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小烏沈湯簡介

小烏沈湯簡介

目錄 1 拼音 2 概述 3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三方之小烏沈湯 3.1 處方 3.2 制法 3.3 功能主治 3.4 小烏沈湯的用法用量 3.5 摘錄 4 《普濟方》卷三壹○方之小烏沈湯 4.1 方名 4.2 組成 4.3 功能主治 4.4 小烏沈湯的用法用量 4.5 制備方法 5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三(紹興續添方)之小烏沈湯 5.1 方名 5.2 小烏沈湯的別名 5.3 組成 5.4 功效主治 5.5 小烏沈湯的用法用量 5.6 制備方法 5.7 各家論述 5.8 附註 6 《嵩崖尊生》卷八方之小烏沈湯 6.1 方名 6.2 組成 6.3 功能主治 6.4 小烏沈湯的用法用量 6.5 附註 7 參考資料 附: 1 古籍中的小烏沈湯 1 拼音

xiǎo wū chén tāng

2 概述

小烏沈湯為方劑名,其同名方劑約有四首。

3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三方之小烏沈湯 3.1 處方

烏藥(去心)十兩,炒甘草壹兩,香附(砂盆內斷去皮毛,焙幹)二十兩[1]。

烏藥(去心)300克 甘草(炒)30克 香附子(沙盆內斷去皮、毛,焙幹)600克

3.2 制法

上藥研為末[1]。

3.3 功能主治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三方之小烏沈湯功在調中快氣。治心腹刺痛。

3.4 小烏沈湯的用法用量

每服壹錢,或加鹽少許,不拘時沸湯點服[1]。

每服3克,沸湯點服,不拘時。

3.5 摘錄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三

4 《普濟方》卷三壹○方之小烏沈湯 4.1 方名

小烏沈湯

4.2 組成

烏藥2兩,香附子1兩,乳香半兩(另研),沈香3錢。

4.3 功能主治

《普濟方》卷三壹○方之小烏沈湯主治攧撲傷損。

4.4 小烏沈湯的用法用量

每服2錢,以熱酒調。隨病上下服之。

4.5 制備方法

上為細末。

5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三(紹興續添方)之小烏沈湯 5.1 方名

小烏沈湯

5.2 小烏沈湯的別名

烏附湯、抑氣散

5.3 組成

烏藥(去心)10兩,甘草(炒)1兩,香附子(沙盆內斷去皮毛,焙幹)20兩。

5.4 功效主治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三(紹興續添方)之小烏沈湯功在調中快氣。主治氣不調和所致的心腹刺痛、便血。心腹刺痛。氣不調和,便血不止。氣閃血瘀,心腹刺痛。

5.5 小烏沈湯的用法用量

每服1錢,入鹽少許,或不著鹽,沸湯點服,不拘時候。

5.6 制備方法

上為細末。

5.7 各家論述

1.《張氏醫通》:此乃《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烏沈湯之變法,中去參、姜,而易香附,其破氣之力雖峻,而功力稍遜,故以小字加之,立方之意微矣。

2.《成方便讀》:此方全不用血藥,但以香附、烏藥辛苦而溫,芳香而燥,專行氣分之品,可宣可散;沈香之降氣,上至天而下至泉,使表裏上下無壹毫留著,自然血自行而痛自消矣;用甘草者,痛則筋脈急而正氣傷,以和中而緩急也。

5.8 附註

烏附湯(《丹溪心法附余》卷十四)、抑氣散(《張氏醫通》卷十四)。按:本方名小烏沈湯,但方中無沈香,疑脫,《張氏醫通》本方用法:三味水煎,即用藥汁磨沈香五分,入鹽壹字,熱服。

6 《嵩崖尊生》卷八方之小烏沈湯 6.1 方名

小烏沈湯

6.2 組成

烏藥1錢,甘草1分,香附2錢。

6.3 功能主治

《嵩崖尊生》卷八方之小烏沈湯主治癲病鼻血不止。

6.4 小烏沈湯的用法用量

調下黑豆30粒。

6.5 附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