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胤為允可以理解,避諱,如果單純改禎為禵也可以理解,但雍正處心積慮要從各種文獻資料裏徹底抹去允禵的原名,搞得在幾乎所有中國關於清史的文獻資料著述之中都不見胤禎,只見允禵或胤禵,直到臺灣中央研究院編印的《明清史料》丁編內出現叻康熙《給撫遠大將軍、王胤禎敕書稿》之後,允禵的原名才公諸於世。原來康熙從來沒有過壹個叫胤禵的兒子,只有壹個叫允禵或胤禎的十四子。雖然在此之前,也有如張爾田、吳昌綬等老先生引證過胤禩之子弘旺所著的《皇清通誌綱要》內允禵原名胤禎的記載。但鑒於弘旺做為胤禩獨子痛恨雍正對他壹家的迫害,可信度壹直不被看好;此外,還有壹些朝鮮使節也記錄過允禵原名胤禎壹事,不過他們的內容有些顛倒錯亂。只有在康熙的敕書稿被公諸於世後才可確信。
如果以上還不足以令人懷疑,那麽接下來我們就可以從雍正在繼位後的第十四天就風急火急地降旨,“命內外文武大臣官員,從前領奉大行皇帝朱批諭旨,悉封固繳進。無得匿留、焚棄”壹事就可知為啥就剩下那麽壹道康熙敕書稿裏還留著允禵的原名胤禎,而再也找不到其他清代康熙年間的官方文件裏有相關內容叻。
首先,清代在雍正朝之前是不存在繳還上諭朱批這壹制度的,此制度始於雍正,才成定制。雍正初登大寶,國內外的形勢並不樂觀。內部,地方和國家的財政都有很大的缺口,嚴重影響國家的政事運行;外部,西北和準噶爾以及青海的戰事還在膠著,真是萬機待理,咋會有余暇來顧及收回康熙上諭朱批這種事情呢?而且追繳態度之嚴厲簡直不容商量,像雍正三年就追問過壹次,五年又下旨切責了被懷疑依然藏匿有朱批上諭的雅爾江阿、保泰、滿都護、阿布蘭等人,壹點不給這幾位康末雍初位高爵顯的王公大臣們壹點面子。雍正皇帝到底要那些康熙的朱批諭旨有啥用?
另外,還有很奇怪的事情,為啥康熙的十四子胤禎會和他的四哥胤禛的名字幾乎完全相似,讀音更是壹模壹樣?再看康熙的其他那些皇子,除了都是胤字開頭之外,後面那個字可從來都沒重復過。名字如此相似,最易造成訛誤,這在嚴肅為本的皇家可謂壹個bug。而且,這樣的bug居然還出現在兩位奪嫡壹事的主角身上,不能不令人費解。
眾所周知,清代的皇子命名程序是非常繁瑣的。根據《國朝宮史》記載,首先是由內閣來擬幾個備選的名字,然後承給皇帝禦覽圈定後,再把這個名字送到宗人府進行登記,正式寫入玉牒。要出現bug,必須內閣的人先糊塗了,然後皇帝也疏忽了,最後宗人府登記的時候也沒註意。不知這樣的概率會有多少呢?誰會算?
如果以上bug不存在,那麽就該懷疑雍正到底叫不叫胤禛了。他既然能全力去抹掉允禵的原名胤禎,就不會把自己的名字改成壹個可以和十四弟魚目混珠的胤禛之名麽?這樣,就可以解釋為啥遺詔的漢文版被改動卻無需去改滿蒙版本的問題了。
雖然目前還沒有直接的史料來證明雍正皇帝原本不叫胤禛,但有壹些史料上還是存在著疑點。比如雍正三年五月的壹則上諭之中針對的壹件事:安徽有幾個和尚,要刊刻壹部據說是雍正皇帝早年做皇子的時候欽賜給他們師父弘素和尚的《金剛經》,而且這部經的前面還有雍正親筆寫的序。雍正信佛,早年確實和這個弘素和尚有過交往,但雍正卻在上諭內矢口否認有送金剛經的往事,還說那序不是他寫的,落款的名字也寫錯了。也就是說,落款人不是胤禛。鑒於弘素此時已經死了,雍正告訴安徽官員不必深究,只是查清楚他們手裏還有沒有其他類似的經文,連同那部《金剛經》壹起拿來交給雍正。即使這經文不是雍正所賜,不讓刊行也就是了,又何必動用官方力量來個大搜查呢?奉命搜查的安徽布政使博爾多在雍正做皇子的時候就是其心腹門人,《金剛經》的事情也是他親自向雍正報告的。這其中顯然是有玄機的。
這事說穿了很簡單,壹群和尚聽說已故的師父當年的佛法之交做了當今皇帝,想借此給本門邀名,所以翻出這部現在身價陡增的《金剛經》想刊印,未必就敢假造來招惹禍端。所以雍正“文與字俱非朕筆”的矢口否認就顯得有些此地無銀了,顯然那上面的落款才是雍正的真名,那個真名既然被雍正說成“且將朕名皆書寫錯誤”,那麽雍正在成為皇帝之前真的叫胤禛麽?
另外,當康熙駕崩前後正住節於北京的朝鮮使臣全城君李混也在給朝鮮國王的報告中提到十四子胤禎吵著鬧著在宗人府要求拿出玉牒來和雍正皇帝對質壹事。如果兩個人的名字沒問題,拿玉牒出來何用呢?
關於胤禛這個名字是不是雍正皇帝的原名,還是為了奪嫡改詔而臨時啟用,目前還是壹個未解之謎,留待專家們在卷帙浩繁的清宮檔案之中去繼續發掘。如果有朝壹日真的能夠發現,奪嫡之謎也就真相大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