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近代史上,《海洋地圖集》是第壹部詳細而系統的世界史著作。中國開始介紹世界史知識,是在推西漢司馬遷的《史記》的時候。此後,正史中出現了許多外國傳記,但這些記載大多集中在與中國接壤的國家。姚穎的《四大洲誌》和《康齊遊記》是近代才出現的。《四大洲紀年》是純翻譯,而《漸康遊記》是雜記。但《海國誌》不僅彌補了《四海錄》和《康啟遊記》在編纂和內容上的不足,而且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結構和理論方法。書中引用了古今中外近百種資料,系統地介紹了西方國家的地理、歷史、政局以及許多先進的科學技術,如汽船、水雷等新式武器的制造和使用。對氣候、物產、交通貿易、民情風俗、文化教育、中外關系、宗教、歷法、科技等方面的記載都超過了以往的書籍。因此,有人稱贊《海洋地圖集》是中國人講世界史的“第壹座山”。因為它不僅詳細記錄了外國的情況,而且第壹次從理論上肯定了學習世界歷史地理的必要性。
《海洋地圖集》的劃時代意義在於,給了長期與世隔絕的中國人壹個全新的現代世界概念。明末清初,西方傳教士利瑪竇來華,帶來了世界知識的新事物,但並未受到重視。鴉片戰爭爆發前,傲慢的清朝皇帝和達官貴人都不知道英國在哪裏。為什麽要成為海上霸主?《海洋地圖集》的出版打破了這種孤陋寡聞的局面,為人們提供了80幅全新的世界各國地圖,66卷詳細記述了各國的歷史和地名。就這樣,當時的中國人民通過“海洋地圖集”這個望遠鏡向世界打開了眼界。我們不僅看到了西方國家的“造堅船利炮”,也看到了歐洲國家的商業、鐵路運輸、學校,使中國人跨越了“國界”,認識了近代世界的新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