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古籍中的賁豚簡介

古籍中的賁豚簡介

賁豚為古病名。見《難經·五十四難》。又稱奔豚(《黃帝內經靈樞·邪氣藏府病形》)、賁肫(《諸病源候論·積聚病諸候》)、奔豚氣、腎積(《難經·五十四難》)。《難經》列為五積之壹,屬腎之積。是指腎臟陰寒之氣上逆,或肝經氣火沖逆,以有氣從少腹上沖胸脘、咽喉,發時痛苦劇烈,心悸頭暈,久而喘咳、骨痿、少氣等為主要表現的疾病。

《難經·五十四難》:“腎之積,名賁豚,發於少腹,上至心下,若豚狀,或上或下無時,久不已,令人喘逆,骨痿,少氣。”《黃帝內經靈樞·邪氣臟府病形》:“腎脈……微急為沈厥,奔豚。”

《金匱要略·奔豚氣病脈證治》:“奔豚病從少腹起上沖咽喉,發作欲死,復還止,皆從驚恐得之。”“奔豚,氣上沖胸,腹痛,往來寒熱。奔豚湯主之。”“發汗後,燒針令其汗,針處被寒,核起而赤者,必發奔豚,氣從少腹上至心,灸其核上各壹壯,與桂枝加桂湯主之。”“發汗後,臍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主之。”

《雜病源流犀燭·腎病源流》:“腎之積,曰奔豚……皆由腎虛,脾家濕邪下傳客腎所致。”

積證(amas *** ent disease)是指以腹內結塊,固定不移,伴脹痛或刺痛為主要表現的疾病。

詳見百科詞條:賁豚 [ 最後修訂於2018/8/28 21:23:20 ***1304字 ] 以下結果自動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現與主題不相關的內容,請自行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