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什麽樣的人才能稱之為天才
天才又稱為天賦之才、通天之才,屬於孔子所說的生而知之者。
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孔子曾說過這樣壹句名言:“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由此便產生了“生而知之者”存在還是不存在的爭論。所謂生而知之,便是指人不經過學習,即沒有向別人或書本請教,也不依賴於他以前積累的知識和經驗,便知道某類問題的答案或知道該怎麽做。盡管大多數人認為“生而知之”是不可能的,但是,按照宇宙生命論的學說,這種現象不但是可能存在的,而且是合情合理的。只要壹個靈魂體進入大腦發育足夠完善的嬰兒中,或進入壹個成年人軀體中,那麽這個嬰兒或成年人就可以回憶起貯存於靈魂體內的信息,這時,該嬰兒或成年人就成了“生而知之者”。偉大的科技發明家尼古拉.特斯拉就是壹位生而知之者。
能輕而易舉地做別人認為困難的事,乃是有才能的標誌;能做別人認為不可能的事,則是天才的標誌。壹個天才的人多少總有點孩子氣。壹個天才的頭腦是壹片沃土和樂園,而且享受著永恒的春天。創造性的作品就是這個春天的最美的花朵。壹個證明就是:如果妳要壹百個同樣無知的人去想像某種新的機器,會有九十九個人什麽也想像不出來,即使他們費盡了腦筋也無濟於事。如果剩下的那個人清晰地想像出了某種東西,那麽他便是我們所謂的“天才”,從這種天賦中我們可以看到天才人物某種靈感和神奇。
天才要有天賦。數學家華羅庚本身沒有很高的學歷,大學都沒有念過,但他成為了世界上著名的數學家。他就是憑他有天賦。天賦是先天來的,不是後天努力得來的,是教育培養不出來的。天賦,說得更具體壹點是由人體的DNA,即基因決定的。當然天賦還有級別的高低問題。沒有天賦的人,是不可能成為天才的。
天才有拼搏的精神。有天賦,後天不努力也是不行的。天才知道自己有天賦及天賦的領域。如果有天賦,但他本人不知道自己有天賦,也不知道其領域,那麽他的努力方向壹旦錯誤,而這個天賦就浪費掉了。
要有能夠發現和培養具有天賦的人成為天才的導師。沒有壹個好的老師引導,壹個人即使有天賦,他自己也知道,同時也很努力,但還是很難造就壹個創造性的人才出來的。既要有伯樂又要有千裏馬,這兩個東西缺壹不可的。
事實上,有天賦的人是很少的。具有天賦的人在世界人口裏頭所占的比率大概是萬分之壹,就是說壹萬個人裏面才可能有壹個人具有天賦的特質,正所謂“萬裏挑壹”。所以發現有天賦的人,然後有培養有天賦的人才的老師,是非常關鍵的。
從個人來說,天才幹壹天的活,人才要幹很多天,很多年,甚至壹輩子都無法完成!這種效率不是為社會節約時間?而且天才帶來的產業是很龐大的。帶來的財富有的是無法估計的。例如,中國生產3000萬件襯衣來購買壹架波音747,這就是人才與天才的差距。
天才看凡人是居高臨下:現已淩絕頂,壹覽眾山小;或者,燕雀安知鴻鵠之誌哉?
凡人看天才是望塵莫及:只能以凡人之心度天才之腹。
二、天才都是終生勤奮的人,天才都是把時間與效率看得很重,而把金錢看得很輕的人;天才都是在國家管理或者科學技術、文學藝術方面做出非凡的、令同行們望塵莫及的巨大成績的人
無論是尼古拉.特斯拉、居裏夫人、愛因斯坦、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還是錢學森、袁隆平、王選,都是終生勤奮、把時間與效率看得很重,而把金錢看得很輕的人。
特斯拉擅於享受孤獨而絕不寂寞。1902年6月間,特斯拉將他的實驗室從紐約曼哈頓遷出,駐進沃登克裏弗新建的磚樓。呆在這裏,除了處理工程本身發生的緊急情況以外,占用他時間的其他事情就少了。只有參加工作的人員才允許進入這帶地方。偏僻,寧靜,這正是特斯拉求之不得的。特斯拉這個夜遊神,總是中午準十二點鐘到達辦公室;他這位高貴王子,老是要求阿布絲或者斯凱麗特小姐守在門後邊接他的帽子、手杖和手套。然後他把所有窗簾都拉上,讓屋子陷入壹片漆黑,這樣工作起來效率最高。事實上,只有逢到城市上空雷電閃閃的時候,他才將這些窗簾拉開。這時候他就在壹張黑色馬海毛躺椅上舒開身子,仰望北邊或西邊天空。特斯拉手下的人員說,特斯拉老愛自言自語,而且逢到雷電交加的暴風雨來臨時,特斯拉壹定要壹人獨處,這時他們就可以隔著房門聽見他說話,聽見他高談闊論。
特斯拉說:“在我的腦海裏,許許多多的想法接踵而來,壹縱即逝,我只能捕捉其中很少壹部分。而在這很少的壹部分當中,我有時間和精力搞深搞透的,只有極少數。而且常常還會遇到另外壹位也有同樣想法的發明家,他要搶先把這些想法搞成功。哎,不瞞您說,這真叫人心焦呵。”
愛迪生壹生勤奮好學,善於思考,努力工作,每天工作十八、九個小時。愛迪生每天清早三、四點的時候,他才頭枕兩、三本書,躺在實驗用的桌子下面睡覺。有時他壹天在凳子上睡三、四次,每次只半小時。愛迪生在75歲的時候,還每天準時到實驗室簽到上班,他在幾十年間幾乎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晚間在書房讀3至5小時書,若用平常人壹生的活動時間來計算,他的生命已經成倍的延長了。因此,愛迪生在79歲生日的那天,他驕傲地對人們說:“我已經是135歲的人了。”
居裏夫人——瑪麗雅從小學習就非常勤奮刻苦,對學習有著強烈的興趣和特殊的愛好,從不輕易放過任何學習的機會,處處表現出壹種頑強的進取精神。從上小學開始,她每門功課都考第壹。15歲時,就以獲得金獎章的優異成績從中學畢業。她的父親早先曾在聖彼得堡大學攻讀過物理學,父親對科學知識如饑似渴的精神和強烈的事業心,也深深地熏陶著小瑪麗。她從小就十分喜愛父親實驗室中的各種儀器,長大後她又讀了許多自然科學方面的書籍,更使她充滿幻想,她急切地渴望到科學世界探索。但是當時的家境不允許她去讀大學。19歲那年,她開始做長期的家庭教師,同時還自修了各門功課,為將來的學業作準備。這樣,直到24歲時,她終於來到巴黎大學理學院學習。她帶著強烈的求知欲望,全神貫註地聽每壹堂課,艱苦的學習使她身體變得越來越不好,但是她的學習成績卻壹直名列前茅,這不僅使同學們羨慕,也使教授們驚異,入學兩年後,她充滿信心地參加了物理學學士學位考試,在32名應試者中,她考了第壹名。第二年,她又以第二名的優異成績,考取了數學學士學位。
每個人都想生活在山頂,但所有的幸福都發生在攀登途中。居裏夫人的大半生都是清貧的,提取鐳的艱苦過程是在簡陋的條件下完成的,然而這是居裏夫人感到最幸福的時光。居裏夫人把諾貝爾獎金和其它獎金都用到了以後的研究中去了。居裏夫婦發現鐳以後,當百萬法郎、燦燦的金質獎章向她微笑的時候;當成功、榮譽、祝賀象潮水般湧來的時候,表現了他們具有高貴的品質:毫不誇耀,謙虛忘我!壹位報社記者前來采訪她,想把她的事跡報道出去。她堅定地回答:“在科學上重要的是研究出來的‘東西’,不是研究者個人。”
居裏夫人說:“我不願意為了世界上任何事情而阻礙我的孩子發育。”所以,即使在最苦最累的日子裏,也要留出壹定的時間去照料孩子,親自給孩子洗澡換衣,抽空在孩子的新圍裙邊上縫上幾針,她不給孩子買現成衣服,這樣太奢侈也不合宜。居裏夫人,作為壹位傑出的女科學家,曾在僅隔8年的時間內就分別摘取了兩次不同學科的最高科學桂冠——諾貝爾物理學獎與諾貝爾化學獎。她的長女伊倫娜,核物理學家,伊倫娜與丈夫約裏奧因發現人工放射性物質***同獲得1935年諾貝爾化學獎。次女艾芙,音樂家、傳記作家,艾芙的丈夫曾以聯合國兒童基金組織總幹事的身份接受瑞典國王於1965年授予該組織的諾貝爾和平獎。居裏夫人不但自己獲得壹次諾貝爾物理學獎和壹次諾貝爾化學獎,還把女兒、女婿培養成諾貝爾獎獲得者。從居裏夫人整個科學生涯和人生道路上可以總結出壹個道理:人之智力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品格之高尚。愛因斯坦曾經這樣評價居裏夫人:“在我所認識的所有著名人物裏面,居裏夫人是唯壹不為盛名所顛倒的人。”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1935年11月23日在紐約羅裏奇博物館舉行的居裏夫人悼念會上發表了以下的演講。“在像居裏夫人這樣壹位崇高人物結束她的壹生的時候,我們不要僅僅滿足於回憶她的工作成果對人類已經作出的貢獻。第壹流人物對於時代和歷史進程的意義,在其道德品質方面,也許比單純的才智成就方面還要大。即使是後者,它們取決於品格的程度,也遠超過通常所認為的那樣。我幸運地同居裏夫人有20年崇高而真摯的友誼。我對她的人格的偉大愈來愈感到欽佩。她的堅強,她的意誌的純潔,她的律己之嚴,她的客觀,她的公正不阿的判斷——所有這壹切都難得地集中在壹個人的身上。她在任何時候都意識到自己是社會的公仆,她的極端的謙虛,永遠不給自滿留下任何余地。由於社會的嚴酷和不平等,她的心情總是抑郁的。這就使得她具有那樣嚴肅的外貌,很容易使那些不接近她的人發生誤解——這是壹種無法用任何藝術氣質來解曉的少見的嚴肅性。壹旦她認識到某壹條道路是正確的,她就毫不妥協地並且極端頑強地堅持走下去。她壹生中最偉大的科學功績——證明放射性元素的存在並把它們分離出來——所以能取得,不僅是靠著大膽的直覺,而且也靠著在難以想象的極端困難情況下工作的熱忱和頑強,這樣的困難,在實驗科學的歷史中是罕見的。居裏夫人的品德力量和熱忱,哪怕只要有壹小部分存在於歐洲的知識分子中間,歐洲就會面臨壹個比較光明的未來。”
愛因斯坦寧願搞研究,拒絕出任以色列第二任總統
1952年11月9日,愛因斯坦的老朋友以色列首任總統魏茨曼逝世。在此前壹天,就有以色列駐美國大使向愛因斯坦轉達了以色列總理本·古裏安的信,正式提請愛因斯坦為以色列***和國總統候選人。當日晚,壹位記者給愛因斯坦的住所打來電話,詢問愛因斯坦:“聽說要請您出任以色列***和國總統,教授先生。您會接受嗎?”“不會。我當不了總統。”“總統沒有多少具體事務,他的位置是象征性的。教授先生,您是最偉大的猶太人。不,不,您是全世界最偉大的人。由您來擔任以色列總統,象征猶太民族的偉大,再好不過了。”“不,我幹不了。” 愛因斯坦剛放下電話,電話鈴又響了。這次是駐華盛頓的以色列大使打來的。大使說:“教授先生,我是奉以色列***和國總理本·古裏安的指示,想請問壹下,如果提名您當總統候選人,您願意接受嗎?”“大使先生,關於自然,我了解壹點,關於人,我幾乎壹點也不了解。我這樣的人,怎麽能擔任總統呢?請您向報界解釋壹下,給我解解圍。” 大使進壹步勸說:“教授先生,已故總統魏茨曼也是教授呢。您能勝任的。”“魏茨曼和我不壹樣。他能勝任,但我不能。”“教授先生,每壹個以色列公民,全世界每壹個猶太人,都在期待您呢!” 愛因斯坦被同胞們的好意感動了,但他想的更多的是如何委婉地拒絕大使和以色列政府,而不使他們失望,不讓他們窘迫。不久,愛因斯坦在報上發表聲明,正式謝絕出任以色列總統。在愛因斯坦看來,“當總統可不是壹件容易的事。”同時,他還再次引用他自己的話:“方程對我更重要些,因為政治是為當前,而方程卻是壹種永恒的東西。”
袁隆平的天才表現
袁隆平的天才表現:其壹,熱愛和執著。熱愛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壹是對祖國的熱愛。袁隆平說過,科學家應該首先熱愛祖國、熱愛人民。這並非空話、套話。袁隆平曾經謝絕了世界不少著名科研機構的高薪聘請,堅持留在自己的祖國做研究,這是壹種實實在在的對祖國的熱愛;二是熱愛科學,這種熱愛更多地表現在對科學探討的執著和興趣上。袁隆平正是做到了這壹點,無論烈日炎炎,還是暴風驟雨,袁隆平都堅持每天到試驗田進行科學試驗,所以才有“我不在家,就在試驗田;不在試驗田,就在去試驗田的路上”的話。這種對科學的熱愛和執著,曾經是我國不少科學大師的***同品質。其二,自信和苦幹。袁隆平說:“雜交優勢現象的發現,是從不盲從權威開始的。”不迷信權威,不迷信書本,不畏艱辛,埋頭苦幹,這是科學家所應該具有的重要品質。其三,謙遜和無私。作為壹名世界級科學家,袁隆平給人壹種樸實老農的印象。“不翹尾巴”是袁隆平時刻奉守的律己格言。他有錢,但卻從不亂花錢,而是設立了科技基金,用來促進農業科研。
1986年,組織上準備考慮讓袁隆平擔任湖南省農科院院長,行政級別屬正廳級。但袁隆平認為,他畢生最大的興趣在於雜交水稻研究。他擔心過多的行政事務性工作會影響他的科研。他思量了壹番,婉言謝絕了,同時表達了將加入中國***,作為政治上最後歸宿的意願。最後,他只掛了個沒有實權的湖南省農科院名譽院長的頭銜,悄然關上了通向仕途之門。
2002年10月28日,袁隆平最後壹次主持召開了湖南省農學會代表大會,會議以後,他將不再擔任省農學會會長壹職。此前,袁隆平還辭去了“隆平高科”董事壹職。這樣,已經辭去兩個行政職務的袁隆平可以壹身輕松專職從事科研工作,實踐他科技造福農民的理想。據袁院士身邊工作人員介紹,袁隆平目前擔任的社會?時間平均超過兩天。為了更好地作好科研,目前,袁院士正有計劃減少他的社會任職。
這些年來,對於眾多的兼職,袁隆平能夠辭去的堅決辭去。實在不能辭的,也事先“約法三章”,盡量排除壹些不必參加的會議和宴請。就拿擔任湖南省政協副主席這個職務來說吧,為了保證他的科研時間和精力,征得組織同意,除了換屆選舉和特別重要的會議請他出席外,其他壹般性例會,壹般不通知他;通知了的,也可以不參加。(對照:厲以寧、張維迎——“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官不厭多,權不厭大,職不厭繁,名不厭全,處處露臉,時時上鏡……)/f?kz=355523214
袁隆平的科學實踐和生活。袁隆平說:“壹定不要受到誤導,累倒還工作不值得提倡。身體才是最重要的。另外,我也從來沒有在農田裏累倒過…”“ 70歲高齡還能夠騎摩托車到田間地頭的訣竅:第壹心態好,要樂觀壹點,豁達壹點,這是很重要的。再壹個是吃,吃要定量定時,要講究衛生、營養,衛生是第壹的,營養是第二的。”“我這個人水平不高,但是我有種認識,就是要不斷地創新。科學研究最基本的特色,就是要創新,要不斷地創新,不斷向新的領域、新的高峰攀登,這才是科學研究的本色。”“神奇的夢想其實就誕生於平凡之中,也能夠在平凡之中成真。這種夢想是不脫離實際的美夢,是指導我事業追求的強大動力,使我付出畢生熱血和精力為之奮鬥不息。”
“我壹直說,書本上種不出小麥,電腦裏種不出水稻。就像我們的工作,主要是在試驗田,真正打雷我們也要下地。打雷、刮大風、下大雨的時候,才要到田裏面去看呢,看秧苗倒伏不倒伏,看哪些品種能夠經得起幾級風,真要去看的哩!”“我從沒有想過豪華的生活,對物質上的享受看得很淡,因為我沒有時間和精力去想這些東西,在家裏也從來不管錢。”“我覺得我生活很好,錢夠用夠花就行了。我對股票不感興趣,我關心的是我的研究。”“我主要是生活有規律。以素食為主,常食粗糧,飲食定量,堅持鍛煉。長期堅持下來,生活就會變得很簡單,心情也明朗。”“我是壹個從小喜愛跳高運動的人,現在搞科研,也是像跳高壹樣,跳過壹個高度,又有新的高度在等著妳。如果不跳,早晚要落在後頭;即使跳不過,也可為後人積累經驗。”“老驥伏櫪,壯心不已,我現在是77歲的年齡,50歲的身體,30歲的心理,20歲的肌肉。我想再研究10年,壹系法雜交稻肯定能成功,中國人完全有能力解決自己的吃飯問題!”
“作為壹個科學家,不能迷信權威,迷信書本,也不能因為取得了壹丁點的成績就沾沾自喜,居功自傲。科學是沒有止境的。只有敢於探索、敢於創新,才能成果叠出,常創常新。”“雖然辛苦,但是有壹條,我覺得樂在其中。為什麽樂在其中呢?我覺得很有意義,另外很有希望,因為我看到了希望,所以心裏面還是很樂觀的。”“搞科研來不得半點虛假和浮躁,在培養人才上也是如此。我們要多渠道慢慢培養。“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靠拔苗助長、急於求成是培養不出高素質人才的。”
“對事業的追求就是樂在苦中,搞農業科技工作是很苦的,整天在太陽底下曬、在泥田中踩。但是因為有希望在那裏,會出好品種,所以樂在苦中。如果沒有希望,漫無目的,就不會有樂趣。”“超級水稻優勢現象的發現,是從不盲從權威開始的。”“在種種“權威”的壓力面前,我堅信:真正的權威永遠來自實踐。”“對金錢,我是有看法的,要生活、生產,錢是重要的,錢來路要正。第二,錢是來用的,有錢不用等於沒有錢。但是用錢,第壹不要奢侈浪費,第二不要小氣,該用的就用,不該用的就不用。所以,我穿衣服樸素大方,這是壹個原則。穿那麽好幹什麽,表面光。穿得好,不見得妳的地位就高。第二,吃飯要清潔、衛生、營養,我很少吃海鮮、魷魚什麽的。”“人的身上,最值錢的東西,是腦袋裏的知識!我這麽個糟老頭子,才1.69米高,六十公斤重,連骨頭賣了都值不了幾個錢。我把這事看得很淡。我們家裏從來不談錢,我壹個月工資1600多元,外加院士補助、其它津貼、顧問講學費,掐指壹算,也有三四千元,夠了!”“人怕出名,豬怕壯。人出名了,官做大了,自由度越來越小。”
世界傑出的農業經濟學家唐.帕爾伯格出版了壹部名著《走向豐衣足食的世界》,書中寫到:“袁隆平為中國贏得了寶貴的時間,他增產的糧食實質上降低了人口增長率。他在農業科學的成就擊敗了饑餓的威脅。他正引導我們走向壹個豐衣足食的世界。”
鄧小平作為內政與外交天才的第壹個表現就是1930年擔任瑞金縣委書記時把瑞金治理得井井有條,使中國第壹個蘇維埃政權得以定都瑞金。
三、中國的江郎多,天才少
江郎才盡的成語故事。南朝的江淹,字文通,他年輕的時候,就成為壹個鼎鼎有名的文學家,他的詩和文章在當時獲得極高的評價。可是,當他年紀漸漸大了以後,他的文章不但沒有以前寫得好了,而且退步不少。他的詩寫出來平淡無奇;而且提筆吟握好久,依舊寫不出壹個字來,偶爾靈感來了;詩寫出來了,但文句枯澀,內容平淡得壹無可取。於是就有人傳說,有壹次江淹乘船停在禪靈寺的河邊,夢見壹個自稱叫張景陽的人;向他討還壹匹綢緞,他就從懷中拘出幾尺綢緞還他。因此,他的文章以後便不精彩了。又有人傳說;有壹次江淹在冶亭中睡午覺;夢見壹個自稱郭璞的人,走到他的身邊,向他索筆,對他說:“文通兄,我有壹支筆在妳那兒已經很久了,現在應該可以還給我了吧!” 江淹聽了,就順手從懷裏取出壹支五色筆來還他。據說從此以後,江淹就文思枯竭,再也寫不出什麽好的文章了。
壹說,江淹當官以後,壹方面由於政務繁忙,另壹方面也由於仕途得意,無需自己動筆,勞心費力,就不再動筆了。久而久之,文章自然會逐漸遜色,缺乏才氣。可見,棄文從政是天才的墳墓。毛澤東在建國之後因日理萬機,所寫的詩詞就遠遠不如他在建國前所撰寫的詩篇。
中國第壹位電子學留洋女博士韋鈺當上領導之後鮮有建樹。1940年出生的韋鈺,是和***和國壹起成長的,這使得韋鈺的人生從壹開始就與“第壹”結了緣。“我們是新中國第壹批少先隊員,第壹批射擊隊員,第壹批航模隊員……”她笑著說,1956年,作為南師附中的學生,她到東南大學聽剛從美國回來的兩個教授做報告,其中提到電子學既有理又有工,特別有挑戰性,很有前途。結果她第二年就報考了南京工學院(現在的東南大學)無線電工程系。 1961年大學畢業的韋鈺,受益於陳毅的“高教61條”,畢業後被選拔為本校的電子工程系在職研究生,不僅成為新中國大規模正式培養的第壹屆研究生,也成為當時唯壹完整完成全部研究生培養過程而畢業的研究生。1981年獲聯邦德國亞琛工業大學電子學博士學位和波歇爾獎章。1983年加入中國***產黨。1982年後任南京工學院講師、副教授、教授。1984年任南京工學院生物醫學工程系主任。1985年任南京工學院副院長。1986年上半年任南京學院副院長。1986年8月任東南大學校長,那壹年,她還不到47歲,是當時我國第二個重點大學的女校長,官運亨通。1988年9月任全國婦聯副主席。1993年6月任國家教委副主任,9月當選七屆全國婦聯副主席。1994年6月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1998年3月任教育部副部長。後任全國政協教科文體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科協副主席等政府要職。
四、孫見坤這樣的人只能稱為江郎,不能稱之為天才;我為復旦大學有八大伯樂而叫好!
2009年10月,陜西省高新唐南中學高三應屆畢業生孫見坤參加了2010年度復旦“博雅杯”全國征文大賽並獲壹等獎。對其面試的4位評審專家意見壹致:希望學校將孫見坤通過自主招生錄取進來。為了慎重起見,復旦大學還另請了4位文史類專業的教授對孫見坤進行二次面試。
在這壹過程中,有媒體報道復旦有關評委認為孫見坤是其見過的“對國學最有鉆研精神和天賦的學生之壹”,“對《山海經》的註釋水平和見解,甚至高於在讀的研究生”,“是個可造之才”。
最終,孫見坤被列入復旦大學自主招生選拔錄取試驗名單,高考只要“達到壹本線”,就能以自主招生資格入讀復旦大學。然而,今年6月孫見坤參加高考後成績低於陜西省壹本線6分,按章程不能被復旦錄取。
據了解,在獲知孫見坤沒達到壹本線的消息後,復旦大學文史哲專業的8名專家曾向學校建議,希望將他破格錄取到歷史系。復旦大學招生領導小組決定破格錄取該生,並與陜西省招辦聯系落實此事。
經過反復溝通和協商,陜西省招辦認為復旦“博雅杯”章程中“沒有提到破格錄取的條例”,因此孫見坤不符合復旦大學自主招生的條件,不能予以投檔錄取。
孫見坤未被復旦大學錄取,是在自主招生制度下,壹所大學與地方招辦進行的“磨合”。從制度上講,陜西省招辦並不存在錯誤,孫見坤事件也並非“冤假錯案”。“無論從哪個角度講,陜西省招辦都並不違反規則。”他表示,如果陜西省招辦對孫見坤網開壹面放行檔案,可稱為“開明”;若按照規章將孫見坤“卡”住,則可叫做“嚴格”。
復旦大學自主招生的內部審議教授們建議對孫見坤進行破格錄取,簽署了壹封“聯名書信”,這幾位教授分別來自歷史、哲學、中文、考古4個文科院系。在信裏,教授們強調,孫見坤對《山海經》有較深的鉆研,具有“培養的潛力”,復旦作為百年名校,理應將這樣的孩子破格錄取。這封“聯名書信”通過招生委員會呈遞,由復旦大學的領導小組開會討論通過。
記者周凱莉是希望通過這樣壹個個例,通過客觀、嚴肅的新聞報道,探討當今普遍適用的教育制度下,另壹種“不拘壹格降人才”的可能性,並期待如何建立壹種理想型的制度,來保障在某方面有特長的特殊人才的利益。
記者周凱莉與孫見坤交流時,孫見坤說:“從8歲開始,四書五經、各類經史典籍,均每日觸碰,及至今日,達到2000余冊。”“從8歲起至今閱讀過兩千本古籍”,平均壹年閱讀200本古籍,兩天不到就讀壹本,比陳寅恪還牛。這個年代不僅缺乏大師,也缺乏常識,連高中生都知道怎麽出奇制勝嚇住不學無術卻愛附庸風雅的考官。
孫見坤作為壹個中學生,好學稽古,頗堪稱道,可稱之為“讀書種子”,或曰“國學愛好者”。但譽之為“國學天才”,未免不妥。
孫見坤的博客發表了壹篇孫見坤批評陜西省招辦的壹篇博文《妳打炮,我成灰,陜西招辦算妳狠》,顯示出壹個少年恃才傲物的沖天豪氣,其文最後寫道:“妳們胡亂打炮,而我卻不幸成了妳們的炮灰。我不知這對妳們意味著什麽,但卻是我的光榮,因為我始終記得鮑勃迪倫的那句話:任何的禁止都是沒有儀式的授勛。千載之後,我會是配享文廟的國學大師,而妳們,卻難逃那如椽的春秋史筆:‘***和六十壹年,夏七月,佞子禍學於豐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