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非三洲海上交通要沖”之稱,也是世界著名的港口。與亞丁相距約160公裏的曼德
海峽,堪稱紅海咽喉,自古以來就是連結歐洲、亞洲和非洲的“水上走廊”。曼德海峽
中的丕林島地處海路要道,是也門西部海防前哨。阿拉伯海西南部的索科特拉島,把守
著印度洋通向紅海和東部非洲的海上交通要沖,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地位。
從海上進入亞丁,首先映入人們眼簾的是那光禿禿的、好似剛被熊熊烈火燒焦了似
的嶙峋山巖。最早的亞丁城是現在的亞丁半島東部的“克雷特區”。“克雷特”原意為
“火山口”,歷史上的亞丁城恰好修建在沙姆桑山的死火山的山口上。亞丁新城位於
“老亞丁”西面,靠著深水港灣,隨著裝卸業務的發展而逐漸建設起來,由於處在火山
口附近,因而這座城市又被稱為“火山口上的城市”。
亞丁是壹座擁有2000年歷史的古老城市,最初這裏是壹個荒涼的漁村。到亞丁觀光
的遊客,至今仍然可以看到當年修建在城市附近山頭上的古城堡。根據阿拉伯歷史學家
們的考證,這些城堡可以追溯到十字軍東征時代(公元11到13世紀),這說明亞丁自古
便是壹個重要的軍事要塞。據說,亞丁城得名於亞丁港,亞丁是阿拉伯語的壹個詞根,
意為“馬鞍”,這是因為亞丁灣是由兩個死火山熔巖形成的半島組成的。由於昔日火山
的爆發,火山熔巖形成了兩個酷似馬鞍形的火山口,伸進了印度洋,海水平靜溫順地躺
在壹個近似橢圓形的海灣裏。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使得亞丁灣形成了壹個天然良港,加
上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自古以來就是世界上重要的港口之壹。古代東、西方之間的貿易
往來,壹般都要經過亞丁,溯紅海而上,經埃及到達地中海各國。在火輪取代帆船的時
代,亞丁就成了壹個加煤站。近代的亞丁港始建於1888年。20世紀以來,隨著內燃機逐
漸取代蒸汽機,燃料油逐漸取代煤,世界航海事業迅速得到發展,而亞丁處在歐、亞、
非航線上,是離波斯灣大油田最近的國際馳名港口,過往船只都在這裏停泊。隨著港口
不斷擴大,亞丁城不斷獲得新的發展。由此可見,亞丁城不僅得名於亞丁港,而且是隨
著亞丁港的發展而發展的。
關於“亞丁”壹詞還有其他幾種說法。壹說古地理學者稱它為“阿丹”,中國的古
書《瀛涯勝覽》、《星槎勝覽》、《明史》中皆有“阿丹”的記載,意為“快樂之地”,
是指遊人在經過印度洋遙遠的航程,在精神上處於疲憊不堪的情況下,來到亞丁後得到
休息,漫遊名勝古跡,開展各種娛樂活動,其快樂的心情是無法形容的。也可以解釋為
旅行者在遠涉印度洋後在亞丁作短暫停留,從而帶著快樂的心情開始新的航程。
另壹說亞丁來源於阿拉伯的“伊丁”,其意為“樂園”、“天堂”,是指這裏風景
優美,佳景處處,猶如樂園、天堂壹般。
歷史上的亞丁城曾經飽經滄桑,多次遭異族人占領。公元前24年,羅馬帝國侵占這
裏。1538年,土耳其帝國占領亞丁。從1839年起,英國殖民者將這裏變為殖民地長達壹
個多世紀。1967年也門民主人民***和國成立,亞丁被定為首都。
1990年5月22日,阿拉伯也門***和國和也門民主人民***和國宣布統壹,成立也門***
和國,亞丁城成為亞丁省首府。
亞丁人口約40萬,全市由克雷特(老亞丁)、霍爾穆克薩爾、小亞丁和人民城等7
個區組成。克雷特區的沙姆桑山與對面小亞丁的白立格山峰巒對峙,形成壹個近似橢圓
形的海灣,青峰連綿,建築別致,海面遼闊,海水碧藍,景色迷人。為了發展旅遊業,
在霍爾穆克薩爾區附近辟有人工島休養地,島上建有別墅式花園房舍,宏偉壯觀的現代
化的金色海岸旅館格外引人註目。
據中國古籍記載,公元15世紀初,明朝的三保太監鄭和率領的船隊,曾經3次訪問
亞丁(當時稱阿丹),這說明中國人民同亞丁城交往的歷史是十分久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