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清明史話

清明史話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壹,而清明成為節日卻始於春秋時代。商朝末年紂王亂國,周武王起兵伐紂,牧野壹戰,大敗商師,時逢三月,舉國慶祝,昭告天下並祭拜陣亡將士及先王文墓。以後每年人們全家出動,掃墓祭告祖先,陽春三月風和日麗,逐步成俗,當時稱為“三月節”。《詩經》上頌曰,牧墅洋洋,檀東煌煌……。肆伐大商,會朝清明。就是指當時戰勝後的慶賀。自唐代以來,便將三月節與清明合為壹體,歷代承襲,至今人們掃墓即從春分開始,至清明結束,並不確定在具體壹天,唐朝詩人杜甫就有詩雲“十年蹴鞠將雛遠,萬裏秋千習俗同”,當時,清明前後王孫公子,多作“春郊馳馬”之戲,而更多的人則是三五成群,遠足郊外,信步閑遊,或蕩秋千、或放風箏、鬥雞遛狗。據《唐書》記載,開元二十年,朝庭曾下詔要在清明掃墓。到了宋代不僅民間掃墓,宮庭中也出去“朝陵”了,明代文人張岱在《揚州清明》中說,揚州清明,城中男女畢出,家家展墓,可見自古以來清明掃墓已相沿成習。 清明掃墓,並非盡是淒淒切切的景象,古代文人早就將三月清明出遊掃墓起了個雅稱曰“踏青”,又稱之為“尋春”實際上就是春遊之意,據古籍記載,這壹天有走馬放鷹、鬥雞蹴鞠、劈沅彈箏、浪子相樸等等名目的競賽,相當熱鬧歡樂“江邊踏青罷,回首見旌旗”,杜工部的詩句充分描繪了始於唐代民間踏青尋春得獎晚歸的喜悅心情。宋朝詩人吳惟信有亦詩曰:“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也生動地描述了清明節尋春的勝景,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就是當時汴京清明掃墓,踏青遊春,盛極壹時的寫照。在這壹天,人們全家出遊,紅男綠女,嬉戲於城外山川田野,心曠神怡之時也引發久羈閨閣之中女兒的春思,產生了許多悱惻經綿的戀愛故事,神話故事《白蛇傳》就是以許仙掃墓遇雨,在斷橋邊與踏青尋春的白娘子相逢為線索展開,描述古代人們追求自由幸福的理想。據傳,唐高宗李治三月三遊春於渭陽,熏香沐浴後“賜群臣柳圈各壹,謂戴之可免蠆毒,”從此流傳民間,每逢清明家家戶戶插柳在井邊“井井有條”成了壹句成語,而清明栽柳也成為往後陽春植樹的起源。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這首《清明》詩,是唐朝詩人杜牧以清新的格調,細膩的筆觸,擬人的比喻,描繪了當時江南清明時節的景象,是壹首膾炙人口的佳作。《清明》詩不僅語言通俗,文筆流暢,而且創造了非常生動的形象和優美的境界,不但讀起來朗朗上口,而且就是壹幅優美的圖畫,雅俗***賞,意趣盎然。但詩中牧童所指的杏花村究竟在哪裏,據考證:壹說地在池川,也就是現在的安徽貴池,據說杜牧曾在此地任官兩年。《貴池縣誌》上記載,杏花村,是十裏杏花、十裏酒肆,名酒首推黃公爐酒,稱牧童遙指的即此酒店雲雲。另壹說在山西汾陽,因為那裏早年叫“杏花塢”後來改稱“杏花村”傳說杜牧曾遊過此地,飲了杏花名酒後,才寫下了這首詩的,可這裏與江南風景又不太相似,但不論牧童所指的杏花村在那裏,總之,這首詩卻成為清明詩中的千古絕唱。 有趣的是,近代有位書法家,將《清明》詩題在自己的紙扇上。他的壹位朋友是壹位語言學家,看見後給詩添上了標點符號,變成“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經他重新斷句後,便成為壹闕好詞了,信手拈來耐人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