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兒只列出在中國歷史文化上有所影響的人物。 宣州區:陶謙,三國丹陽郡人(今宣城),徐州太守,三讓徐州的主人公。 梅蕘臣,被舉為宋代詩歌開山祖,和歐陽修齊名。 周紫芝 (1082-1155)字小隱,號竹坡居士,宣城(今屬安徽)人。高宗紹興十七年(1147)為右迪功郎敕令所刪定官。歷任樞密院編修官、右司員外郎。紹興二十壹年(1151)出知興國軍。詩著名,無典故堆砌,自然順暢。也能詞,風格與詩近,清麗婉曲,無刻意雕琢痕跡。譬如《踏莎行》(壹)寫離人別情:遊絲飛絮,斜陽煙渚,愁情無數。給人的感覺是情深意切,景物迷離。堪稱難得的上乘之作。其中“淚珠閣定空相覷”壹句的用詞尤其巧妙,最後這壹問更是催人淚下。其他如《生查子》(壹)、(三)、(四),《西江月》(二)、(五)、(七),《菩薩蠻》,《謁金門》、《蔔算子》等都是佳作。著有《太倉稊米集》、《竹坡詩話》、《竹坡詞》。 貢師泰,1298-1362年,元進士,字泰甫,寧國府之宣城人。父奎,以文學名家,延佑、至治間,官京師,為集賢直學士,卒,謚文靖。師泰早肄業國子學為諸生。泰定四年,釋褐出身,授從仕郎、太和州判官,作有《詩經補註》《玩齋集》等。梅鼎祚,明代戲曲家,宣城人,代表作《玉合記》為昆山派扛鼎之作,湯顯祖好友。 沈有容,字士弘,號寧海,安徽宣城人,出身儒門,但自幼好兵略,後投筆從戎,成了有名的勇將。經過壹番部署之後,萬歷三十年農歷十二月初八日(l603年1月8日),沈有容直搗竄入臺灣的倭寇 巢穴,全部加以殲滅。“神兵飛出鬼不覺,談笑成功人始知”。由於在平倭中沈有容屢建戰功,頗有名聲,就被調到泉州任都司。在這期間,他參加了抗荷鬥爭。明朝福建當局抽調50艘戰船,開到澎湖,同時派出“政令都司”沈有容為代表,曉諭荷蘭侵略者,先禮後兵。1604年11月18日,沈有容到澎湖同荷蘭侵略軍頭目韋麻郎談判。在談判桌上,他伸張正義,以“舌槍唇劍”,據理力爭,聲韻雄朗,意氣磊落,大長中華民族誌氣。荷蘭侵略者理屈詞窮,狼狽不堪,便惱羞成怒,拔劍示威說:“中國兵船到此,想似要與我等相殺,就與相殺如何?”沈有容聽了怒不可遏,厲聲說道:“中國甚慣殺賦,爾等既說為商,故爾代客,爾何言戰鬥?想是原懷作反之意,爾來睹天朝兵威耶!汝等不聽說過?我破倭海上,海水盡赤。吾不忍看汝等步倭之後塵啊!”荷蘭侵略者再不敢言語,面色如土,灰溜溜地從強占近4個月的澎湖撤退。沈有容不費壹槍壹彈,把荷蘭侵略者趕出去,保衛了澎湖。後來在澎湖的馬公島上的“沈有容諭退紅毛番韋麻郎等”的碑刻,就是為此而立的。 梅清,字淵公,號瞿山,安徽宣城人。生於明熹宗天啟三年(1623年),卒於清聖祖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順治十壹年(1654年)舉人,與石濤交往友善,相互切磋畫藝。石濤早期的山水,受到他的壹定影響,而他晚年畫黃山,又受石濤的影響。所以石濤與梅清,皆有“黃山派”巨子的譽稱。 梅清以畫黃山著名,“得黃山之真情”,與石濤、弘仁成為“黃山畫派”中的代表人物。現代畫家賀天健在《黃山派和黃山》中評道:“石濤得黃山之靈,梅瞿山得黃山之影,漸江(弘仁)得黃山之質。” 他善詩和書法,並著有《天延閣集》、《瞿山詩略》,畫有《黃山紀遊》冊。 梅清擅長山水、松石、尤其好畫黃山,自謂“遊黃山後,凡有筆墨,大半皆黃山矣。”他筆下的黃山,以氣勢取勝,行筆流動豪放,運墨酣暢淋漓。取景奇險,用線盤曲,富有運動感。有異於新安派比較生澀清峻的畫風。他長期深入黃山。多寫生黃山真景。雖經常自稱學元代,卻有自己獨特的創造。他風格清俊高逸,表現山巒的雲煙變幻,松多奇蒼。曾用卷雲皴,給人蒼茫感覺。他的《宣城二十四景圖冊》,堪稱平生嘔心之作。人稱他山水入妙品,松入神品。他間亦畫梅,其梅畫煙雲歷落,枝幹奇古。72歲時所作的《高山流水圖》軸,現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作品蒼勁的運筆、酣暢的墨色、及皴法、用點均更多石濤意韻。梅清筆下松馳中見功力,零亂中求整秩,經緯明快,恬適流暢。 施閏章(1618-1683)字尚白,號愚山,安徽宣城人。清順治六年進士,康熙十八年舉博學鴻儒科進士。官至翰林院侍講,纂修《明史》。與萊陽宋琬齊名,時稱“南施北宋”。又與同邑高詠友善,據東南詞壇者數十年,號為“宣城體”。著有《學余堂文集》二十八卷、《學余堂詩集》五十卷,舊章回小說《施公案》主人公。 吳均,南朝詩人,詩集 - 包含《戰城南》、《入關》、《雉子班》、《梅花落》、《城上烏》、《從軍行》等。 涇縣: 吳組緗(1908.4.5- )原名吳祖襄,字仲華,安徽涇縣人。1921年起先後在宣城安徽省立八中、蕪湖省立五中和上海求學。在蕪湖五中念書時曾編輯學生會創辦的文藝周刊《赭山》,並開始在《皖江日報》副刊發表詩文。 1929年秋進入清華大學經濟系,壹年後轉入中文系。1932年創作小說《官官的補品》,獲得成功。1934年創作《壹千八百擔》。作品結集為《西柳集》、《飯余集》。 1935年中斷學習,應聘擔任了馮玉祥的家庭教師及秘書。1938年發起並參加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擔任協會理事。抗戰時期創作長篇小說《鴨咀澇》。1946年至1947年間隨馮玉祥訪美,此後任金陵女子文理學院教授、清華大學教授和中文系主任,1952年任北京大學教授,潛心於古典文學尤其是明清小說的研究,任《紅樓夢》研究會會長。 包世臣(1775-1855) 字慎伯,晚號倦翁,安徽逕縣人,逕縣古名安吳,人亦稱“包安吳”。嘉慶十三年舉人,後任江西新喻知縣。他是鄧石如的得意弟子。自稱:“慎伯中年書從顏、歐入手,轉及蘇、董,後肆力北魏,晚習二王,遂成絕業。”自擬為“右軍第壹人”,自負之極。然而他的書法作品並非如自詡的那樣不可壹世,他的草書中堂大有肉多筋少之感。不過他的《小草詩冊》卻很有特色,確有集碑貼於壹人之感。如果說包世臣的書法稱不上是第壹流的,那麽他的書論確是第壹流的。所著《藝舟雙楫》是壹部倡導北魏的力作。是清代碑學思想的經典之壹。 績溪: 胡宗憲(1512—1565),字汝員,號梅林,績溪大坑口人。嘉靖十七年(1538)進士,授山東益都令,屢決懸案,平反冤獄,獲朝廷嘉獎,晉3級。後任杭州知府,修西湖,擴嶽墳。三十四年,任浙江巡按禦史、總督。時因海盜作亂5島,倭寇騷擾沿海,宗憲總制七省軍務,轉戰江浙,弭平倭患,以戰功獲殊榮,官至太子太保、兵部尚書,並加少保。四十壹年,因被劾為“嚴黨”,入獄後瘐故。隆慶六年(1572)得以昭雪,並錄平倭功勛。戎馬倥傯中著有《籌海圖編》。 等等……
麻煩采納,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