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懿榮1880年(光緒六年)中進士,1883年任翰林院編修,1894年(光緒二十年)升遷侍讀並入值南書房。曾三任翰林院庶常館教習,三為國子監祭酒,“諸生得其指授,皆相勉為實學”,時人稱其為“太學師”。1899年(光緒二十五年),他第壹個發現甲骨文,並將其時代斷為商代。此舉轟動了中外學術界,把漢字的歷史推到公元前1700多年的殷商時代,開創了文字學、歷史學研究的新局面。他敬仰民族英雄戚繼光。1888年(光緒十四年)重印了戚繼光的《止止堂集》,並為作序。1894年(光緒二十年) 中日甲午戰爭爆發,他憂心如焚,要求回鄉辦團練禦敵獲準,便迅速趕赴濟南會同山東巡撫商酌防務,繼又赴登州(今蓬萊市)周覽形勢,組成壹支初具規模的抗日團練。正當他準備率團迎擊敵人時,李鴻章卻已同日本政府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他壯誌未酬,忿然寫下七絕《偶感》壹首:
“豈有雄心輒請纓,念家山破自魂驚。
歸來整旅蝦夷散,五夜猶聞匣劍鳴。”
隨後,他變賣家產,繳還國家餉銀,遣散抗日將士。山東巡撫饋以千金,他分文不受。
1900年(光緒二十六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他受命於危難之時,任京師團練大臣, 負責保衛京城。7月20日,侵略軍攻入東便門,他率團練奮勇抵抗,寡難敵眾,不願為亡國奴,遂書絕命詞:“主憂臣辱,主辱臣死。於止知其所止,此為近之。”偕繼室謝夫人、長媳張夫人,從容投井殉國,時年55歲。
他的主要成就有:
著有《漢石存目》二卷、《南北朝存石目》八卷、《天壤閣雜記》壹卷、《翠墨園語》等書。王氏富藏古璽印,其後人輯錄復刊本《福山王氏劫余印存》壹冊,殆庚子之役藏印散失後僅
存者。胡厚宣所著《五十年甲骨文發現的總結》壹書說,王懿榮於壹八九九年首先發現甲骨刻辭,並斷為是古代文字,是我國第壹代甲骨學家。
王懿榮又以精研古幣見稱,與錢幣名家鮑康(鮑子年)、李佐賢(李竹朋)、楊繼震(楊幼雲)、潘祖蔭(潘伯寅)、胡義贊(胡石查)、吳大澄(吳清卿),以及稍後之劉鶚(劉鐵雲)、羅振玉(羅叔蘊)諸人多有過從。據羅振玉《俑廬日劄》稱,王氏歿後,所藏錢幣為劉鶚所得。其錢幣學方面著述,已刊行的僅有神州國光社版《古泉精選》壹卷。
壹片甲骨驚天 :
1899年的秋天,王懿榮得了瘧疾病,用了許多藥,就是不見輕。京城裏壹位深諳藥性的老中醫給他開了壹劑藥方,家人馬上就去中藥店取。藥取回來,家人在夥房用砂鍋細細地煎,王懿榮捏著藥方在屋子裏來回踱著步子。走著走著,他的步子停下來。原來,藥方上壹味中藥吸引住了他的目光:龍骨?怎麽還有壹味藥叫龍骨呢?他想去看個究竟,腳剛壹邁出門檻,家人端著煎好的湯藥進屋裏來了。王懿榮問:“藥渣呢?”家人壹聽這莫名其妙的問話就隨口答道:倒了。王懿榮認真地說:下次壹定要留下!家人糊糊塗塗地答應下來。 王懿榮的病壹陣好壹陣壞的,過了幾天,他又想起了龍骨的事,便不顧家人的勸阻,要去翻看藥渣。自然,他是什麽也沒有見到,因為龍骨在藥房裏就已經搗碎了。
終於,王懿榮讓家人從藥店買回了沒有搗碎的龍骨。他翻看再三,摩挲良久。雖然沒有看出什麽名堂來,但他心上卻打下了“龍骨”的深深的印象。
話分兩頭說。王懿榮是皇家大學國子監的祭酒,又是北京城裏有名的金石學家,加之他人品好,在京師學界頗有口碑。不少名流學士都願意與他打交道。誰得了什麽寶物,都想請他給鑒定鑒定,每每會學到不少的知識。來到北京的古董商大都知道王懿榮的名氣,所以,有事沒事的,也來請教壹二。前面提到山東濰縣的範維卿,偶爾也是王家的座上客。
這天,範維卿從河南安陽搜求了幾樣寶物,壹到京城,就匆匆趕到王懿榮家。王懿榮這時候住在王府井大街錫拉胡同西頭路北的壹座大院裏。範維卿是王懿榮的山東同鄉,壹見面就又拉起了家常。問過家鄉災情,又打聽了河南近況,範維卿這才掏出來自己帶來的寶物。三件青銅小鼎壹字排開,王懿榮壹眼就辨出了真偽。範維卿不好意思地說:老爺,我可不是故意蒙妳的!王懿榮微微壹笑道:“妳跑古董這麽多年啦,也該學點鑒定方面的本領了。來,妳看——”王懿榮壹邊指點,壹邊讓他仔細分辨。王夫人這時走了進來,小聲給王懿榮說了點什麽。王懿榮面有難色:“有求夫人啦,先從妳的嫁妝裏給調劑點銀兩吧!”王懿榮把銀兩遞給範維卿,範維卿執意不收。再三推辭,他總算收下了。又寒暄了幾句,範維卿準備告辭了。他嘴裏囁嚅著說:“王老爺,我這次還帶了點東西,不知有用沒有?”範維卿壹邊說著,壹邊從褡褳裏掏出那些白片片。他說:“這東西讓您見笑了!老百姓叫它龍骨,我,我想,龍骨,大概就是龍的骨頭,既然是龍的骨頭,也該是很古很古的了吧!要是沒有用,您就扔了吧!”
本來王懿榮因為吃中藥就對龍骨有了點印象,這下,他又收到了大大小小的壹包龍骨,心裏高興極了。入夜,他在燈下仔細琢磨這些龍骨,發現上面有許多刻畫的小道道。他把大大小小的龍骨對到壹起,竟然拼成了兩三塊龜版!他小心地擦去龜版上的泥土,刻畫的道道更加清晰了。左右端詳,苦思冥索,他壹會兒在屋子裏來回踱著步子。壹會兒又伏案查閱資料。莫非,莫非這是上古之人留下來的文字?他知道,相傳之中,上古之人是十分崇尚鬼神的。閉目凝思,漸漸地,他的眼前似乎出現了華夏先民祭神的場景。
荒蠻的山野,身著樹皮與粗麻編成的衣服,人們壹步壹叩地爬上山頭。他們認為,只有站在高處,才能跟主宰世界的神離得近壹點。壹個長者威嚴地立在那兒,他指揮手下的人在壘壹個祭臺。幾個奴隸壹般的人笨拙地從山下運來幾塊稍顯平整的石頭。三塊大石頭靠在壹起,又把壹塊更大的平板似的石頭“杭育杭育”地放到那三塊石頭之上。長者走近祭臺,使勁地用手推了推,看看祭臺穩不穩。長者臉上露出了微笑。眾人歡呼起來。長者壹揮手,歡笑聲停止了。人們紛紛從懷裏掏出自己帶來的供品。供品五花八門什麽都有:壹條羊腿、壹塊鹿肉、壹包秫米或是精心制作的裝飾品等。這時候,壹只大銅鼎擡上來了,人們紛紛伏地,虔誠地拜叩。大鼎下面,火點著了,裊裊的煙火升騰起來,甚至幾十裏地以外都可以看見。壹群年輕的男女嗷嗷地叫了幾聲,圍著祭臺和大鼎跳起舞來。跳舞的人為了讓神能知道,就把土制的顏料抹在臉上。為首的壹個,還戴上了面具。舞越跳越熱烈,人們的情緒達到了頂峰。長者又壹揮手,戛然而止,跳舞的人壹動不動地停在那兒,仿佛成了雕塑壹般。長者示意,壹位巫師走到祭臺前,口中開始念念有詞。上古之時,巫師是十分受人尊敬的。大家認為,他可以在人、甚至於國王與上天之間建起壹條通道,把天神的意圖傳達給人們。
今天這場祭祀的目的是為了部落的興旺。他們希望這裏的女人生下更多的孩子,祈禱天神帶來許多許多的強壯的生產好手。巫師鄭重地拿起壹塊龜版,從大鼎下燃燒的大火中取出壹小塊木炭。壹個小巫把木炭放到壹只銅盤裏,跪著送到巫師跟前。巫師用壹把青銅鉗子夾住紅紅的木炭,對準龜版之上壹個小坑燙去……龜版上冒出了壹絲青煙。伏地長跪的人們中,有的偷偷地擡起眼來看看,馬上又低下頭去。巫師把龜版送給長者觀看。長者翻過龜版來,細細地琢磨龜版上裂開的紋路。這可是種族繁衍的大事啊!
長者向巫師點點頭,巫師張開雙臂,高叫著舞向空中。人們從地上爬起來,也歡呼起來,舞蹈更急更快了。跳著跳著,青年男女跑向山腳的桑林之中,相互追逐,相互戲謔。不壹會兒,壹對對男女分開了,有的跑到他們約會的老地方,有的又跑到了更遠的偏僻處,也有的壹去再也不回來了……桑林之間,只留下靡靡之音在空中彌漫。
外面雞打鳴了,王懿榮才從這上古的壹幕中解脫出來。他從迷茫中理出了頭緒,這龜版獸骨肯定是三代遺物。他不顧連日的疲勞,拿起放大鏡又壹頭埋進研究之中。突然,他從字裏行間看出來壹點眉目:雨,這不就是“雨”字嗎?多麽形象的象形字啊!緊跟著,他又辨認出了“日、月、山、水”等字。天亮了,他高興地沖出屋門,高聲喊道:出來呀,大家快出來!我從骨頭片子上找到字啦!他壹邊喊,壹邊順手接過家人端過來的洗臉水,用手巾在地上大大地寫下了壹個他從骨頭片子上讀出的“雨”字,興奮地問:妳們說,這是什麽字?大家正被他搞得壹頭霧水時,他又把臉盆裏的水嘩嘩地朝天上撩出去……?,原來這是壹個“雨”字呀!這個時候,大家才知道是怎麽回事。
壹連幾天,王懿榮遍翻各種史料典籍,終於從《周禮·春官》《史記·龜策列傳》中弄明白了上古之人是怎樣占蔔的。毫無疑問,這就是先祖們占蔔用的龜版!此後,他又從骨頭片子上找到了商代幾位國王的名字,對照《史記》,得到了初步的印證。到此時,王懿榮的疑惑徹底解開了。王懿榮認定,這壹定是早在篆籀之前的上古文字。他吩咐家人到北京各個大藥房,專揀帶字的龍骨買下。很快,王懿榮分辨出來哪些是龜版,哪些是牛的肩胛骨……同時,他從骨頭片子上又認識了更多的字,讀出了上古社會的許多湮沒已久的秘密。
秋高氣爽的北京,王懿榮府上高朋滿座。這些被王懿榮邀請上門的京師著名的學界名流們,靜靜地等待著這位令人尊敬的國子監祭酒發布震驚天下的消息。壹塊塊精心整理過的龜版、獸骨在他們手上傳來傳去,人們屏住呼吸,摩挲著3000多年前的“神”物。壹個聲音從北京傳開來:中國最古老的文字發現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