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老子的故事

老子的故事

相傳,野牛是被老子李冉給降伏後才成為人們耕種幫手的。

據說在老子少年時期,在太清宮南面的壹座大山上,突然出現壹群野牛,這群野牛都是體格龐大、雙角朝前的怪物,在壹個頭牛的帶領下到處騷擾附近的村莊。由於這群的野牛總是集體出動,所以附近的各種動物都很懼怕,不要說豬狗之類的,就連虎豹等猛獸都懼之三分。

壹日,老子李冉和本村的同伴“二子”瞞過大人壹起到南山下割草。不長時間,倆個小夥伴就把籃子都割滿了,看看天尚早便壹起做起遊戲來。他們把鐮刀插在地上,兩人壹起站在遠處用老子李冉手中的乾坤圈套鐮把玩。正玩得起勁時,突然聽到“哞”的壹聲,山頭上出現了壹頭巨大野牛。老子李冉看見這個從來沒見過的龐大東西,猜測這便是人們傳說能驚走虎豹的野牛,便想除掉這東西為百姓除害。於是便鎮定地拿起鐮刀向牛走去,二子壹看也拿著鐮刀隨老子壹起往山上走。再說那從未見到過對手的野牛壹見這陣式,也是用前蹄刨刨土振作起十二分的勇氣向山下奔來。快到近前時把頭壹低,壹個猛竄就想把倆人給抵死,只見老子李冉二人忙把身子壹蹲,那牛正從他倆頭上竄了過去。老君見那牛氣勢,便想給他點厲害、殺 殺 它的威風,隨即猛地站起身來舉起鐮刀朝那牛屁股上狠狠砍去。只見這鐮刀只露出了鐮刀柄,把那牛痛得壹蹦老高撒開蹄子就往山上跑。倆人壹見那牛被打跑了,便喊叫著隨著那牛追上了山。

那傷牛壹口氣跑到半山坡鉆進壹個很大的洞裏,老子李冉和二子正準備到洞裏抓個瓷實的,猛聽到壹聲吼叫震得整個大山直顫,隨著聲音壹頭比剛才的牛要大出壹號來的巨大的青牛從洞裏竄了出來。它竄出洞口後,往半山坡壹站,見是兩個小孩,氣得暴跳如雷,對著他倆先亮了個下馬威。真夠兇的!但見它把頭壹低,伸出舌頭往滿荒草的地上舔,“嗤啦”壹聲,舌頭過去的地方壹片精光,連地皮都被它舔起有半尺多深。它心說:“自從占山為王以來,哪裏吃過半點虧,今天倒被妳倆小孩子占了便宜,真有失尊嚴,看我怎樣收拾妳倆。它大叫壹聲。老子李冉看著這個大頭大嘴大蹄盤、頭上那兩只角向前伸著的大青牛,猜想這壹定是傳說中的頭牛。只見這頭野牛壹個餓虎撲食就撲向兩個孩子,兩個孩子都閃身壹躲,卻見二子躲的稍慢壹些,那大青牛已竄到二子身邊,朝著二子就是低頭壹抵,二子也不急慌,閃身躲過後便勢抱住了大青牛的前腿。那大青牛見腿被人抱住,急得張口就要咬二子。老君壹看猛竄上去,用手裏的乾坤圈對準大青牛的上牙就是壹下,哢嚓壹聲,大青牛的上排牙被砸掉了。這大青牛羞惱成怒,身子猛壹橫,把老君撞倒地上,它低下頭去伸出舌頭“呼嗤”壹下,就把二子卷進肚子。老君見二子被老牛卷進肚裏,急得他怒從心中起、勁從骨中生,在大青牛正低頭躬背沖到他眼前時,他猛地站起身,壹把抓住牛角壹個翻身就騎上了牛背,他用腿把牛背夾緊,兩手握住兩只牛角使勁向後壹搬,壹下子把牛角搬了個方向,大青牛疼得亂蹦亂跳想把老君從背上甩下去。這老君摘下乾坤圈把牛鼻子牢牢穿住,這壹下大青牛老實了,老君跳下牛背用鐮刀又把牛蹄子切成兩半,這壹下大青牛徹底不動了。老君回身狠勁壹托大青牛的肚子,把它胃裏的東西連同二子壹起都給擠了出來,二子不壹會就醒了過來。

於是,老君便和二子騎上大青牛,高高興興地往山下走,沒走多遠,老君發現後面跟了壹群大大小小的牛。原來,這些牛見頭牛被老君治服了,便都乖乖地跟了下來。老君把它們趕到村邊的壹片草地裏專門馴養這群牛,只許他們吃青草,還教它們拉犁拉車。

從此,由野牛馴養出的家牛,都是犄角朝後、蹄子兩半的樣子,不僅吃東西還要反芻而且只會拉車、耕地了。

老子的故事

老子又稱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陽,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和道家學派創始人,著有《道德經》又稱《老子》,宋國相邑(今河南省渦陽)人(壹說河南省鹿邑),曾作過周朝“守藏室之官”(管理藏書的官員)。從《列仙傳》開始,把老子列為神仙。老子感悟天道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認為宇宙中萬事萬物都要遵從宇宙的特性及其生生不息的運行規律,認為道是宇宙產生的本源,人們的行為應該效法天道,使自己全部身心與天道自然相統壹,才能包容壹切,天下就會歸從,也才能夠長久。

老子出生

據《列仙傳》記載,周代之時,老子從太清仙境分神化氣,乘日精、駕九龍、化為五色流珠從天而降,時玄妙王之女尹氏晝寢,感而吞之,覺而有孕。尹氏懷此聖胎之後,神氣安閑,容顏轉少,所居房屋,六氣和平,祥光照護。後來從左肋下誕生壹個男孩。這孩子壹生下來就走了九步,步落之處,蓮花綻起。他生下來就會說話,指著院子中的壹棵李子樹,說:“此吾姓也”。

尹氏見他鶴發龍顏,天庭飽滿,兩耳過肩,此時祥雲籠罩庭院,萬只仙鶴在空中飛翔,大地壹派吉慶景象。尹氏給他取名叫“老子”,又叫“老聃”。老子生下九天,身體便有九變,見到他的人無不驚嘆。到了六歲時,自己認為耳大,自名重耳。

聰穎少年

老子自幼聰慧,靜思好學,常纏著家將要聽國家興衰、祭祀占蔔、觀星測象之事。尹氏請壹精通禮樂的商容老先生教授。商容通天文地理,博古今禮儀。壹日,商容教授道:“天地之間人為貴,眾人之中王為本。”老子問道:“天為何物?”先生道:“天者,在上之清清者也。”老子又問:“清清者又是何物?”先生道;“清清者,太空是也。”“太空之上,又是何物?”先生道:“太空之上,清之清者也。”“之上又是何物?”“清之清者之上,更為清清之清者也。”老子又問:“清者窮盡處為何物?”先生道:“先賢未傳,古籍未載,愚師不敢妄言。”夜晚,老子以其疑惑問其母,母不能答;問家將,家將不能言。於是仰頭觀日月星辰,低首思天上之天為何物,徹夜不能寐。

又壹日,商容先生教授道:“六合之中,天地人物存焉。天有天道,地有地理,人有人倫,物有物性。有天道,故日月星辰可行也;有地理,故山川江海可成也;有人倫,故尊卑長幼可分也。有物性,故長短堅脆可別也。”老子問道:“日月星辰,何人推而行之?山川江海,何人造而成之?尊卑長幼,何人定而分之?長短堅脆,何人劃而別之?”先生道:“皆神所為也。”老子問道。“神何以可為也?”先生道:“神有變化之能。造物之功,故可為也。”老子問:“神之能何由而來?神之功何時而備?”先生道:“先師未傳,古籍未載,愚師不敢妄言。”夜晚,老子以其疑惑問其母,母不能答;問家將,家將不能言。於是視物而思,觸物而類,三日不知飯味。

壹日,商容先生教授道:“天下之事,和為貴。失和則交兵,交兵則相殘,相殘則兩傷,兩傷則有害而無益。故與人利則利己,與人禍則禍己。”老子問道:“天下失和,百姓之大害也,君何以不治?”先生道:“民爭,乃失小和也;失小和則得小禍,然而君可以治也。國爭,乃失大和也;失大和則得大禍,大禍者,君之過也,何以自治?”老子問:“君不可自治,神何以不治?”先生道:“先哲未傳,古籍未載,愚師不敢妄言。”夜晚,老子以其疑惑問其母,母不能答;問家將,家將不能言。於是,遍訪相邑之士,遍讀相邑之書,遇暑不知暑,遇寒不知寒。 

入周求學

商容先生教授三年,來向尹氏辭行道:“老夫識淺,聃兒思敏,今來辭行,非老夫教授無終也,非聃兒學之不勤也。實乃老夫之學有盡,聃兒求之無窮,以有盡供無窮,不亦困乎?聃兒,誌遠圖宏之童也;相邑,偏僻閉塞之地也。若欲剔璞而為玉,需入周都而求深造。周都,典籍如海,賢士如雲,天下之聖地也,非入其內而難以成大器。”尹氏想老子年方十三,宋都尚且難返,去周都豈不如登九天?商容忙說:“以實相告,老夫師兄為周太學博士,學識淵博,心胸曠達,愛才敬賢,以樹人為生,以助賢為樂,以薦賢為任。家養神童數位,皆由民間選來。不要衣食供給,待之如親生子女。博士聞老夫言,知聃兒好學善思,聰慧超常,久願壹見。近日有家仆數人路經此地,特致書老夫,意欲帶聃兒去周。此乃千載難逢之良機,務望珍惜!”尹氏母子二人非常感激,拜謝了先生舉薦之恩。

老子入周,拜見博士,入太學,天文、地理、人倫,無所不學,文物、典章、史書無所不習,三年而大有長進。博士又薦其入守藏室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書,汗牛充棟,無所不有。老子處其中,如蛟龍遊入大海,海闊憑龍躍;如雄鷹展翅藍天,天高任鳥飛。老子如饑似渴,博覽泛觀,漸臻佳境,通禮樂之源,明道德之旨,三年後又遷任守藏室史,名聞遐邇,聲播海內。

孔子問禮

壹天,孔子對弟子南宮敬叔說:“周之守藏室史老聃,博古通今,知禮樂之源,明道德之要。今吾欲去周求教,汝願同去否?”南宮敬叔欣然同意,隨即報請魯君。魯君準行。遣壹車二馬壹童壹禦,由南宮敬叔陪孔子前往。老子見孔子千裏迢迢而來,非常高興,教授之後,又引孔子訪大夫萇弘。萇弘善樂,授孔子樂律、樂理;引孔子觀祭神之典,考宣教之地,察廟會禮儀,使孔子獲益不淺。

孔子向老子辭行時,老子送至黃河之濱,見河水滔滔,孔子不覺嘆道:“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河水不知何處去,人生不知何處歸?吾乃憂大道不行,仁義不施,戰亂不止,國亂不治也,故有人生短暫,不能有功於世、不能有為於民之感嘆矣。”老子手指浩浩黃河,對孔子說:“汝何不學水之大德歟?”孔子問:“水有何德?”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此乃謙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則能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此乃柔德也;故柔之勝剛,弱之勝強堅。汝可切記:與世無爭,則天下無人能與之爭,此乃效法水德也。水幾於道:道無所不在,水無所不利,避高趨下,未嘗有所

逆,善處地也;空處湛靜,深不可測,善為淵也;損而不竭,施不求報,善為仁也;圜必旋,方必折,塞必止,決必流,善守信也;洗滌群穢,平準高下,善治物也;以載則浮,以鑒則清,以攻則堅強莫能敵,善用能也;不舍晝夜,盈科後進,善待時也。故聖者隨時而行,賢者應事而變;智者無為而治,達者順天而生。” 孔子道:“先生之言使弟子終生難忘。弟子將遵奉不怠,以謝先生之恩。”說完,與老子告別。

回到魯國,眾弟子問孔子:“先生拜訪老子,可得見乎?”孔子道:“見之!”弟子問:“老子何樣?”孔子道:“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遊,龍興風雲之中,吾不知其上下。老子其龍乎?”

點化陽子居周王室發生內 亂,老子於是離宮準備隱居。壹日,他騎青牛行至梁(今河南開封)之郊外,忽聞有人大呼“先生”。老子聞聲發現是弟子陽子居。陽子居,魏國人,入周太學,聞老子淵博,曾拜老子為師。沒想到在梁會與老子相遇,陽子居慌忙從高頭大馬上翻身而下,跪拜於老子所乘青牛前。老子下來,扶起陽子居,與之相並同行。

老子問道:“弟子近來忙於何事?”陽子居施禮道:“來此訪先祖居,購置房產,修飾梁棟,招聘仆役,整治家規。”老子道:“有臥身之地、飲食之處則足矣,何需如此張揚?”陽子居道:“先生修身,坐需寂靜,行需松弛,飲需素清,臥需安寧,非有深宅獨戶,何以能如此?置深宅獨戶,不招仆役,不備用具,何以能撐之?招聘仆役,置備用具,不立家規,何以能治之?”老子笑道:“大道自然,何須強自靜。行無求而自松,飲無奢而自清,臥無欲而自寧。修身何需深宅?腹饑而食,體乏而息,日出而作,日落

而寢。居家何需眾役?順自然而無為,則神安體健;背自然而營營,則神亂而體損。”陽子居慚愧道:“弟子鄙俗,多謝先生指教。”老子問。“安居何處?”陽子居道:“沛(今江蘇沛縣)。”老子說:“正好相伴同行。”陽子居很高興,欣然與老師結伴向東而行。

行至難水,二人乘船而渡。老子牽牛而先登,陽子居引馬而後上。老子慈容笑貌,與同渡乘客談笑融融;陽子居昂首挺胸,客人見之施之以座,船主見之奉茶獻巾。難水過,二人騎牲繼續前行。老子嘆道:“剛才觀妳神態,昂首挺胸,傲視旁人,唯己獨尊,狂妄自大,不可教也。”陽子居面帶愧色,懇言道:“弟子習慣成自然,壹定改之!”老子道:“君子與人處,若冰釋於水,與人***事,如童仆謙下;德性豐厚而似鄙俗平常。”陽子居聽後,壹改原來高傲,其貌不矜亦不恭,其言不驕亦不媚。老子贊道:“小子稍有進!人者,生於父母之身,立於天地之間,自然之物也。貴己賤物則背自然,貴人賤己則違本性,等物齊觀,物我壹體,順勢而行,借勢而止,言行自然,則合於道矣!”

老子於是在宋國沛地隱居,自耕而食,自織而衣。慕其名者接踵而至,求問修道之方,學術之旨,處世之要,於是其弟子遍天下,皆以弘揚道德為己任,善化世人。例如其弟子庚桑楚,深得老子之道,住在北部畏壘山上。住三年,畏壘之地民風大變:男耕而有粟可食,女織而有衣可穿,各盡其能,童叟無欺,百姓和睦,世間 太平。

再授孔子

孔子與老子相別,轉眼便是十七八年,至五十壹歲,聞老子回歸宋國沛地隱居,特攜弟子拜訪老子。

老子見孔子來訪,問道:“壹別十數載,聞說妳已成北方大賢才。此次光臨,有何指教?”孔子拜道:“弟子不才,雖精思勤習,然空遊十數載,未入大道之門。故特來求教。”老子說:“道深沈矣似海,高大矣似山,遍布寰宇矣而無處不在,周流不息矣而無物不至,求之而不可得,論之而不可及也!道者,生育天地而不衰敗、資助萬物而不匱乏者也;天得之而高,地得之而厚,日月得之而行,四時得之而序,萬物得之而形。”孔子聞之,感到如騰雲中,如潛海底,如入山林,如沁物體,天我合為壹體,己皆萬物,萬物皆己,心曠而神怡,不禁贊嘆道:“闊矣!廣矣!無邊無際!吾在世五十壹載,豈知寰宇如此空曠廣大矣!”老子道:“聖人處世,

遇事而不背,事遷而不守,順物流轉,任事自然。調和而順應者,有德之人也;隨勢而順應者,得道之人也。知此大道也,日月交替、天地震動、風吼海嘯、雷鳴電擊而泰然處之。”孔子不禁心曠神達,說:“吾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今五十壹方知造化為何物矣!造我為鵲則順鵲性而化,造我為魚則順魚性而化,造我為蜂則順蜂性而化,造我為人則順人性而化。鵲、魚、蜂、人不同,然順自然本性變化卻相同;順本性而變化,即順道而行也;立身於不同之中,遊神於大同之境,則合於大道也。”言罷,起身辭別。

傳授尹喜  

周朝大夫尹喜,少時即喜好古籍,善觀天文,自幼能知前古而見未來。壹日仰觀乾象,見東方有紫氣相連,知有聖人當度關而西,於是請任函谷關令。在關上他叮囑守關士卒:“數日之內將有大聖人路經此關,汝等見有形貌脫俗之人要立即稟報。”同時派人灑掃道路,夾道焚香,以迎聖 人。

壹日,老子要到西域去開化世人,準備出函谷關。尹喜聞報有位白發老翁道骨仙貌,駕青牛之車欲出關,立即趕來迎接,在牛車數丈前跪拜道:“關令尹喜叩見聖人!”老子說:“吾乃壹介布衣,行此非常之禮,不知有何見教?”尹喜再拜稽首道:“吾早得神明示象,已在此恭候多日。今觀大聖,神姿迥絕,邊吏何足掛齒?誠望聖人賜教。”老子說:“子何所見而知?”尹喜說:“去冬十月,天聖星西行過昴,今月之初,和風立至,見紫氣東來,知有聖人西行度關;紫氣浩蕩,長達三萬裏,知來者至聖至尊絕非壹般之神;紫氣之前有青牛星相牽,聖人必乘青牛之車來也。伏望指點修行之道。尹喜感恩不盡。”老子笑道:“善哉!子既知吾,吾亦已知子矣。子有神通之見,當得度世也。”尹喜再拜道:“敢問大聖姓字,可得聞乎?”老子說:“吾姓字渺渺,從劫至此,非可盡說。今姓李,字伯陽,號老聃。”尹喜聽說是老子,焚香叩頭,恭敬地拜其為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