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請問沈陽最早的城市是什麽時候建的?妳叫什麽名字?

請問沈陽最早的城市是什麽時候建的?妳叫什麽名字?

首先:我是轉載。

沈陽建市2300周年等壹系列活動已經開始,那麽專家們是如何得出結論的?

原沈陽故宮博物院副院長、研究員說,《史記·匈奴列傳》是最早記載遼東設郡的歷史文獻:“後燕有賢開秦,胡信其質,而回攻東胡,東胡不過千裏之遙。.....燕還修建了長城,並立楊為...遼東郡拒絕胡”據分析,秦開東湖、築長城、北置五郡的行動,只能在公元前3065438年至公元前296年的6年間進行。前兩年是趙取、築長城、置三郡的時間,不符合“後”的時限。他說,確切地說,遼東郡只能在公元前299年至公元前297年之間建立。這樣就符合了《史記》中提到的“後”時限,往前走就成了“前”,往後走就是燕國大臣主政,鬥爭重心轉移到了中原。秦的創舉壹定是在這三年。

李仲元還說,《漢書·地理誌》第壹次專門記載了遼東郡縣的性質,其中提到了“後塍”。這是歷史文獻中第壹次出現侯成。秦之制,秦燕之制,遼東郡及其郡縣,由來已久,延續不絕。後城不是漢朝所置,是燕建遼東郡時所設。通過文獻分析和18縣的考古證明,後城遺址位於沈陽老城區中心。

專家認為,後城東接武次(今鳳城縣),西接悠然(今北鎮縣)。南通襄平(今遼陽)互為犄角,相互協調,成為北方長城防線中間的重要壹環。後城作為縣洽香坪的北屏障,是沈陽最合適的位置。據《後漢郡縣史》記載,高縣原屬遼東,後成屬遼東,遼陽屬遼東...據考證,高縣就是現在的沈陽魏家樓子古城。遼陽位於遼中縣茨榆坨。是毗鄰地區,相對於三縣相連,東臨撫順的位置,待市在沈陽是合理的。

沈陽故宮博物院副院長、研究員姜念思表示,考古發現解決了沈陽在戰國時期曾建城的問題。1971年和1975年,在沈陽東宮路大院和路南沈河區公安局大院發現了古民居遺址。文化層厚6米多,底層為戰國漢代文化層,厚1.5米多。在這壹層中,發現了大型夯土建築橋臺、古井遺址、建築構件和硬幣。尤為重要的是戰國瓦和萬歲漢瓦的出土。據此分析,這很可能是壹座戰國兩漢時期的古城遺址。但因為古城墻沒有找到,所以還不能定論。

幸運的是,1993年,東亞商業廣場建設過程中,在沈陽故宮北墻外的原宮殿後面發現了古城墻遺址。墻體東西向,儲長1.20余米,殘高約2、3米。黃土夯實,夯層清晰。根據清理的結果,發掘者確定該墻分三次修建,始於戰國,漢代修過兩次。在城墻的北面,還發現了護城河的遺跡。當這壹發現與20世紀70年代的發現聯系起來時,可以斷定這是季承的壹個遺址,建於戰國時期,並在秦漢時期繼續使用。原宮殿後面發現的夯土墻應該是它的北墻,故宮和沈河公安局都在城裏,它的南墻還在南邊。這樣,根據以上考古發現,就可以把沈陽的起源定為戰國時期。也就是說,沈陽早在戰國時期就有了,城市的位置就在老城區。2000多年來,沈陽市的位置壹直沒有多大變化。

20世紀50年代以來,沈河區霍利路倉庫和大東區廣信機械廠發現的戰國墓葬,均與沈陽戰國古城有關部門有關。根據古城的形制和出土文物的分析,可以進壹步推斷沈陽古城建於戰國晚期。此外,從城址內的大型夯土橋臺等考古發現來看,當時已經有縣級宮室。所以沈陽古城應該是燕建立遼東郡時的壹個郡府。這樣,只要搞清楚顏設遼東郡的具體時間,也可視為沈陽古城最早的建築年代。根據歷史記載,佘艷五郡的建立只能發生在公元前300年至公元前284年的15年內。公元前300年是它的上限,公元前284年是它的下限。沈陽古城最早也只能在這個時期建成。當然,如果要確定壹個絕對的年代來紀念沈陽建城之初,取其上限也是可以的。遼寧省博物館原館長徐炳坤認為。按道理說,長城是戰國時期燕所建,“設遼東郡為前三百年之時”,在設置遼東郡的同時設置戰國第壹候城沈陽的建立為前三百年是合適的。

侯成候字“史明”的解釋是保護的意思,有保護、守衛的意思。後來稱守邊要塞,守敵情侯,也是這樣寫的。後城作為遼東郡東部靠近長城的邊陲城市,在神水以北的高地上建起了城厚堡高的古城,確實具有看動態、觀敵情、守邊境的地位和作用。叫後塍,屬於名副其實。後城的命名突出了其軍事防禦的特點,這是其命名的基礎。

遼東建郡之前,沈陽是東胡人的活動區。經濟文化社會結構相對落後。燕自秦攻東湖,修築長城,設置郡縣,是先進的生產方式和進步的社會制度向東北的延伸,是文明向荒野的延伸,是中華古國建立和統壹的進步。後城就是在這兩次歷史機遇中,在這片土地上建立起來的。遼東郡和後城的建立,是東北進入中華文明體系的轉折點,是壹個新的歷史時期開始的標誌。後城的建立為沈陽在後世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幾經廢建。擴建後終於成為東北第壹重鎮。沈陽作為壹座歷史古城,從無到有,古老的後城是輝煌的起點。從這個角度來說,沈陽人要感謝秦凱的傑出成就。歷史上秦凱沒有他的孫子秦武陽出名,但是秦武陽和荊軻去鹹陽刺殺秦王,在熊偉面前戰戰兢兢,實在算不上英雄。秦凱開拓東北的不朽功績值得永遠銘記。在21世紀的門檻上,沈陽決定迎來建市2300周年,這將讓我們更加熱愛沈陽,把沈陽建設得更加美好。

壹、史學界對沈陽城市建設的幾種主要觀點

關於沈陽何時開始建城,歷來觀點不壹。由於歷史文獻過於簡略,學者們對這個問題的研究分歧很大。但是有壹點是壹致的,那就是大多數人認為沈陽的建設是從建立後塍縣開始的。為了說明這個問題,下面列出了壹些相關的陳述:

清代歷史地理學家李兆洛說:“後城在沈陽之北。”

劉在1930年編寫的《中國地名詞典》中說:“沈陽位於漢代的後城縣。”

1987童東主編的《東北史》也說:“後城今沈陽。”

1988譚啟祥《中國歷史地圖集註釋與東北卷》中寫道:“後成(中央首都,

魏徵),今遼寧省沈陽市東南二十裏的古城。"

1990年,王冕侯、李撰寫《東北古代交通》壹書,說:“侯城應位於沈陽東陵區渾河邊的伯官屯漢城,或沈陽東南古城內。這兩個地方都發現了漢魏遺跡。其中,尚波官屯古城有控制小遼河(今渾河)的危險,其北更接近遼東。軍事交通方面,它的地方預計離堵車的地方比較近,放在中央軍事駐地比較合適,比較適中。”

1993出版的《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地理卷》中的“沈陽城”壹文認為,“沈陽因地處沈水(渾河)以北而得名,戰國時為燕國重鎮,故定名為侯城。”

李仲元在1999《遼寧大學學報》第四期發表的《古後城考》也認為“沈陽古城是戰國時期顏楷建立的遼東郡下的後城縣,設置於公元前299年至公元前297年之間”。"後城遺址位於沈陽老城區的中心."

以上是100年來中國史學界對沈陽城市建設的主要看法,其中有同有異。第壹,沈陽市的建立是從遼東郡建立後城縣開始的,這是同壹點。至於後城位於今沈陽何處,說法不壹。第二,關於後城最初建立的時間,有人認為是漢朝,有人認為是戰國。本文要討論的是侯城縣是什麽時候建立的。

第二,後城的修建並非始於漢代。

後城之名最早見於《漢書·地理誌》,所以很多研究者把後城郡的初始時間定在漢代。有學者進壹步指出:“後城的建立時間應確定在漢元豐四年,即公元前107年,較為妥當。”因為“漢元豐四年開邊擴郡,有可能在後城建城”。(見沈陽建城時間專題論證會紀要)。)我認為以上觀點值得商榷。

《史記》五十七冊《周勃世家》記載,漢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燕王盧綰造反,伯以取代樊噲將軍,大敗薊,...打敗宛軍去蘭,然後在打敗宛軍,追到長城。上谷十壹郡,北平十六郡,遼西遼東二十九郡,漁陽二十二郡。.....伯立誌歸燕,高祖已崩。”這裏記載的“丁”字在周波的《丁言》和《丁尚古》中...遼西遼東”是平定,不是建立。因此,這篇記載中提到的周波的“決心”和“遼西、遼東二十九郡”,並不是指周波在遼西、遼東建立二十九郡,而是指周波平定了當時已有的遼西、遼東二十九郡,也就是說遼西、遼東二十九郡是在公元前195年之前建立的。這29個郡的名稱,雖然在姜厚帝和周勃的家族中沒有記載,但漢代的地理誌中卻有遼東18郡和遼西14郡的名稱。書中記載:“遼東郡,秦家。”它列出了所轄的18個縣的名稱,其中包括“後城”,順序為“襄平、新昌、、、方、後城、遼寧隧道……”後塍排名第六。由此可見,將遼東後城郡的設立時間定在元豐四年(107年前),顯然是為時已晚。

主張後城郡建於漢代的學者,主要依據是《漢書·地理》中的記載:“遼東郡(秦家屬幽州)有55973戶,人口272539人。18縣:襄平、新昌、吳圩(西部都尉制)、、方後、後城(中部都尉制)、廖屯、遼陽、仙都、苴九、高縣、安平、武祠(東部都尉制)、平果、安平、文、範漢、。“從字面上看,這個記載可以理解為漢代遼東郡及其下屬郡縣,是秦朝所建。也可以理解為漢代的遼東郡繼承了秦制,其下屬的郡縣都是漢朝建立的。

前面說過,公元前195年周波平定燕王盧綰叛亂時,遼東郡已經有了郡建制。那麽,遼東的這些郡縣是在公元前195年之前由漢朝設立的嗎?如果是這樣,漢朝建立並等待建市的理論就可以成立;如果不是,漢朝建立在後城的理論就不能成立。現在我們來看看秦朝滅亡後遼東的情況。公元前207年,秦朝滅亡,大約在這個時候,遼東變成了割據的局面。分裂勢力更叠頻繁,實際上正處於戰爭動蕩之中。公元前209年,韓光被燕人立為燕王,控制遼東。公元前206年,項羽封韓光為遼東王,馮封臧茶為燕王。臧茶殺了韓光,吞並了他的土地。為了拉攏臧茶,劉邦也認他為燕王。公元前202年,劉邦打敗項羽後,臧茶立即起兵反漢,出兵與劉邦爭奪天下。劉邦親自率太尉盧綰擊敗臧茶,立盧綰為太子,遼東被盧綰瓜分。實際上,漢朝直接控制遼東的勢力,最早只能從對燕的決策算起。當時遼東已經設縣了。所以遼東設郡並非始於漢代。

《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2年)滅燕,二十六年(前221年)滅齊,統壹了中國。當時宰相王萬等人提出建議:“諸侯初破,燕齊荊遠,不為王,而為鎮,請立哲人。”換句話說,燕國應該實行分封制。對此,庭偉和李四表示反對。他說同姓子弟很多,導致諸侯互相攻訐,周不能禁止。他建議世界應該是“所有的國家”,這是“和平的藝術”。秦始皇同意李斯的建議,在全國實行郡縣制,包括遼東五郡和燕的遼西。對此,有以下記載可以證明,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始皇帝在鹹陽宮置酒,七十醫前祝壽,仆從周進貢:離秦僅千裏,恃陛下神智聖潔,平定海疆,流放蠻夷,日月光照,皆在其事,以諸侯為郡縣,皆大歡喜)。以上記載表明,秦國在燕齊等六國的土地上確實實行了郡縣制。同時,這也再次證明遼西、遼東29郡並不是漢朝在周波決定吞並時建立的。所以遼東郡的後城郡是漢代創立的說法也是站不住腳的。

3.後塍郡戰國時期建立的燕國遼東郡的建立,並非始於秦朝,而是始於戰國時期的燕國,歷史清晰,爭議不大。問題是遼東郡偃師有沒有郡。關於這壹點,歷史並不清楚。但到了秦朝,遼東、遼西兩郡共有29郡。據《漢書·地理》記載,遼東郡有18郡,遼西郡有14郡。看來遼東郡的管轄範圍非常廣大。在如此廣闊的地區,沒有縣或縣以下的其他機構是不可能統治的。而且歷史文獻也證明燕國確實實行郡縣制。據其中壹篇《戰國策·秦策壹》記載,燕國上固郡有三十六郡。這說明燕國的郡下還有郡。另據《子同治建州三際商》記載:以為上將軍,率兵伐齊。“顏氏乘勝而驅龍,齊城皆被風所驅。”“6月間,70多個城市,都是縣”。戰國時期齊國是壹個不實行郡縣制的國家,“有七十余城,皆為郡”,實際上是把燕實行的郡縣制推廣到了齊國。東北史專家金毓夫在《東北通史》中寫道:“其實在戰國時期,很多國家都設郡,而燕設遼東、遼西兩郡,文字更為清晰。秦雖在東北,但仍以舊日聞名。”換句話說,秦朝在燕國設置的郡縣,是繼承了燕國的舊制度。這個觀點是有道理的。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沈陽發現了戰國時期的墓葬和遺址。上世紀70年代,“在沈陽故宮大正殿前、沈河區公安局院內發現戰國至漢代文物,確認為當年的居住遺址,出土了大量戰國至漢代的建築材料和陶瓷日常生活用具”。1993年,在侯莉東亞商業廣場遺址發現了戰國至漢魏時期的城墻遺址,為沈陽市北方故宮博物院外墻。“城墻遺址呈東西走向,屬於城址北墻。城墻修建了三次。其中初修時期為戰國時期,外露長度20余米。第二、三座建築屬於漢魏時期,由戰國城墻依次加寬而成。第二道墻施工暴露長度超過120米。第三次施工的城墻被施工單位破壞,剩下的殘墻長約30米。”“在城墻遺址北側相應位置也發現了當年的護城河遺址”。此外,還發現了大量的磚、瓦、瓦等戰國及漢魏時期的建築遺跡,其中首次發現了繩紋瓦(沈陽宮殿後座實用考,刊於《中國地名》第2期,1998)。)。這說明早在戰國時期,沈陽就已經有城市了。李仲元對古後城的考證,結合考古發現和文獻記載,論證了這個新發現的古城就是戰國時期燕國的後城遺址。這個結論令人信服的問題是:後塍縣是哪壹年建的?根據文獻和考古資料,這個問題還是很難準確說出。要推斷後城建立的年代,首先要搞清楚遼東郡建立的時間。《史記·匈奴列傳》中記載燕國設遼東郡:“趙武靈王亦俗,慣於騎射。在北方,胡林和婁煩被打破,長城建成。壹代又壹代,合並陰山,封最高闕,立雲、雁門、戴軍。後來燕遊仙開秦,胡信以為真,回攻,破東胡,但東胡在千裏之外。秦武陽,秦王,被凱的孫子荊軻刺死。顏又築長城,自陽至襄平,置古、漁陽、幽北平、遼西、遼東五郡,以拒胡。”

正是在公元前307年,趙武靈王變得庸俗,穿著胡服騎馬射箭,長城才在公元前300年建成。燕與攻東湖,與燕建長城,建立遼東等五郡,都在趙建長城之後。燕昭王於公元前365438年即位。公元前300年是燕昭王的第十二年。燕昭王死於公元前279年。因此,壹般認為秦朝會攻破東湖,閆希會會修築長城,遼東等郡會在燕昭王統治時期建立。齊國殺死燕王後,燕昭王即位。當時威脅燕國的是南方的齊國和北方的東湖。燕昭王即位後,大力改革。為了減輕東胡的威脅,他派英明的將軍秦凱去東胡作人質。公元前295年,以為牙青,公元前284年,征服了齊國。這些顯然是過時的。但秦破東湖、燕築長城、遼東郡都沒有具體的年代,研究者只能通過分析來確定年代。

由於《史記·趙》記載趙武靈王“二十六年(前三百年)復攻鐘山,繁華之地北達燕、戴,西達雲中、九原”,所以研究者壹般將趙定為長城,並將雲中、雁門、定在這壹年,即公元前三百年。秦凱何時破東湖,置遼東等郡?宋《大事記解》卷四寫道:“不知顏生於何時,秦武陽為凱之孫,算其年,或為生於何時。”因此,他把秦破東湖、燕定遼東的時間定在十五年,即十二年(前三百年)。

清代黃(1789-1862)在《周略》中寫道,十五年,“燕開秦破東湖,但東湖千裏,燕置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郡”。

後來,金毓夫在《東北通史》中寫道:“呂祖謙大事記、黃氏三編周季,與周赧王十五年有關,與燕昭王十二年有關,燕國怒而傲之,是很有道理的。”顧頡剛、張勛編著的《中國歷史地圖集》(1955年出版)也將公元前300年的雲中定為趙,燕門、、燕定為上谷、漁陽、遊北平、遼西、遼東郡。這個理論後來被很多學者采納。

但由於《匈奴傳》記載,趙武靈王修建長城,設置在雲中等郡。“後來”,秦凱破東湖,蔡妍設在遼東等郡,於是有學者把秦凱破東湖、顏佳破遼東等郡的時間定在公元前300年以後,有的甚至定在公元前284年。如楊寬《戰國策》說:“燕設漁陽、遼東等郡,可能是、燕相繼所設。”佟棟的《東北通史》也把秦破東湖、燕設遼東郡的時間定在公元前284年,在燕國大將破70余城之後。但這些說法只是推測,並沒有確鑿的歷史依據。它們只能被視為壹種意見,而不是結論。事實上,目前要準確指出簡言遼東郡的年份是不可能的。

根據《匈奴傳》和《趙氏家族誌》的記載,可以確定趙修築長城、置雲的郡縣分別在趙武靈王二十六年,即十五年、十二年和公元前300年。秦凱破了東湖,顏佳遼東等郡也被“拋在後面”。“事後”是壹個模糊的概念。但絕對可以肯定的是,秦朝破東湖和燕國設遼東郡的上限絕不會早於公元前300年。因此,從宋代呂祖謙到現代的許多學者都把這件事定在公元前300年。因為任何其他年份都只能屬於推測,並沒有歷史依據。所以我認為,與其主觀臆測日期,不如采納宋代以來的說法,把顏家在遼東郡的時間定在公元前300年。燕實行縣制,後城郡屬遼東郡,可視為與遼東郡同時建立。也就是說,沈陽開始建城的時間是公元前300年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