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最古老的音樂是誰發明的 叫什麽 在什麽時代?

最古老的音樂是誰發明的 叫什麽 在什麽時代?

智化寺音樂與西安城隍廟鼓樂、開封大相國樂音、五臺山青黃廟音樂及福建南音壹起,同屬我國現存的最古老音樂。

下面有詳細的介紹(有講到 叫什麽 在什麽時代?):

《智化寺音樂》是我國現有古樂中惟壹按代傳襲的樂種,至今保存完好,明正統年間隨著智化寺的建成,打太監王振隨之將宮廷音樂引入。經寺僧們研習演練,形成集宮廷樂,佛教音樂,民間音樂為壹體的《北京智化寺音樂》。智化寺音樂的整個體系由樂譜、樂器、樂調、曲牌幾個部分組成,全都采用工尺譜記寫。其所用樂器是特制的,以管、樂、笙、雲鑼等為主要演奏樂器。曲目200多首,豐富多彩,樂僧隊伍自形成至今已有560多年的歷史,代代相傳,承襲不斷,傳至今日已有28代傳人。

1952年智化寺藝僧法廣在如來殿的經廚裏發現了由第十五代藝僧永乾抄本。譜本線裝,高40毫米,寬25厘米,用的是高麗無簾痕米色紙,裝訂完整。封面中間行楷書《音樂腔譜》四字,封底內自上至下楷書“歲大大清康熙三十三年十月初壹日容乾吉祥如意”22字。內容無序幕,***錄有管樂譜48首。

搶救、保護、研究、傳承北京智化寺音樂,是北京文博交流館的壹項重要業務。自1990年8月請回原智化寺已還俗藝僧張本興、張廣福、胡安和、朱錫泉等人,開始進行了-智化寺音樂搶修、發掘、研習、演出工作。並應國內外邀請組織演出100余場,贏得社會各界的高度評價,產生了十分良好的轟動效應。1999年7月24日以《中國佛教音樂傳世珍品音樂會》首次進入我國音樂的最高殿堂--標記音樂廳演出,2000年又在北京護音樂廳,國家圖書館音樂廳各演出兩場,觀眾眾無虛席掌聲不斷。經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佛教協會文化研究所及文物部門專家研究認定,智化寺音樂為唐宋的余音,是我過目前僅存的四大古樂之壹,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科學價值。

城隍廟鼓樂屬典型的道派鼓樂,其確切歷史已不可考。該廟道士安來緒、張教振、孟清真、張隆興等傳說,此廟在九曜街時就有鼓樂活動;安來緒說,他曾見到過書有明代嘉靖年間(公元1522年——1566年)的鼓樂抄本,此譜藏於該廟“魁星樓”,1942年日本飛機轟炸西安,被燒毀於該樓之中。另外,尚有安來緒原存清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的樂譜抄本(此本現藏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從這種種線索看,城隍廟鼓樂的活動可能始於15、16世紀的明代,最晚不會晚於18世紀前期的清代。

清末民初,城隍廟及其樂社由姚春發主持,姚傳授的藝徒有安來緒、王尉生、孟清真等。姚春發逝世後,由安來緒接替主持廟事及樂事。安傳授的藝徒有張教振、樊明智、張存柱等。40年代中,在安來緒主持下,城隍廟成立了“音樂研究會”,專門傳習鼓樂,收有不少樂社藝人習藝,如著名鼓吹藝人周檀就是其中之壹。由於安的努力,在其他鼓樂社日趨衰落的情況下,城隍廟鼓樂社始終堅持活動,直到i949年中華人民***和國成立。此後,城隍廟鼓樂社更加生氣勃勃,經常參加音樂會演出和重大節日遊園的演出活動。1961年11月,城隍廟鼓樂社接受中國音樂家協會的邀請,由安來緒率領赴京作專場演出,受到熱烈歡迎,西安鼓樂遂更為廣泛地為音樂界所關註和重視。

大相國寺梵樂的樂曲內容豐富,風格多樣化。融匯了宮廷音樂、寺廟音樂、民間音樂之精華。演奏曲目十分豐富,分聲樂和器樂兩種,曲目有200個,至今仍殘存《大相國寺手抄秘譜》、《師曠六律》等樂譜,在全國乃至世界佛教音樂中是最為獨特的壹枝。其聲樂曲中的“倡”以釋迦牟尼講經說法的語言為內容,由通常的梵語三十二個音節構成,尤為寶貴。而器樂曲則以傳統佛樂及中州地域音樂為主,演奏規範,編制嚴密。在開封繁塔及鐵塔壁磚上,均可看到雕刻的佛教弟子演奏佛樂的樂手。挖掘、整理、繼承大相國寺梵樂,對於完善中華音樂寶庫十分重要。

五臺山佛教音樂淵於印度佛教音樂,又吸收了中國古代傳統音樂的成分,成為北方佛樂的代表。當時,東晉高僧道安、慧遠,創造了唱導這壹新的佛教講唱體制,以講唱法理開導眾生為宗旨,采用了多種民間說唱方式,使唱導音樂與凈土宗教義結合起來,編撰成《西文化導文》《往生禮贊》、唐代是五臺山佛樂的極盛時期,五臺山僧人澄觀是華嚴經疏的集大成者,他同時完成了唄贊音樂的系統整理,即《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壹八載:"十贊嘆者,樂則歌贊,苦則哀嘆……如來具是六十種聲音……"這種唄贊音樂是華嚴宗音樂的代表,也是唐代佛教唄贊音樂的代表。

雖然五臺山各種佛教音樂不同,但都體現了北方宗教音樂的***同特點,就是比較雄壯,不同於南方佛樂的婉麗。佛光寺文殊殿前現存石經幢,刻於877年。須彌座上束腰八方各刻有手持不同樂器正在演奏的樂伎八人,說明了佛樂當時的發展壯況。

到了明代,五臺山佛樂又有新的發展。表現為進壹步吸收了唐宋曲牌、元雜劇曲牌以及民歌、民間樂曲等。清康熙以來,由於統治者特別優渥藏傳佛教--喇嘛教,五臺山佛教音樂中便又出現了黃教音樂。

流傳至今的五臺山佛教音樂,分為經文音樂和經外音樂兩部分。經文音樂是專門用於佛事活動的聲樂,由經文與佛曲相融而成。沒有樂器伴奏的稱詠讀或念高調。有樂器伴奏以歌贊為主的稱為"梵唄 "或"合念"。經外音樂沒有詞、偈,僅以樂器演奏為主的器樂曲牌,是五臺廟堂音樂的精華。

五臺山佛教音樂在內容上分為青廟音樂曲牌及黃廟音樂曲牌兩種。

漢傳佛教寺廟中的法事音樂即為青廟音樂。按傳統分類可分為:瑜珈焰口、唱誦、吹腔和散曲四個部分。藏傳佛教之喇嘛廟中的音樂叫黃廟音樂,它壹般包括唱誦、吹腔、儀式音樂。青廟音樂旋律幽雅、意境深遠,有遠、虛、淡、靜之特點;青廟音樂留傳下來的***有47首,由五部分組成:瑜珈焰口、禪門口誦,佛事散曲、三晝夜本等。

黃廟音樂,旋律較為華麗,節奏較為活躍,且羽、商調式的曲調較多,既有蒙、藏高原的山野之風,又具有幽雅、靜謐之佛樂風韻。這兩種音樂既有頌贊經文的唱誦,又有不加經文的純器樂曲,無論是唱誦還是吹腔,從曲目看,除民族風很強的佛曲外,為了吸引聽眾、廣傳教義,都吸引了不少我國的古典樂曲和民間樂曲。黃廟音樂留下來的曲牌***40首,主要由三部分組成:禪曲誦經之部、吹腔之部、儀用之部。黃廟音樂曲牌中,有很多是由西藏傳入內地,曲牌多為藏語譯音。但也吸收了漢民族壹些古曲和民歌。

青、黃兩廟所用的譜本,也是傳統的工尺譜;所有轉調也是傳統的五度轉調法。但青廟音樂與黃廟音樂風格特點不同。青廟音樂講究規矩,黃廟則不太嚴格。兩廟使用調高不同。黃廟使用本調,即管調。使用工尺譜,即現代E調。青廟比黃廟低壹個調,即角調,高音相當於現代D調。另外,青廟以漢民族樂曲為主,黃廟則繼承了許多西藏古老曲目。因此,青廟風格以莊重典雅幽靜見長,黃廟音樂則剛強洪亮,粗獷有余。

五臺山佛教音樂的樂器,青黃兩廟大體相同,都由打擊樂和吹奏樂器組合而成。青廟音樂主要有:手鼓馨、鐺子、中木魚、方鑼、鼓、鐃、懺鐘、行馨、管子、笙、梅等。其中笙為主,管梅相助。樂隊壹般由14人組成。黃廟樂器主要有大把鼓、藏鈴管子、笙、大木魚,大號、別莉、海螺、鐃鈸,嗩吶、海笛。黃廟樂隊以管子為主,笙梅相助。樂隊壹般由10人組成。每日早晚迎送太陽時,使用的樂器有大號、嗩吶、海螺、別莉等。

歷史上,五臺山的青廟、黃廟都有自己的樂隊。除日常殿堂誦經吹奏之外,各種法會都會有樂隊吹奏。以後,廟堂音樂留傳於民間,祝壽、葬儀等也請和尚喇嘛念經奏樂。

所以說,佛樂在佛教活動中,那抑揚頓挫的誦經節奏,或配以伴奏,或單獨清唱,或經停樂起,唱念結合,聲樂相間。忽兒深谷溪泉,忽兒高嶺鴻雁,其水乳交融的演奏,具有十分濃郁的古典風味,不禁會令人想起唐詩宋詞元散曲的格調。

青廟音樂中的吹腔是法事人的純器樂曲。主要曲目有《上經臺》、《秘摩巖》《普庵咒》、《雲中鳥》、《進蘭房》等40余首,它們有的來自佛曲、有的來自古典樂曲、有的來自民間俗曲,壹經佛樂隊演奏,既有較為濃郁的民族民間音樂韻味,又有鮮明的佛樂特色。黃廟音樂中的吹腔用於黃廟各種殿堂儀式和各種佛事活動。樂曲有的來自青廟音樂如《秘摩巖》、《上字翠黃花》、《六字真言》等,有的來自古典樂曲如:《如意歌》、《四字月兒高》等,也有壹部分來自民間樂曲。

福建南音是曲藝的壹種,又稱“南曲”,“南樂”、“南管”、“弦管”,被稱為音樂文化的“活化石”,唐代琵琶普遍用撥子,且是橫抱姿勢,福建南音至今保持這壹遺制。南音中所用的“拍板”及其演奏方式與敦煌壁畫中的伎樂圖壹樣。南曲主要流行於泉州市、閩南晉江、龍溪和廈門市,在臺灣及南洋群島華僑居住的地方也很盛行。福建南音起源於唐,形成宋,主要流行於於福建及臺灣、南洋群島華僑居住地區。

福建南音:又稱“南曲”,“南樂”、“南管”、“弦管”,被稱為音樂文化的“活化石”,唐代琵琶普遍用撥子,且是橫抱姿勢,福建南音至今保持這壹遺制。南音中所用的“拍板”及其演奏方式與敦煌壁畫中的伎樂圖壹樣。南曲主要流行於泉州市、閩南晉江、龍溪和廈門市,在臺灣及南洋群島華僑居住的地方也很盛行。

壹般認為南曲起源於唐,形成於宋:

(1)據文獻記載:唐僖宗光啟元年(885),王潮、王審知兄弟率軍入閩,他們帶去了唐代“大曲”傳播於民間。大曲與當地民間音樂的相互影響和吸收,從而產生了別具壹格的“南曲”。

(2)南曲的主奏樂器琵琶的演奏姿勢是斜抱著彈奏。所用筒簫嚴格規定為壹尺八寸。這兩件樂器的演奏姿勢與形制與唐舊制相符。

(3)南曲的曲牌名稱有不少與唐代大曲、法曲的曲牌名稱相同。如《摩訶兜勒》《子夜歌》、《清平樂》、《梁州曲》、《婆羅門》等。

(4)宋代“南戲”五大名劇:《荊釵記》、《白兔記》、《拜月記》、《殺狗記》和《琵琶記》,南曲也演唱這些劇目。

南曲在民間流傳,有賴於社團組織的傳承和傳播。清代以來在泉州、廈門和晉江、南安、惠安、安溪等地都有社團成立,並有專業的教師傳藝。建國以來,成立了不少南音研究社、南音研究會。還建立了專業的南曲音樂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