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番五次 番:遍數。壹再,多次。
三墳五典 相傳為我國最早的古籍。
三綱五常 三綱:指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常:指仁、義、禮、智、信。封建禮教提倡的人與人之間的道德規範。
三皇五帝 三皇:伏羲、神農、黃帝;五帝:少昊、顓頊、帝嚳、堯、舜。原為傳說中我國遠古的部落酋長。後借指遠古時代。
三老五更 相傳古代統治者設三老五更,以尊養老人。
三令五申 令:命令;申:表達,說明。多次命令和告誡。
三三五五 三個壹群,五個壹夥。
三牲五鼎 舊時形容祭品豐盛。後來也形容食物美好。
三下五除二 珠算口訣。形容做事及動作幹脆利索。
三智五猜 比喻用盡心思,多方猜測。
三差五錯 泛指差錯。常指意外的事故。
三朝五日 指三、五天。
三環五扣 形容捆綁結實。
三回五次 指多次。
三葷五厭 泛指葷腥食物。
三江五湖 ①指東南方的三條江與太湖流域壹帶的湖泊。②江河湖泊的泛稱。
三貞五烈 封建社會用來贊譽婦女的貞烈。同“三貞九烈”。
三年五載 三、五:表示大概數量;載:年。指多年。
三山五嶽 五嶽:泰山、華山、衡山、嵩山、恒山。泛指名山或各地。
三屍五鬼 比喻奸佞之臣。
三湯五割 泛指烹飪之事。也指各種肴饌。同“三湯兩割”。
望采納~
2. 五什麽四什麽的四字成語.最低0.27元開通文庫會員,查看完整內容>
原發布者:我的紫色小妖
四海為家、遮三瞞四、六通四達、眼空四海、連三接四、四壁蕭然、語驚四座、挑三豁四、五行四柱、急三火四、鼓噪四起、四海壹家、四海九州、撁五掛四、四方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4b893e5b19e31333433623736雲擾、四百四病、四海他人、倒四顛三、傳三過四、三妻四妾、極目四望、臂有四肘、差三錯四、四海晏然、揚名四海、言三語四、四時氣備、疑三惑四、投諸四裔、牽三扯四、三番四覆、四通八達、四鄰八舍、四六駢儷、四方輻輳、四角俱全、四肢百體、丟三拉四、四面受敵、九洲四海、誌在四海、居徒四壁、八萬四千、文房四物、四時充美、拿三搬四、九州四海、四面出擊、重三叠四、三老四少、語四言三、說三道四、調三窩四、捱三頂四、誌在四方、四時八節、拉三扯四、壹謙四益、挑三揀四、四近之臣、綱紀四方、沒三沒四、四海升平、吃四方飯、四海飄零、挑三窩四、四衢八街、醜聲四溢、四海困窮、巴三攬四、四體百骸、四姻九戚、三清四白、目空四海、三長四短、推三宕四、四山五嶽、張三呂四、丟三落四、商山四翁、四體不勤、挨三頂四、半三不四、四大皆空、駢四儷六、囊括四海、文房四藝、挑三嫌四、文房四寳、四戰之地、倒三顛四、四海承風、四海升平、揭竿四起、四鄰不安、五湖四海、四面楚歌、求三拜四、四紛五落、三反四覆、三從四德、四至八道、調三斡四、大化有四、巴三覽四、欺三瞞四、四平八穩、三檐四馬、四海鼎沸、吼三喝四、三親四眷、四沖八達、四海承平、室徒四壁、四停八當、三瓦四舍、張三李四、文房四士、四海為家、遮三瞞四、
3. 為什麽四字成語比三字五字成語多成語就是現成語,是人民群眾長期生活中習慣的固定詞組成短句。漢語語匯裏有大量的成語。它們都有壹定的來源,壹經形成和出現以後,就長時間為人民群眾所運用。
1、成語的特點。成語主要有兩個特點,第壹個特點是源遠流長。
⑴源遠。指成語沿用的歷史性,例如:成語“有恃無恐”最早見於《左轉·僖公二十六年》“室如懸罄野無青草,何恃而不恐”至今已有二千多年的沿用歷史了。“打草驚蛇”出自唐朝段成式所寫的壹個故事中“汝雖打草,吾已驚蛇”壹句,至今至少千年以上。“捕風捉影”最早出現在宋朝朱熹的《朱子全書學壹》,“兩面三刀”最早出於《元曲灰闌記》,“南腔北調”最早出現在清朝富察敦崇的《燕京歲時記》,這些成語都有壹二百年甚至八九百年的沿用歷史了。
⑵流長。指成語使用上的社會性。成語為人民群眾所接受,在書面或口頭上廣泛使用的。像壹些來自古詩詞中的成語,它們是從不同時代的詩詞中截取的原文,因為它們或寓意深刻,或形象生動,是全詩的警句、名句,被人民群眾喜愛,廣為使用和傳誦,得以流傳。例如“春風得意”“平分秋色”“山雨欲來風滿樓”“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等。
第二個特點是定型不變。成語是壹種定型的固定詞組,絕大多數由四個字組成。當然,三個字,五個字,甚至更多字數構成的也有。如“壹溜煙”“更上壹層樓”“沈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己所勿欲,勿施於人”等,但這畢竟是少數。為什麽成語以四字居多呢?這和漢語的特點有關,漢民族講話,在音節上大都是成雙成對的。漢語講究四聲,讀起來能產生聲音上的美感,四個字的結構能適應這種聲調的各種變化。《詩經》這部我國文學史上最早的壹部詩歌總集中305篇基本上都是四字壹句,這種四字句,結構短小精悍,活潑明快,讀起來抑揚頓挫,在後來相當長的壹個歷史階段中,影響著詩人,作家,而詩人、作家的作品,又影響著人民群眾的語言。成語基本上源於古書和人民群眾的口語,因此成語以四字為多。
而且成語既要能表達深刻復雜的思想,又要極其概括精煉,過長過短都不行,四個字最為合適。
成語有固定的結構,它的結構和組成部分不能隨意更改或變動。有的成語裏有壹組近義詞或反義詞。例如,“三言兩語”中的“言”和“語”是意思相近的詞;“大同小異”中的“大”和“小”、“同”和“異”都是反義詞,這些都不能隨便更換。再如,“奇裝異服”中“奇”“異”同義,“裝”和“服”同義,有人將“奇裝異服”寫成“奇裝衣服”,表面看只是寫了個錯別字,其實反映了沒弄清成語的結構。例如,“兩虎相鬥”不能說成“三虎相鬥”,“南腔北調”不能說成“東腔西調”,“盲人瞎馬”不能說成“盲人瞎驢”。
四字結構的詞語很多,有人專門為它們起了個名字叫“四字格”,其中有些原來就是成語,有些原來不是,用久了也就成了成語。我們現在有很多成語就是這樣發展來的。
2、成語的來源
成語都是有來源的。壹是來自於群眾口語,壹是來自於書面,有案可稽。首先介紹出自群眾口語的成語。
4. 四字成語 第三個字是三的成語有哪些半夜三更 壹夜分為五更,三更是午夜十二時。
指深夜。 不成三瓦 比喻不能要求齊全。
草廬三顧 顧:拜訪。劉備為請諸葛亮,三次到草廬中去拜訪他。
後用此典故表示帝王對臣下的知遇之恩。也比喻誠心誠意地。
垂涎三尺 口水掛下三尺長。形容極其貪婪的樣子。
也形容非常眼熱。 此中三昧 三昧:佛教用語,梵文音譯詞,意思是“正定”,即屏絕雜念,使心神平靜,是佛門修養之法。
比喻這裏面的奧妙。 得其三昧 三昧:梵語,意為正定。
排除壹切雜念,使心神平靜,專心致誌,達到悟境。引申為訣竅或精義。
指在某方面造詣。 鼎足三分 鼎:古代炊具,三足兩耳。
比喻三方分立,互相抗衡。 讀書三到 形容讀書十分認真。
讀書三余 余:冬者歲之余,夜者日之余,陰雨者晴之余。指讀好書要抓緊壹切閑余時間。
紅日三竿 指天已大亮,時候不早。 喙長三尺 喙:嘴。
嘴長三尺。形容人善於辨說。
火冒三丈 形容憤怒到極點。 幾次三番 番:次。
壹次又壹次。 頰上三毛 比喻文章或圖畫的得神之處。
狡兔三窟 狡猾的兔子準備好幾個藏身的窩。比喻隱蔽的地方或方法多。
九烈三貞 貞:貞操;烈:節烈。封建社會用來贊譽婦女的貞烈。
九流三教 泛指宗教、學術中各種流派。也指社會上各行各業的人。
犒賞三軍 犒:以財物或食物慰勞、鼓勵。三軍:春秋時稱中軍、左軍、右宮為三軍;後統稱軍隊。
現指陸、海、空三軍。指獎賞、慰勞軍隊將士。
利市三倍 形容買賣得到的利潤極多。 連中三元 三元:科舉制度稱鄉試、會試、殿試的第壹名為解元、會元、狀元,合稱“三元”。
接連在鄉試、會試、殿試中考。 兩面三刀 比喻耍兩面派手法,當面壹套,背後壹套。
六街三市 六街:唐代長安城中的六條大街;市:古代稱早晨、中午、傍晚為三時之市。泛指大街小巷。
六韜三略《六韜》、《三略》:都是古代的兵書。後泛指兵書、兵法。
屢次三番 許多次。形容反復多次。
孟母三遷 孟軻的母親為選擇良好的環境教育孩子,三次遷居。 日上三竿 太陽升起有三根竹竿那樣高。
形容太陽升得很高,時間不早了。也形容人起床太晚。
入木三分 相傳王羲之在木板上寫字,木工刻時,發現字跡透入木板三分深。形容書法極有筆力。
現多比喻分析問題很深刻。 三十三天 佛教稱欲界第六天為三十三天,即忉利天。
後形容最高的地方。 三釁三浴 釁:以香塗身。
多次沐浴並用香料塗身。這是我國古代對人極為尊重的壹種禮遇。
三浴三釁 釁:以香塗身。多次沐浴並用香料塗身。
這是我國古代對人極為尊重的壹種禮遇。 三戰三北 北:敗逃。
打三仗,敗三次。形容屢戰屢敗。
歲寒三友 松、竹經冬不雕,梅花耐寒開放,因此有“歲寒三友”之稱。 退避三舍 舍:古時行軍計程以三十裏為壹舍。
主動退讓九十裏。比喻退讓和回避,避免沖突。
網開三面 把捕禽的網撤去三面。比喻采取寬大態度,給人壹條出路。
韋編三絕 韋編:用熟牛皮繩把竹簡編聯起來;三:概數,表示多次;絕:斷。編連竹簡的皮繩斷了三次。
比喻讀書勤奮。 穩吃三註 四人賭博,壹個人贏三個人的賭註。
比喻憑空的大量收獲。 五大三粗 形容人高大粗壯,體格魁梧。
陽關三叠 陽關:古關名,在今甘肅敦煌縣西南;三叠:反復歌唱某壹句。原指古代送別的曲調。
後也比喻離別。 壹板三眼 板、眼:戲曲音樂的節拍。
比喻言語、行動有條理或合規矩。有時也比喻做事死板,不懂得靈活掌握。
壹波三折 原指寫字的筆法曲折多變。現比喻文章的結構起伏曲折。
也比喻事情進行中意外的變化很多。 壹唱三嘆 壹個人領頭唱,三個人和著唱。
原指音樂和歌唱簡單而質樸。後轉用來形容詩婉轉而含義深刻。
壹國三公 公:古代諸侯國君的通稱。壹個國家有三個主持政事的人。
比喻事權不統壹,使人不知道聽誰的話好。 壹口三舌 比喻嘮叨、話多。
壹日三秋 三秋:三個季度。意思是壹天不見面,就象過了三個季度。
比喻分別時間雖短,卻覺得很長。形容思念殷切。
壹日三省 每天多次地自我反省。 壹隅三反 從壹件事物的情況、道理類推而知道許多事物的情況、道理。
勇冠三軍 冠:位居第壹;三軍:軍隊的統稱。指勇敢或勇猛是全軍第壹。
遊戲三昧 原為佛家語,意思是排除雜念,使心神平靜。也比喻事物的精義、決竅。
後指用遊戲的態度對待壹切。 約法三章 原指訂立法律與人民相約遵守。
後泛指訂立簡單的條款。 再衰三竭 竭:盡。
指力量壹再消耗,已經衰減耗竭。 長年三老 古時指船工。
八難三災 比喻小孩生來多病。也形容經常遭遇不幸。
白璧三獻 楚人和氏得玉璞,兩獻楚王,兩遭刖足。第三次王使治璞,得白玉,琢以為璧,世稱“和氏璧”。
比喻不識良材或。 避軍三舍 指退讓和回避。
壹舍:三十裏。 避君三舍 指退讓和回避。
壹舍:三十裏。 鼎分三足 比喻三方分立,互相抗衡。
同“鼎足三分”。 二心三意 想這樣又想那樣。
形容意念不專,主意不定。同“三心二意”。
二滿三平 比喻生活過得去,很滿足。同“三平二滿”。
河清三日 為升平祥瑞的預兆。 河東三篋 指亡失的書籍。
華封三祝 華:古地名。封:疆界,範圍。
華封:華州這個地方。華州人對上古賢者唐堯的三個美好祝願。
火冒三尺 形容憤怒到極點。同“火冒三丈”。
頰上三毫 比喻文章。
5. 為什麽四字成語比三字五字六字的多成語是壹種相習沿用的特殊固定詞組,意義上具有整體性,結構上具有凝固性。
從字數上看,成語大多是四個字的,但也有三個字的,如“莫須有”、“落水狗”,有五個字的,如“小巫見大巫”、“天下無難事”,有六個字的,如“既來之,則安之”、“五十步笑百步”,有七個字的,如“冒天下之大不韙”、“是可忍,孰不可忍”,有八個字的,如“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也有九個字,十個字的甚至十個字以上的。成語言簡意豐,使用得當,可以使語言簡潔,增強修辭效果。
要準確使用成語,必須正確理解把握成語的含義。 成語為什麽四字者為多?這大概是因為四字容易上口。
如我國古代的詩歌總集《詩經》,就以四字句為多,古代歷史《尚書》,其中四字句也有壹些。後來初學讀的三、百、千 《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其中後兩種即全為四字句。
《四言雜字》《龍文鞭影》初、二、三集,都是四言。這雖然是訓蒙書,也足以說明四字句之為人所喜愛、所樂誦。
前面已經說過,成語多由四字組成,少於四字或多於四字的比較少;尤其少與於四字的成語,相形之下更少。因此日本人講漢語,就有"四字漢語"這種說法(見壹九七八年版,吉田升等編著的《中學校現代國語》),也有的稱為"四字熟語"(見壹九七八年版,今泉忠義等編的《中學校國語》)。
不過他們列入"四字漢語"和"四字熟語"中的例語,在我們看來,有的不是我們所說的成語,因為我們沒有那種說法。如"左往右往""上意下達""執行猶豫""質疑應答"之類。
又如他們把"春夏秋冬""前後左右""東西南北"也都認為是"四字熟語",我們也未便茍同。"春夏秋冬"這是氣象學名詞,"前後左右"這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方位名詞,"東西南北"是地理學上常用的方位名詞。
盡管這樣,成語之顯然有四字性是無可否認的。例如下列的成語,就它們的出處來看,都不是四個字,換句話說,也就是這些成語都是把非四字的話加以提煉、形成四字成語,試看以下成語與其出處的關系: (1)明察秋毫"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
"(《孟子·梁惠王》上篇) (2)緣木求魚"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孟子·梁惠王》上篇) (3)事半功倍"當今之時,萬乘之國行仁證,民之悅之,猶解倒懸也。
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時為然。"(《孟子·公孫醜》上篇) (4)刻舟求劍"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契(刻)其舟曰: 是吾劍之所從墜 。
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呂氏春秋·察今》) (5)黔驢技窮唐朝柳宗元有篇文章題目是《三戒》,其中有壹個小題為《黔之驢》。
"黔驢技窮"就是從這篇文章敘述的故事中提煉出來的。 (6)敝帚千金(或說"敝帚自珍")"裏語曰: 家有敝帚,享之千金 ,斯不自見之患也。
"(曹丕《典論·論文》) 從上文看來,成語的四字性非常明顯。或者把比四字為多的話縮減為四字,如"明察秋毫""緣木求魚",或者把兩句話合並為壹句 只用四字,如"事半功倍""敝所千金"。
或者把壹個用字較多的故事,編寫為四字,成為壹個成語,如"刻(契)舟求劍""黔驢技窮"都是。 古人有些話,本來夠得上警句,可以成為成語。
只是因為改變為四字,比較麻煩,也就只好把它放棄,作為引導語來用。例如"宋朝範仲淹的《嶽陽樓記》,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之語,意思很好,但因字數較多的關系,就沒能形成成語,我們只能視為警句,有時引入文章。
而如"吃苦在前,享樂在後",就容易說,容易記,便可以成為成語。而同在《嶽陽樓記》中的文句"百廢俱興",因為是四字,就成了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