不許可。”於是停止。
毛裏孩侵擾邊境,皇帝命令王復出京巡視陜西的邊疆守備。從延綏到甘肅,觀察地勢,進言說:“延綏東起黃河岸邊,西至定邊營,縈繞二千多裏。險要關口全在內地,而境外並無屏障,只憑墩堡來防守。軍隊反而駐紮在裏面,老百姓卻居住在外面。敵人壹旦入境,官軍還沒有行動,老百姓已經被掠奪完了。再加上西南抵達慶陽,相隔五百多裏,烽火不能連接,寇賊到了,老百姓還不知道。請遷移府谷、響水等十九個堡壘,置於接近邊疆的重要之地。而從安邊營至慶陽,從定邊營至環州,每二十裏築墩臺壹個,***計三十四個。隨著地勢修建壕溝和城墻,以求聲息相聞,易於防守抵禦。”奏章呈上去後,皇帝都聽從了他的建議。
改派王復到工部。王復嚴格遵守法令制度,聲名超過在兵部。當時中官請求修築皇城西北面的回廊,王復提議放緩這件事。給事中高斐也說災害頻繁,不宜役使萬人作無益的事情。皇帝都不許可。中官率領騰驤四衛軍的,請求發給棉上衣和鞋褲。王復堅持不許可,說:“朝廷制造這些東西,本來是給出征的士兵,使得即日出發,不用煩勞去縫制。京軍則每年供給冬衣的布和棉花,這是已成的制度,怎能改變?”大應法王割實巴去世,中官請求建寺造塔。王復說:“大慈法王都只建了塔,沒有建造寺廟。現在不應該創立這個制度。”於是只是命令建塔,還是派遣四千名士兵供其役使。
王復喜歡古籍愛好學習,遵守廉潔約束的準則,跟人相交沒有城府,當官識大體,在工部任職十二年,碰上災害變異,諫官說他衰老,王復請求退休。皇帝不許。過了兩個月,諫官又彈劾王復。皇帝於是傳旨,命令他辭官歸鄉。死後,被贈予太子太保,謐號莊簡。
6. 殷雲霽文言文閱讀理解答案譯文
明武宗正德年間,殷雲霽(壽張人,字近夫)任清江知縣。縣民朱鎧死於文廟西邊廊下,不知道兇手是誰,但有壹封匿名信,說:“殺死朱鎧的是某人。”某人和朱鎧有舊仇,大家都認為很可能是他。殷雲霽說:“這是真兇嫁禍他人,要誤導我們的調查。朱鎧左鄰右舍誰和他親近?”都回答說:“姚姓屬吏。”殷雲霽就將所有屬吏聚集於公堂說:“我需要壹個字寫得好的人,各呈上妳們的字。”屬吏之中,姚明的字最像匿名信的筆跡,殷雲霽就問他:“為什麽殺朱鎧?”姚明大驚,只好招認說:“朱鎧將到蘇州做生意,我因貪圖他的財物,所以殺他。”
註釋
①緩治:延緩破案。
②狎:親近。
7. 房彥謙文言文閱讀房彥謙 〔隋〕字孝沖,清河東武城(今山東武城西)人,玄齡父。
大業(六o五至六壹六)時為涇陽令,謚定伯。善草隸。
《北史本傳》 房彥謙,字孝沖,本清河人也,七世祖諶,仕燕太尉掾,隨慕容氏遷於齊,子孫因家焉。世為著姓。
高祖法壽,魏青、冀二州刺史,壯武侯。曾祖伯祖,齊郡、平原二郡太守。
祖翼,宋安太守,並世襲爵壯武侯。父熊,釋褐州主簿,行清河、廣川二郡守。
彥謙早孤,不識父,為母兄之所鞠養。長兄彥詢,雅有清鑒,以彥謙天性穎悟,每奇之,親教讀書。
年七歲,誦數萬言,為宗黨所異。十五,出後叔父子貞,事所繼母,有逾本生,子貞哀之,撫養甚厚。
後丁所繼母憂,勺飲不入口者五日。事伯父樂陵太守豹,竭盡心力,每四時珍果,口弗先嘗。
遇期功之戚,必蔬食終禮,宗從取則焉。其後受學於博士尹琳,手不釋卷,遂通涉五經。
解屬文,工草隸,雅有詞辯,風概高人。年十八,屬廣寧王孝珩為齊州刺史,辟為主簿。
時禁網疏闊,州郡之職,尤多縱弛,及彥謙在職,清簡守法,州境肅然,莫不敬憚。及周師入鄴,齊主東奔,以彥謙為齊州治中。
彥謙痛本朝傾覆,將糾率忠義,潛謀匡輔。事不果而止。
齊亡,歸於家。周帝遣柱國辛遵為齊州刺史,為賊帥輔帶劍所執。
彥謙以書諭之,帶劍慚懼。送遵還州,諸賊並各歸首。
及高祖受禪之後,遂優遊鄉曲,誓無仕心。 開皇七年,刺史韋藝固薦之,不得已而應命。
吏部尚書盧愷壹見重之,擢授承奉郎,俄遷監察禦史。後屬陳平,奉詔安撫泉、括等十州,以銜命稱旨,賜物百段,米百石,衣壹襲,奴婢七口。
遷秦州總管錄事參軍。嘗因朝集,時左仆射高颎定考課,彥謙謂颎曰:“書稱三載考績,黜陟幽明,唐、虞以降,代有其法。
黜陟合理,褒貶無虧,便是進必得賢,退皆不肖,如或舛謬,法乃虛設。比見諸州考校,執見不同,進退多少,參差不類。
況復愛憎肆意,致乖平坦,清介孤直,未必高名,卑諂巧官,翻居上等,直為真偽混淆,是非瞀亂。宰貴既不精練,斟酌取舍,曾經驅使者,多以蒙識獲成,未歷臺省者,皆為不知被退。
又四方懸遠,難可詳悉,唯量準人數,半破半成。徒計官員之少多,莫顧善惡之眾寡,欲求允當,其道無由。
明公鑒達幽微,平心遇物,今所考校,必無阿枉,脫有前件數事,未審何以裁之?唯願遠布耳目,精加采訪,褒秋毫之善,貶纖介之惡,非直有光至治,亦足標獎賢能。”詞氣侃然,觀者屬目。
颎為之動容,深見嗟賞。因歷問河西、隴右官人景行,彥謙對之如響,颎顧謂諸州總管、刺史曰:“與公言,不如獨與秦州考使語。”
後數日,颎言於上,上弗能用。以秩滿,遷長葛令,甚有惠化,百姓號為慈父。
仁壽中,上令持節使者巡行州縣,察長吏能不,以彥謙為天下第壹,超授鄀州司馬。吏民號哭相謂曰:“房明府今去,吾屬何用生為!” 其後百姓思之,立碑頌德。
鄀州久無刺史,州務皆歸彥謙,名有異政。 內史侍郎薛道衡,壹代文宗,位望清顯,所與交結,皆海內名賢。
重彥謙為人,深加友敬,及兼襄州總管,辭翰往來,交錯道路。煬帝嗣位,道衡轉牧番州,路經彥謙所,留連數日,屑涕而別。
黃門侍郎張衡,亦與彥謙相善。於時帝營東都,窮極侈麗,天下失望。
又漢王構逆,罹罪者多,彥謙見衡當途而不能匡救,以書諭之曰:竊聞賞者所以勸善,刑者所以懲惡,故疏賤之人,有善必賞,尊貴之戚,犯惡必刑,未有罰則避親,賞則遺賤者也。今諸州刺史,受委宰牧,善惡之間,上達本朝,懾憚憲章,不敢怠慢。
國家祗承靈命,作民父母,刑賞曲直,升聞於天,夤畏照臨,亦宜謹肅。故文王雲:“我其夙夜,畏天之威。”
以此而論,雖州國有殊,高下懸邈,然憂民慎法,其理壹也。至如並州畔逆,須有甄明。
若楊諒實以詔命不通,慮宗社危逼,征兵聚眾,非為幹紀,則當原其本情,議其刑罰,上副聖主友於之意,下曉愚民疑惑之心;若審知內外無虞,嗣後纂統,而好亂樂禍,妄有覬覦,則管、蔡之誅,當在於諒,同惡相濟,無所逃罪,梟懸孥戮,國有常刑。其間乃有情非協同,力不自固,或被擁逼,淪陷兇威,遂使籍沒流移,恐為冤濫。
恢恢天網,豈其然乎?罪疑從輕,斯義安在?昔叔向置鬻獄之死,晉國所嘉,釋之斷犯蹕之刑,漢文稱善。羊舌寧不愛弟,廷尉非茍違君,但以執法無私,不容輕重。
且聖人大寶,是曰神器,茍非天命,不可妄得。故蚩尤、項籍之驍勇,伊尹、霍光之權勢,李老、孔丘之才智,呂望、孫武之兵術,吳、楚連磐石之據,產、祿承母後之基,不應歷運之兆,終無帝王之位。
況乎蕞爾壹隅,蜂扇蟻聚,楊諒之愚鄙,群小之兇慝,而欲憑陵畿甸,覬幸非望者哉!開辟以降,書契雲及,帝皇之跡,可得而詳。自非積德累仁,豐功厚利,孰能道洽幽顯,義感靈只!是以古之哲王,昧旦丕顯,履冰在念,禦朽競懷。
逮叔世驕荒,曾無戒懼,肆於民上,聘嗜奔欲,不可具載,請略陳之。 襄者齊、陳二國,並居大位,自謂與天地合德,日月齊明,罔念憂虞,不恤刑政。
近臣懷寵,稱善而隱惡,史官曲筆,掩瑕而錄美。是以民庶呼嗟,終閉塞於視聽,公卿虛譽,日敷陳於左右。
法網嚴密,刑辟日多,徭役煩興,老幼疲苦。 昔鄭有。
8. 李崇矩,字守則.文言文閱讀答案參考答案:
4.C(直:通“值”,價值)
5.C(①是說李崇矩得以免罪;②是周祖的善行;⑤表現李崇矩采用懷柔政策,收服黎人)
6.D(“把自己的財物遺落在洞穴中”分析有誤。原文“崇矩悉抵其洞穴撫慰,以己財遺其酋長”,這裏的“遺”應該翻譯為“贈送”,不是“遺落”)
7.(1)我與史公得到後漢的厚恩,同心盡力,***同輔助王室,但(由於)被奸邪構陷,史公最終遭到大禍,我也僅僅免於壹死。(註意“戮力”“獎”“構”“罹”的翻譯,註意“為……所”被動句式)
(2)趁機上書皇上:“上黨是我的故鄉。我的父親還是用槁草埋葬,希望能讓我護送靈柩回到京師。”(註意“因”“槁”“願”“櫬”的翻譯,註意判斷句式)
參考譯文:
李崇矩字守則,是潞州上黨人。年幼時孤貧,有善行,為鄉裏人所推服。漢祖在晉陽起兵,駐紮在上黨,史弘肇當時任先鋒都校,聽說崇矩的名聲,召來任為親吏,乾祐初年,史弘肇總領禁兵兼任京城巡檢,常常殘殺軍民,身邊的部屬害怕,慢慢都離開了他,只有李崇矩事奉他越發謹慎。弘肇被誅殺時,得以身免。
周太祖與弘肇向來交情很好,即皇帝位後,訪求弘肇的親屬故交,找到崇矩。對他說:“我與史公得到後漢的厚恩,同心盡力,***同輔助王室,但(由於)被奸邪構陷,史公最終遭到大禍,我也僅僅免於壹死。妳是史氏家的故吏,請妳替我尋找他家的近屬,我要憮恤他們。”崇矩推薦史弘肇母親的弟弟福。崇矩歷來主持他家家事,把財產都收集攏來交給福,周太祖贊美他,把他收用在世宗軍中。
宋朝初年,李筠叛亂,任命崇矩率領龍捷、驍武左右射禁軍數千人駐屯河陽,率領所部進攻大會砦,攻克下來,斬敵五百人。改任澤、潞南面行營前軍都監,與石守信、高懷德、羅彥瑰在碾子谷***同大敗李筠的部隊。澤、潞平定時,派崇矩先入城,收管圖冊,管理府庫。趁機上書皇上:“上黨,是我的故鄉。我的父親還是用槁草埋葬,希望能讓我護送靈柩回到京師。”皇帝答應他的要求,賞賜很多。部隊回到京城,正遇判三司張美出任地方官,朝廷任命崇矩為右監門衛大將軍。
開寶初年,跟從皇帝征伐太原。軍隊班師回朝途中,任命崇矩為後殿。駐紮在常山,染上疾病,太祖派太醫診治,命他乘涼車回京城。崇矩叩頭說:“涼車是天子的座車,讓我乘坐此車是加速我的死亡啊!”堅決謝絕得免。
太平興國二年夏天,黃河河防常常決口,詔令崇矩乘驛馬從陜到滄、棣,巡視河堤。這年秋天,出京任邕、貴、潯、賓、橫、欽六州都巡檢使。不久,改任瓊、崖、儋、萬四州都巡檢使,部下軍士都害怕他,崇矩拿出所有的器皿金帛,壹***值錢數百萬,全部分給軍士們,他們才被感動。當時黎賊擾亂,崇矩到他們的洞穴壹壹加以撫慰,把自己的財物贈送給酋長,黎人都感德歸附。換任回朝,授任為右千牛衛上將軍。雍熙三年,命他代替宋偓,任判右金吾街仗兼六軍司事。端拱元年,去世,終年六十五歲。追贈太尉,贈謚號為元靖。
9. 張文謙傳文言文全文準確翻譯張文謙,字仲謙,是邢州沙河人。他幼年聰明,才思敏捷,記憶力強,和太保劉秉忠是同學。忽必烈(還沒有成為元世祖)住在潛邸(皇儲未正名時居住的宅第,取“潛龍勿用”意)的時候,受封邢州的土地,劉秉忠推薦張文謙,說他可以被任用。丁未年,忽必烈召見張文謙,張應答很合忽必烈的心意,於是忽必烈命令他做王府的書記官,壹天天地被重用。邢州處於要道,剛開始忽必烈把這裏的二千戶百姓分給功勛之臣做食邑,每年派人去監督征收糧食錢財,這些人都不知道安撫、治理老百姓,各種各樣的征收名目繁多,百姓不能忍受這樣的政令。有人向王府訴苦。文謙和秉忠對忽必烈說:“現在百姓生活困頓,沒有哪處比邢州更厲害的了。為什麽不選派人去治理這地方,要求他治出成效,使得各地都能夠效法邢州,那麽天下都受到您的恩賜了。”在此情況下忽必烈就挑選身邊的侍臣脫兀脫、尚書劉肅和侍郎李簡壹起去。三個人到了邢州,同心協力地治理,清除貪官,革滅豪強,流亡在外的百姓又都回來了,不到壹個月,人口增加了十倍。因為這件事忽必烈更加看重儒生,任用他們當官,這都是從張文謙開始的。
辛亥年,憲宗即位。文謙和秉忠屢次把當時應該放在首位的事務說給忽必烈聽,忽必烈都壹壹照做。忽必烈征討大理國,國主高祥違抗命令,殺了忽必烈的信使逃亡而去。忽必烈大怒,將要屠殺城中百姓。文謙和秉忠、姚樞進諫說:“殺了使者違抗命令的是高祥啊,這不是百姓的罪過,請您原諒他們。”在這樣的情況下大理的百姓靠他們的話全部存活下來。己未年,忽必烈帶領軍隊攻打南宋,文謙和秉忠說:“大王的軍隊,重在征討,不在戰鬥,對南宋百姓應該壹樣用仁義對待,不能濫殺無辜。”忽必烈說:“希望大家壹起遵守這樣的諾言。”進入南宋境內以後,忽必烈分別命令各將領不要胡亂殺人,不要燒人房屋,所獲得的俘虜全都放掉。
中統元年,忽必烈即位為元世祖,設立中書省,首先任命王文統為平章政事,張文謙為左丞相。張文謙幫助元世祖建立朝綱,講解利害,把安撫國家、方便人民作為自己的重要任務。元世祖的命令壹出,天下就有太平的希望。但是王文統向來嫉妒賢能,朝中謀劃商議的時候,屢次否定對方的意見,王積怨不能平息。(文統為人忌刻,初立中書時,張文謙為左丞。文謙素以安國利民自負,故凡講論建明,輒相可否,文統積不能平,思有以陷之,文謙竟以本職行大名等路宣撫司事而去。《王文統列傳》)張文謙急切請求出朝做官,世祖命令他憑左丞的身份做大名等行政區域的宣撫司事。臨走的時候,張文謙對王文統說:“百姓困乏的日子很久了,況且又逢著大旱,不減免稅賦,怎麽能夠撫慰百姓,從疾苦中獲得重生的希望呢?”文統說:“皇上剛登上皇位,國家的費用只依仗稅賦,如果再減免,憑什麽供給皇上的用度呢?”張文謙說:“百姓富足了,皇上怎能不富足呢!等到時節和順,年成豐足,再照常征收也不晚。”於是免除了通常賦稅的十分之四,酒稅的十分之二。
文謙早年跟從劉秉忠,深入地研究方術和算學;晚年和許衡交往,尤其精通儒家的義理。為人剛直明理,簡樸持重,凡是向皇上陳述勸諫的,總是堯舜仁義之道。屢次觸犯權臣和寵臣,但自己的進退得失,全不放在心上。家裏只有藏書幾萬卷。尤其是把引薦賢良人才作為自己的責任,因而受到當時輿論的稱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