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知道華夏銀行的標誌是在赤峰紅山出土的玉龍,但壹直沒有機會看
到玉龍的真品。直到99 年來北京,去國慶書市,適逢中國歷史博物館舉辦
“珍藏特展”,展品中就有玉龍,於是得以壹飽眼福,並為這麽壹件精美而
又奇魄的新石器時代的玉器感動不已,為此,也動起對玉龍研究壹番的念頭,
並壹時興起,通過網絡和圖書館查找了不少關於玉龍的資料,不過都未經整
理。
後來,有機會得以去赤峰,在欣賞市容、品味內蒙特產和塞外風情的同
時,也不忘到玉龍的發掘地翁牛特旗壹遊,看到社科院考古所所立“中華第
壹龍”之碑;並參觀了赤峰博物館,看到不少彩陶和玉璧2,從而進壹步領
略到紅山文化的精美之處,曾經萌動的念頭又再度燃起,不過因為實驗室科
研任務較多,最終未果。
再後來就是現在了,因為選了《中國美術史及名作欣賞》,要求提交壹
篇關於藝術作品的論文,壹直想做的事情終於有了“動力”,估計這也就是
西方所謂的“目標學習法”吧,於是,重拾以前的搜集的資料,並利用現在
互聯網的優勢,通過網絡尋覓有關玉龍的信息,同時到圖書館查找相關的考
古學、文字學和有關藝術鑒賞的文獻資料。最後,重遊中國歷史博物館,興
盡歸來,而有此文。
是為緣起,以正名。
第二部分 玉龍概觀
言歸正傳,也該我們的主人公“玉龍”出場了。
首先,玉龍為何物?
在紅山文化的遺址中,出土了大量的彩陶和玉器,玉龍即為其中壹種。
之所以稱為“壹種”而非“壹個”,是因為先後發現了很多玉龍,有些是文
物部門收購的,有些是考古工作者發現的,也有些是來路不明的——在文物
市場上,曾經出現過現代人仿制的古代玉龍,並且真偽難辯,使得玉龍的價
格在壹段時間大大下跌;不過,這也從另壹個方面反映出古代紅山人制作玉
龍的技藝之高超。
現在,見諸報道的玉龍主要有:發現於內蒙古翁牛特旗三星地拉村的“中
華第壹龍”(藏於中國歷史博物館),以及在遼寧建平縣、淩源縣牛河梁、內
蒙古赤峰、遼西地區和遼寧丹東後窪文化遺址等地發現的多個“玉豬龍”(藏
於中國歷史博物館、遼寧文物考古研究所、巴林右旗博物館、臺灣故宮博物
院等多處)。這些玉龍都是新石器時代後期紅山文化的代表作品。
在參觀歷史博物館和在網絡上搜索玉龍的資料的時候,發現了壹個問
題,就是對玉龍的發掘地的描述,各種報道不壹。以“中華第壹龍”為例,
有說是昭烏達盟,有說是赤峰市,有說是在遼寧境內,又有說是在內蒙古境
內,這種報道上的變化莫測,在壹定程度上造成了認知的混亂,也不利於這
壹珍貴文物保值和對外“統壹口徑”的報道。其實,這種情況是因為現內蒙
古赤峰市的轄區和建制的沿革造成的。1955 年12 月熱河省撤消,將赤峰縣、
寧城縣、敖漢旗、喀喇沁旗、翁牛特旗劃歸為內蒙古自治區,與北部五個旗
縣合並為昭烏達盟。1969 年,昭烏達盟劃歸遼寧省。1979 年,又劃回內蒙
古自治區。1983 年10 月10 日,撤盟建市,現實行市管縣體制。——知道
這壹歷史淵源,就不會再迷惑於有關報道了。
玉龍具有多重不同的身份,從而也為我們欣賞帶來的多種不同的角度。
首先,它是壹個雕塑,所以我們可以從雕塑的美學角度來欣賞;其次,它是
壹件玉器,那麽,玉學的評價和欣賞標準又可以適用於它;同時,它還是壹
條“龍”,那麽,我們就不能回避其作為龍的文化內涵;再者,它也是壹件
重要的文物,那麽,它的身後,就自然有著濃厚的歷史淵源和文化背景;又
因為其年代久遠,那麽對其進行橫向和縱向的比較研究也具有相當的價值。
本文將按照由外到內,由形到神的順序來對其進行欣賞。
第三部分 造型之美——古樸與精煉的和弦
我所見到的第壹條玉龍是在歷史博物館中陳列的“中華第壹龍”,也稱
“C”型玉龍。第壹眼就為這件如此之大的玉器所深深的感動了。可能也是
因為少見多怪吧,當時的第壹感覺就是“大”,雖然見過許多的文學作品中
描述玉器,但是對玉器真正的感性認識還只局限於家裏的玉鐲和掛墜,那些
都是小巧之物,而這條“玉龍”,居然在壹個頗大的盒子中還略顯得有些擁
擠,就可見其“大”了。
當然,“大”只是第壹印象,如果對它的感覺只是“大”,那麽,這篇文
章也就沒有成文的必要了。記得歷史系壹位教授曾經說過:“大帶來開放性”,
這件“躍躍欲飛”的玉龍也帶來了開放之美,它是那麽的能夠震撼妳的心靈,
讓妳折服於遠古先祖的創造力之下,並讓妳在隨後的細細品味之中能夠和它
產生***鳴。
讓我們仔細端詳壹下這件人類的傑作吧:它通體墨綠,展臺的燈光在體
內流動,從不同的角度透視出晶瑩剔透之美;龍體卷曲呈“C”型,吻部前
伸,微微上翹,似乎在發出沈吟;妳看,它的嘴閉合,雙睛微凸,眼睛上挑,
頸後背脊上長鬃高揚,壹條昂首遨遊之龍就活靈活現的展現在眼前了;更絕
的是,它的尾巴內斂,身體卷曲,顯得背部更加雄健有力,而避免了身體平
伸而耗費材料的麻煩,又使得整件藝術品渾然壹體且動感十足。在龍背上有
壹個圓孔,據報道,如果將玉龍懸掛起來,那麽龍首和龍尾恰好處於同壹水
平線上,這更加另我們驚詫與古人的技藝了,在沒有任何力學與平衡的知識,
而僅靠經驗和不斷的嘗試的情況下,我們的祖先居然能夠如此制作而不差分
毫!
整條龍就是給妳這樣渾然壹體而動感十足的感覺,這些主要歸功於線條
的流暢。如果真要深究其美之所在的話,可以歸納為:古樸凝重之美與單純
精煉之美。
年代久遠自然會具有古樸的感覺。美玉在空氣中時間久了,就會產生壹
層薄薄的氧化膜,這層薄膜在玉身上浮動,給人壹種縹緲的感覺,而龍身上
的層層“浮雲“,也更能使人產生種種聯想。玉龍通體碧綠,但是在綠色中
有些地方因為年代和玉質的原因略顯棕黃,這樣,既有潺潺流動之感,也給
人以歷史滄桑的震撼。古樸還體現在制作上,不可否認,玉龍是新時期時代
的產物,在那個磨制石器占統治地位的年代,玉器也是打磨而成的,既沒有
現代高超的技藝,也沒有先進的工具,所以在做工上還是比較樸實的。但是,
就是這種樸實,給人帶來了凝重的享受,試想,壹塊長26 厘米、寬21 厘米
的做工樸實的工藝品放在妳的面前,妳難道不會心動於遠古的創造力而對這
件原始的、樸素的雕塑拍案叫絕麽?
原始人的表現力是有限的,到了新石器時代,抽象的藝術作品已經出現,
但是,此時的“抽象”還處於童年階段,在很大程度上是對“形象”的壹種
縮略。也正是這種形象而不繁瑣、抽象而不造作的藝術風格,使得玉龍有了
壹種“單純”之美。雕塑作品是以單純取勝的,它所能呈現的僅僅是壹個特
定時刻的場景,所以,需要將復雜的事件和豐富的情感融合在單純的雕塑之
中,通過高度的濃縮和凝練,以簡馭繁,以少勝多,以靜為動,動中求靜,
從而在有限的空間形象中飽蘊豐富的內容。玉龍也正是如此,通過對玉石的
加工,刻畫出了它的吻,鬃,頭和身體,使得人們在欣賞的同時,產生種種
聯想,它是怎麽來的?是作什麽用的?誰是它的作者?誰又是它的擁有者?
它為什麽沈睡千年而默默無聞,卻壹朝出土為天下所知呢?壹切的問題和答
案,都蘊涵它的體內,這不就是“精練”麽?
有些學者將“中華第壹龍”歸為“馬型原龍”,其理由是它“馬首蛇身”,
而另壹些學者則爭辯說這也是“豬型原龍”的壹個變種,可惜遺憾的是,這
種“馬型原龍”迄今為止僅僅發現壹塊類似品,而且是從壹個農民手中購得,
缺少旁證,種種爭辯也就變得莫衷壹是起來。不過單從玉龍的形狀上來看,
還是很象馬的,這些從下面所介紹的“豬龍”對比即可看出。
所謂“豬龍”顧名思義,就是“豬首蛇身”的龍,在紅山文化的遺址上,
曾經挖掘出大量的“豬龍”,其中最出名的應屬在赤峰巴林右旗和牛河梁出
土的兩只。和“中華第壹龍”相比,它們有著明顯的特色——“豬”的特色:
豬龍們普遍體形較小,並且扁圓厚重,給人壹種“胖嘟嘟”的感覺;從紋理
上看,它們有著和豬壹樣的大耳朵、圓鼻孔以及環型紋,有些還有野豬的獠
牙,這些特征,都是“中華第壹龍”所不具備的;同時,在整個造型上,除
了都是“C”型之外,“豬龍”和“中華第壹龍”也存在著相當大的差距:
豬龍背上孔大,首尾幾近閉合,而且做工略顯粗糙,用料上也顯得不夠精致。
雖然在歷史博物館也有豬龍,但是遺憾的是,壹直沒有機會看到,所以豬龍
的藝術特色和有關圖片都是從文獻中獲得,為了避免“抄書”之嫌,只是介
紹壹下它們的大致形狀,其它內容就此略過。
但有壹點不能略去,就是“中華第壹龍”和“豬龍”到底淵源和關系如
何?為什麽它們是同壹時期的制品,又同發掘於紅山文化的遺址之中,差異
卻如此之大?本文中將在後面第六部分給出壹些實驗性的回答。
第四部分 玉石之美——現代人對玉龍的藝術闡釋
現在我們欣賞玉龍,主要還是從我們所處的文化與社會背景出發的。
壹件藝術品的產生,需要有多種因素的綜合作用。安定的社會環境會提
供創作的契機,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會使得匠人和藝術家能夠獲得更好的
創作源泉與創作動力,至於藝術品的直接創作者——藝術家們,他們也都有
自身的文化知識背景和信仰。
但是,當壹件藝術品從它的創作者手上誕生,而流入社會的時候,它就
再也不只屬於創作者了,從某種意義上講,甚至都不只屬於它所產生的社會,
它屬於全人類——以前的,當時的和以後的人們。
它屬於以前的人們,因為在藝術品中集成了在此之前的人類的技藝和文
化,在它的身上,必然會有文化傳承的痕跡,也必然是之前文化積澱的體現
——如果這件藝術品真的是不朽的話;它屬於當時的人們,這壹點從創作動
機就可以知道,而且,藝術品創作的社會背景和文化環境也屬於它的時代,
從這個意義上說,最能說出藝術品藝術魅力,體會藝術品文化內涵的,應該
是與之同時代的人們;它還屬於以後的人們,當藝術品誕生並成為社會的財
富,人們就會給它賦予越來越多的內涵,它的象征意義與藝術特質也會隨著
時間的流逝,而不斷積累,這種積累,是不朽的藝術品之“不朽”的原因所
在,雖然,這些內涵和文化並不屬於藝術品的創作者。
我們現在欣賞玉龍,也同樣逃脫不了上述的邏輯。誠然,創作它的遠古
紅山人與我們已經相距甚遠,甚至誰都無法說與自己有沒有直接的傳承或者
血緣關系。但是,如果將玉龍看成壹件藝術品的話,那麽,我們的欣賞就是
在幾千年的玉文化的基礎上的。幾千年來,人們給玉賦予了無窮的內涵,這
些內涵雖然在史前的紅山文化中並不壹定具有——或者更確切的說,是壹定
沒有——但是這絲毫不會影響我們從玉和玉文化的角度去欣賞這件藝術品。
中國人的欣賞原則就是:賦予器物以人格意蘊,而後通過欣賞器物來明誌和
激勵。
欣賞玉器,可以入手的地方很多,總的來說,不外乎設計藝術、碾琢工
藝、文字記載、道德象征、禮儀用品、宗教祭物、經濟價值和裝飾等功能。
如果分壹下類的話,又可以分為自有價值與功能價值3。所謂自有價值,則
是玉的自身屬性,比如設計藝術等;而功能價值則往往立足於玉器的使用,
比如宗教禮儀用品等。關於玉龍的功能價值,將會在其它各小節中介紹,這
裏只對其自有價值加以分析,即介紹玉龍的玉質、雕琢工藝和其作為玉的文
化內涵。
首先看玉質,玉龍所采用的是遼寧壹帶的岫巖玉,這是在2001 年由北
京大學教授王時麒等3 位專家近日經過實地考察、物理分析和技術鑒定
而得出的結論4,岫巖玉是蛇紋石類的含鐵矽酸鹽巖石,以其純潔溫潤的
玉質、晶瑩璀璨的氣質、艷麗多彩的色澤,深受人們喜愛。岫巖玉顏色
各異,有淡綠、黃綠、灰綠、灰白、黃、淡黃、灰青等多種顏色,玉龍
所采用的,正是其中比較名貴的灰綠色。
玉龍取材與當地,對中國玉的分布了解的人都會知道,赤峰壹帶有著“愛
玉治玉”的傳統,而且當地也出產大量上好的玉石,這些玉石中,尤以巴林
右旗出產“巴林石”5為代表,而巴林石中,又以“雞血石”為上品。如果
在赤峰市區走壹圈的話,就會發現幾乎每個幹道上都有雞血石和巴林石的專
賣小店,可見“冶玉”在這壹塞外的小城之發達。取材於當地,這也很符合
在遠古年代交通不便的前提。不過,由於玉的形成需要非常久遠的年代,所
以幾千年的時間並不能給玉帶來質的差別,這也給文物市場帶來了壹些不必
要的麻煩。現在,赤峰壹帶也“出土”了不少偽紅山文化玉龍,壹度造成了
玉龍的大量貶值,乃至現在除非有專家鑒定或者特別有名,壹般的玉龍則壹
概打入“贗品”的冷宮。
其次則是治玉的技藝。俗話說,“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這也告訴我們
治玉的主要方法是通過石器的研磨,換句話說,在磨制石器為主的新石器時
代,出現玉龍是完全具備條件的。而且,雖然經歷了幾千年,玉的琢磨工藝
發展也沒有太大的區別6,這也給我們帶來了壹個新的契機,可以從玉龍中
看到遠古紅山人雕琢它所采用的技藝。
制玉技法源於制作石器。切、磋、琢、磨是玉石器所用的工藝程序7。
如果仔細分析壹下“中華第壹龍”的話,我們會發掘出制作它的壹些典型工
藝。玉龍體表琢磨光潔,工藝規整,這是傳統的“圓雕”手法,再仔細看壹
下玉龍身上的斑紋和唇紋,可以發現使用的是“陰線刻”的工藝,這在磨制
石器時代是完全可行的,而如果采用“陽線雕”的工藝,卻反而顯得有些與
時代脫節了。我們再仔細觀察壹下的話,則不難發現玉龍的眼睛都是采用細
陰線雕成,線紋勻細,造型規整,美觀大方。可以看出,即使在6000 年前
的磨制石器時代,紅山文化的雕刻工藝也已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這不由不
使我們為之驚嘆!
最後,讓我們來品味壹下“玉”自身的文化內涵。按照中國傳統儒家的
思維方式,“君子比德於玉”,可以說玉在很早以前就被人格化了,在古代,
玉象征倫理道德觀念中高尚品德。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中“玉,石之美
者,有五德。”他將“五德”歸納為:“潤澤以溫”、“鰓裏自外,可以知中”、
“其聲舒揚,專以遠聞”、“不撓而折”、“銳廉而不枝”,用現代的觀點來看,
玉的五德可以用“仁、義、智、勇、潔”五個字來概括。除去玉龍的治玉技
藝、取材等客觀的層面,即使我們只從“玉”的象征意義本身來觀察,用中
國的傳統的“比德於玉”的方法來欣賞玉龍,也能獲得不盡的享受與美感。
第五部分 龍之神韻——龍文化的歷史源流
欣賞“玉龍”,除了其“玉”的壹面,“龍”的壹面也值得我們細細品味。
每壹個中國人都會自豪的宣稱自己為“龍的傳人”。在《易經》中就有
“飛龍在天”、“潛龍勿用”之類的說法,可見其歷史悠久;而在無文字記載
的新石器時代,也留下“玉龍”這樣的玉器,又將“中國龍”的歷史向前推
了好幾千年。
祖先崇拜和起源崇拜是每個民族都無法避免的。在西方有“創世紀”的
傳說,中國也有“盤古開天辟地”和“女媧造人”的神話流傳。同樣,自稱
為“龍”的傳人的中國人幾千年來也壹直沒有停止過對“龍的原型”,“龍的
本質”和“龍的文化內涵”等壹系列問題的探究。給出的答案與解釋也是異
彩紛呈。不過在這些問題的討論上,始終無法回避本文中所提到的“中華第
壹龍”等壹系列玉龍,玉龍們也在考古和龍文化界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首先來看看“龍的原型”,我們把它稱為“原龍”。既然要探究源流,來
自遠古的“玉龍”自然又可以有用武之地了。現在,“動物原型論”已經幾
乎得到人們的***識,但是,龍到底起源於什麽動物,卻壹直是爭論的話題。
從玉龍的形狀中,我們可以得到壹個觀點,就是龍可能起源於“馬”和“豬”,
這也很符合北方新石器時代的畜牧農耕生活。當然,還有龍起源於蛇、鱷魚
等的多種說法。在北京大學王東教授的《中國龍的新發現》壹書中,獨創性
地提出了“六大區系,九種原龍”的格局,並列舉了諸多依據,論述了龍的
起源的多樣性和統壹性,可以說是比較有說服力的,其中“紅山文化”就是
“六大區系”之壹,而“馬型原龍”和“豬型原龍”也成為“九種原龍”中
的有代表性且最早的兩種。
接下來是“龍的本質”的問題。龍是生物,還是神物?現在,從考古學
和生物學的結論中,我們可以知道,龍是作為壹種通天神物出現的。那麽,
第二個問題就是,“龍”有什麽用處?從紅山文化的玉龍中,我們可以發現,
龍曾經被廣泛用於宗教和祭祀等活動中。在北方少數民族地區,龍被當作水
神崇拜,這和“豬龍”的形象正好吻合。因為豬在我國古代,也是代表著水
神。在《太平廣記》等歷史文獻中,都有豬“司水”的說法。當然,紅山文
化的玉龍只能代表我國東北地區的龍,不過它至少給我們探討龍的本質壹些
實證性的參考。
最後壹個問題,可能也是我們探討龍文化的根本目的,就是龍到底有哪
些文化內涵。我們知道,文化是不斷發展的,龍也在發展的過程中不斷被賦
予新的內涵。可以想象,遠古的紅山人對於玉龍的崇拜可能只出於單純的目
的,比如作為氏族圖騰,或者表達壹些美好的願望;但是,隨著經濟與文化
的不斷進步,龍的意義逐漸轉變,壹方面和王權掛鉤,乃至演變到最後成了
“皇家”的象征,另壹方面被賦予更加普遍的文化內涵,成為整個中華民族
的象征。但是討論這些問題,似乎超出了本文的範疇。
由此可見,玉龍,作為紅山文化中的代表文物,也作為中國遠古“龍”
的代表,在“龍文化”史上也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接下來,我們將討論
玉龍所處的時代和文化——“紅山文化”。
第六部分 紅山溯源——玉龍所揭示的紅山文化
可以說,“紅山文化”是發掘出來的文化。遠古的歷史,在不斷的山川
移動、民族遷移和政權更叠中都已經逐步被人們淡忘,有的甚至已經掩埋入
了深深的地下。幸運的,在古籍或是神話中流下記載,為後人提供了想象與
詩詞歌賦的素材;而更多的,則可能永久的掩埋地下,等待著遙遙無期的重
見天日。
從這個意義上說,紅山文化確是非常幸運的了。古籍中對它幾乎沒有記
載,而它的發現也是上個世紀初才開始的。如果追根溯源壹下的話,直到
1908 年,日本學者鳥居龍藏才在赤峰紅山後首次發現了紅山文化遺存;1935
年對紅山文化首次挖掘;1954 年尹達在《中國新石器時代》壹書中方正式
定名。紅山文化的挖掘時間可以說是非常短。但是現代科技和考古學的發展,
使得我們可以在短短50 多年的時間裏面勾勒出遠古紅山人的生活。這種對
遠古的求索是通過發掘出來的文物和遺址研究得出的——玉龍也顯然在其
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根據所能查詢到的考古資料8,通過對發掘出來的文物
遺址的橫向比較,玉龍所揭示的紅山文化特征大概有以下三點:
首先,我們可以看出紅山人的工藝水平和情趣。作為壹種文化,它具有
代表性的工藝品主要是玉器和彩陶。和同期的其它文化——比如良渚文化—
—相比,紅山文化主要以動物形玉器和圓形玉器為特色。典型的除了玉龍外,
還有玉獸形飾、玉箍形器等。我們可以看出,玉匠能巧妙地運用玉材,因材
制宜,把握住物體的造型特點,寥寥數刀,就可以十分傳神地刻畫出器物的
形象。追求“神似”,而不以大取勝,可以看出遠古紅山人的藝術追求——
雖然這些玉器並不是“為藝術而藝術”,但是這麽壹系列的玉器,也足以向
我們展示紅山人觀察世界的方式,他們註重身邊的事物(動物),喜圓而不
喜方。再用現代心理學的觀點推壹下,他們都很註重生活,性格溫和,心思
縝密和精巧——當然,現代的心理學理論未必適用於古人,不過也有壹定的
借鑒意義。
其次,從玉龍的功用上,我們還可以推導出紅山文化的喪葬、宗教特點,
並能夠發現其中的“玉”崇拜。壹般認為,玉龍主要用於祭祀天地和陪葬殮
屍;當然也有人認為玉龍,尤其是玉豬龍,是用來辟邪和祈雨的。比較壹下
挖掘出來的紅山文化陵墓的陪葬品我們可以發現,主要的陪葬品都是玉器,
“惟玉為葬”已經成為現代廣泛認同的紅山喪俗9,正如摩爾根在《古代社
會》壹書中談到:“生前認為最珍貴的物品,都成為已死的所有者的陪葬品,
以供他在幽冥中繼續使用。”,我們可以推論,在紅山人的觀念中,“玉”,壹
直是具有非常崇高的價值的,他們將玉器制成神器,並在日常生活中把玉器
作為身份和財富的象征,從這些方面都可見紅山人是有著普遍的“玉”崇拜
意識的。為什麽會有這種想法呢?在新石器時代,儒家文化還未產生,“比
德於玉”也顯得超前。是由於玉器的美觀,堅硬,透明還是有其它原因?—
—這只能留給人類學家和考古學家去解釋了。
第三,如果我們給玉龍進行壹下分類的話,可以發現紅山文化中存在著
豬、馬兩種文明流派。在現在所發現的玉龍中,中華第壹龍可以說是獨樹壹
幟:正如在第三部分中所提到的,中華第壹龍上有明顯的“馬”的痕跡,而
其它玉龍則更加具備“豬”的特征。進壹步分析壹下這些玉龍的出土地點,
“馬”型龍的發掘地翁牛特旗,比較接近內蒙古草原地帶,而“豬”型龍的
發掘地牛河梁等地,則主要處於遼河流域平原地帶。我們知道,遠古人的創
造力有限,他們所塑造的龍必然有日常生活中的動物的痕跡。那麽,似乎以
下的結論也就變得水到渠成:在新石器時代的紅山文化區域,西部接近於內
蒙古草原,它的文化接近於遊牧文化,從而馬對日常生產生活至關重要,也
就成為“龍”的原型;而在接近遼河平原的東部,主要是從漁獵經濟轉化為
農耕經濟,豬可能也就是最早馴化成功的家畜,同時在生活中也作為財富的
象征,如此壹來,豬也就成為“通天神獸”——龍的原型。——如果這壹推
論能夠成立的話,那麽現在所發掘出來的玉龍可謂功不可沒。
第七部分 藝術欣賞及其它
至此,我們對“中華第壹龍”以及整個玉龍家族的欣賞也可以告壹段落
了。
在寫作本文的過程中,自始至終貫穿著說服自己的努力。我所寫的,真
的是對玉龍的欣賞嗎?不可否認,文章雖然圍繞玉龍展開,但是所鋪開的面
也實在太寬,從淵源,到玉、到龍,乃至整個紅山文化,在文中都有涉及。
這些,算是對玉龍這件“藝術作品”的欣賞嗎?——畢竟,好多與藝術(美
術)並不怎麽沾邊?
所幸,隨著行文的深入,對於文章的“合理性”也逐漸堅定起來,並且
逐步形成了關於藝術(美術)欣賞的壹些觀點:
首先,藝術欣賞的過程,同時也是藝術創作的過程,“沒有人是藝術家,
也沒有人不是藝術家”,朱青生老師的這句話似乎可以作為我們的佐證。創
作者們將自己的情感、閱歷、情操固化在藝術作品中——對於美術作品而言,
尤其如此,瞬間可以記載著永恒——但是,正如前文所講,在藝術作品問世
以後,它就屬於整個社會。我們可以觀摩到永恒的藝術作品,卻不能直接傾
聽那轉瞬即逝的藝術家,如此壹來,對藝術作品的欣賞,就不會停留在它的
創作者的那個層次,也不會宥於那個時代了。壹幅畫,壹件雕塑,壹行字,
在看到它們的時候,總會引起內心的感動,乃至心靈的***振。這種感動,這
種***振,其實就是再創作的過程。
那麽,什麽是再創作呢?
詮釋藝術品是壹種再創作。單個的玉龍並不能告訴我們紅山文化如何,
也不能告訴我們中國龍有多麽源遠流長,但是通過對古籍的整理,對龍文化
的探索,考古學家和文化人們為我們描繪出了紅山文化的圖景,讓我們知道
龍文化的發展,也給我們勾勒出玉龍的發展歷程,這些就是對藝術品的詮釋,
通選課《中國美術史及名作欣賞》論文 2002 年10 月
- 13 -
也是壹種再創作。
品味寓意也是壹種再創作。中國傳統欣賞藝術品都帶有將“物”人格化
的手法,從玉的“五德”,到梅蘭竹菊“四君子”,乃至雞都有“文、武、勇、
仁、信”五德,可以想象,中國的儒家文化中有著人格化物的傳統,而這種
傳統卻恰恰在潛移默化之中起到了教化世人與修身養性的效果。我們在欣賞
玉龍的時候,如果能從這個角度出發,也必然會獲得無盡的享受與心靈、人
格的升華。
梳理也是壹種再創作。有關玉龍的文章數以千記,官方民間關於玉龍的
報道也良莠不齊,更有甚者,文物市場上玉龍也是魚目混珠,真偽難辯。這
些都迫使我們在欣賞玉龍之美的同時,不得不對這些資料進行梳理。我僅僅
是從藝術的視角,在很少的幾個方面進行了整理,孰不料,其樂無窮!
除去再創作的過程,藝術欣賞在某種意義上也是個人的過程,是個人心
靈的凈化與洗滌,是個人的自我反省和整理,同時,也是個人自娛自樂的過
程。欣賞玉龍,從考古、歷史、宗教、文字學和傳統文化等多個角度著手,
因為知識所限,所以相對也是比較吃力,雖然有互聯網輔助,可是也並非易
事。不過,人是需要成就感的,在整理出壹部分內容,將這壹部分內容“再
創作”成文字,看著灑灑千言,凝聚著汗水與思考從筆端流出,成就感也就
油然而生,從而心“欣欣然”,如果從愉悅身心的角度出發的話,藝術欣賞
的目的也就達到了,更何況還在這壹過程中學習到了許多知識,拜讀了好多
大師名家的作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