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傳統意義上的格物和致知與科學意義上的格物.致知的區別在哪兒?

傳統意義上的格物和致知與科學意義上的格物.致知的區別在哪兒?

格物致知是中國古代儒家思想中的壹個重要概念,源於《禮記?大學》八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所論述的‘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此段。但《大學》文中只有此段提及“格物致知”,卻未在其後作出任何解釋[1],也未有任何先秦古籍使用過“格物”與“致知”這兩個詞匯而可供參照意涵,遂使“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成為儒學思想的難解之謎。

東漢鄭玄最早為“格物致知”作出註解,而自從宋儒將《大學》由《禮記》獨立出來成為《四書》的壹部後,“格物致知”的意義也就逐漸成為後世儒者爭論不休的熱點議題,以至於今。現在社會上關於“格物致知”的流行詮釋是根據南宋朱熹學說的部份觀點,認為“格物致知”就是研究事物而獲得知識、道理。《現代漢語詞典》將其解釋為:“窮究事物的原理法則而總結為理性知識”。現今流行觀點和朱熹觀點的差異,乃是在關於“致知”的解釋。朱熹所謂的“知”是知性—包含了智慧與知識—而現代流行觀點的“知”只是指知識,這種觀念變異可能是由於現今社會流行唯物論觀點所產生的影響。

雖然朱熹乃是儒學史上承先啟後的壹代大儒,但他對於“格物致知”的觀點之所以在後世成為主流,並非是因為獲得後世儒家學者的普遍贊同。事實上,朱熹學說在南宋當時還因政治黨爭而被斥為“偽學”,而後世的許多儒家學者也更大力批判朱熹對於“格物致知”的學說觀點。但因為朱熹的《四書集註》在元朝中葉就被官方采用為科舉取士的應試準則,而自從明太祖開始獨尊朱熹學說為《四書》上的唯壹官方思想權威以後,朱熹學說更是成為明清兩代歷時五百餘年在科舉應試上的官方教條觀點。因而朱熹在“格物致知”上的觀點也就在數百年的官方教條權威下,成為後世社會上的普遍流行觀點。所以在清末的洋務學堂中,就把物理、化學等學科稱為“格致”,即“格物致知”的簡稱。

[編輯] 觀點爭議的問題根源

儒家思想壹直都是隨著時代思潮而遷變演化。孔子雖是儒家的開創者,但孔子所創立的儒家思想,乃是繼承了春秋以前中國文明的民本思想傳統。孔子壹生的思想著述,主要在關心現世的政治與道德,並未在心性修為問題上多所關註,正如《論語?公冶長》記載了子貢對於孔子學問的感想:“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然而孔子當時的時代,早已有學者論述天道心性;例如孔子訪周所拜見的老子,就在《老子》壹書講述“道”之玄理,還有《關尹子》壹書也是當時的道家著作。即使是《管子》壹書,也有〈心術〉〈內業〉等篇論述心性修為。可知此種後來形成道家傳統的心性修為傳統,決非是起於老子,正如儒家的民本思想傳統並非起於孔子;否則,需要心性修為才能成就的中醫傳統,就不可能發生於老子之前。所以孔子逝後的儒家學者們,為了弭補孔子學說的不足之處,遂企圖要吸納融合當時道家與陰陽家的心性修為與自然哲學的傳統。《子思子》之“五行觀”與《公孫尼子》之“養氣說”,就是戰國初期儒家學者的此類努力成果。戰國初期的子思,作《中庸》,首先以孔子的“中庸”思想為基礎,而建構了儒家的心性理論。然而先秦時期典籍從未出現“格物致知”的相關詞匯,所以“格物致知”應該不是先秦儒學思想,而是漢朝學者融貫儒家思想與道家思想的觀念產物。而因為涉及了道家思想,所以也就造成後世儒者理解上的困難,也就形成了千餘年來的觀點爭議。

“格物致知”之所以難於解釋,而使儒學界爭論達千餘年。首先難處是因為“格物致知”乃是《大學》八目的基礎功夫,更是“誠意正心”的修持基礎,也就涉及了心性修為的根本基礎,而超越了先秦儒家的思想深度,通於先秦道家之學。宋儒理學興起後,儒家學者往往貶斥道家與佛家,因而也就愈加難以理解其原始意涵。在儒學歷史上宋儒為排佛道兩家,程頤自創“理”以取代“道”(孔子論道而未論理),而朱熹更是無視《史記》記載而硬要認為“孔子訪周所拜見的老子,並非道家老子,而是另有其人”。其次難處是因為“格物致知”的字義訓詁難以適當,以致於不能適切解釋字義;這也是因為缺乏相關《大學》作者意旨的文獻,可供證明“格物致知”的正確意義。遂使以後諸儒各家解釋,往往各自隨意發明而強行解釋,遂造成至今儒學思想上的千古疑案。

參考文獻

《正解“格物致知”:儒、道、佛的會通基礎(上)》 東岐明(此篇論文關於以往各家學說之評判,尚有不當之處,作者正在修訂。)

^ 《大學》後文是由“誠意”開始解釋,所以朱熹才會認為《大學》在〈釋格物致知〉上有闕文。

^ 根據魯迅在《吶喊》的〈自序〉中的記載。

^ 《劉子全書?卷38》〈大學雜言〉 劉宗周

^ 《毛子水全集》學術論文分冊〈“致知在格物”:壹句經文說解的略史〉,頁232-250 毛子水

^ 《學宗》第五卷四期〈我國思想史上的心物論戰〉張鐵君

^ 《大學研究》第五章〈八條目與本末〉第壹項〈格物〉頁199-265 趙澤厚(臺灣中華書局?臺北?1972)

^ 《大學註》 鄭玄

^ 《五經正義?禮記正義》 孔穎達

^ 《復性書》 李翺

^ 《致知在格物論》 司馬光

^ 《程氏遺書》程顥

^ 《程氏遺書》 程頤

^ 《大學章句》 朱熹

^ 《大學或問》 朱熹

^ 《象山全集》 陸九淵

^ 《大學問》 王陽明

^ 《古本大學旁釋》 王陽明

^ 《傳習錄》 王陽明

^ 《答聶文蔚書》 王陽明

^ 此處“意識”是佛教唯識宗所謂八識中第六識的別名。

^ 《藕益大師全集19》〈大學直指〉 藕益智旭

^ 《夢遊集?卷四十四》〈大學綱目決疑〉 憨山德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