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關於漢服

關於漢服

漢服,又稱為漢裝、華服,是從夏商周時期到現代,華夏民族所著的、具有華夏民族風格的壹系列華夏民族服飾的總體集合。在民族和國家概念沒有明確的古代,壹般作 為與中華文明周邊地區的“胡服”相對的詞使用。漢服是中國上古三皇五帝至明末(17世紀中葉)以前,漢族(及漢族的前身華夏族)以民族文化為基礎,在自然的文化發展和民族交融過程中形成的具有民族特點的服裝體系。如果以服裝體系而言,漢服是上溯炎黃,下至明朝,漢(先秦時期則為華夏)族人民所穿著的服飾為基礎,並在此基礎上自然發展演變而形成的壹種明顯具有獨特風格的壹系列服飾的集合 。[1]

目錄

[隱藏]

* 1 歷史和發展

* 2 名稱由來

* 3 特點與樣式

o 3.1 歷代基本樣式

+ 3.1.1 春秋戰國時期

+ 3.1.2 秦漢時期

+ 3.1.3 魏晉南北朝時期

+ 3.1.4 隋唐五代時期

+ 3.1.5 宋元時期

+ 3.1.6 明朝

+ 3.1.7 配飾

* 4 各種漢服

* 5 漢服與文化

o 5.1 漢服和易經

o 5.2 漢服和舞蹈

o 5.3 漢服和詩歌

* 6 對周邊民族服飾的影響

o 6.1 中國北魏鮮卑族改穿漢服

o 6.2 日本的和服

o 6.3 朝鮮的韓服

o 6.4 越南的越服

o 6.5 琉球的琉裝

* 7 參考文獻

* 8 相關條目

* 9 外部鏈接

[編輯] 歷史和發展

身著漢服的軒轅黃帝(山東濟寧東漢武梁祠的石刻像)

漢服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民族服飾之壹。

在未有考古實物支持的年代之前,漢服最早的出現應該是殷商時期。壹些古籍的觀點認為,漢族(及其先民)已有獨特的服裝體系了。例如,唐代張守節《史記正義》認為“華夏衣裳為黃帝所制”[2]。

約五千年前,中國在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時期,就產生了原始的農業和紡織業,開始用織成的麻布來做衣服,後又發明了飼蠶和絲紡,人們的衣冠服飾日臻完備。傳說中的黃帝時代冕冠出現,服飾制度逐漸形成。夏商以後,冠服制度初步建立,西周時,逐漸完備。周代後期,由於政治、經濟、思想文化都發生了急劇的變化,特別是百家學說對服飾的完善有著壹定的影響,諸侯國間的衣冠服飾及風俗習慣上都開始有著明顯的不同。並創造深衣。冠服制被納入了“禮治”的範圍,成了禮儀的表現形式,從此中國的衣冠服制更加詳備。“古時上下通行之衣為深衣,代表時代特征的服裝亦為深衣,深衣實可為古服之特征。言古服者,應先及之。何謂深衣,《禮記·深衣》孔氏正義曰:“所以稱深衣者,以余服則,上衣下裳不相連,此深衣衣裳相連,被體深邃,故謂之深衣。”其制,詳見《禮記·深衣》。最要者為“續衽,鉤邊。要縫半下。格之高下,可以運肘。袂之長短,反拙之及肘……袂圓以應規,曲夾如矩以應方,負繩及踝以應直……純袂,緣,純邊,廣各寸半。”總之,深衣之制,實為古衣之首,深衣之領袖群衣,不獨在其制度形式,且上下通服,在時間上,流行最久。[3]“ 按三代時,衣服之制,其可考見者,雖不壹,然除冕服之外,唯玄端(端衣)深衣二者,其用最廣。玄端則自天子至士,皆可服之,深衣則自天子至庶人皆可服之……至於深衣,則裁制縫衽,動合禮法,故賤者可服,貴者亦可服,朝廷可服,燕私亦可服,天子服之以養老,諸侯服之以祭膳,卿大夫服之以夕視私,庶人服之以賓祭,蓋亦未嘗有等級也。端衣不削幅,不邪殺,不圓袂,不繼掩,不侈袂。其衡長八尺八寸,每幅長廣皆二尺二寸,四角方正,故謂之端。其裳,前三幅,後四幅,要有辟積無數,謂之唯裳。古人有“朝玄端,夕深衣”。[4]

直到三百多年的清初,這壹服飾制度才被迫中止。1644年明朝滅亡後,滿清在與南明的戰爭中,清朝統治者為了達到削弱漢人的民族認同感、以達到長期統治中國的目的,而大力推行滿族發型和滿族服裝,勒令禁止人民穿戴漢族服飾,“留發不留頭”,推行了血腥殘暴的政策(史稱“剃發易服”,“剃發”也作“剃發”)。為此遭到中國各地民眾的反抗,使暫時平穩下來的中國到處狼煙四起,發生了江陰大屠殺等壹系列屠殺行為,超過千萬平民百姓死在屠刀之下,這使得漢服逐漸消亡。並因而實行了極其野蠻的剃發易服(史稱“剃發令”,“剃發”也作“剃發”),其執行口號是:“留發不留頭,留頭不留發”。對此多數漢族為保護世代相承的文物衣冠進行了長達數百年的反抗,他們以各種方式試圖阻止清朝政府的民族壓迫,例如當時孔子的後裔衍聖公孔聞謤上書多爾袞,請求保存孔府家服飾,說:“先聖為典禮之宗……定禮之大要莫於冠服……惟臣家衣冠,三千年來未曾變易……”,遭到多爾袞拒絕。 今天的旗袍、長衫、馬褂都是以滿族為主體的民族服飾的改良和發展而來。清朝統治期間爆發的多次農民起義,如白蓮教、太平天國、撚軍等都身著漢族風格的衣服,並要求其統治區的人們恢復漢族式樣的衣服,此時距離明朝滅亡已久,雖然農民軍衣服也已經很大程度清朝化了,但其頭巾衣服等還是恢復了明顯的漢族風格。太平天國的壹部分將領拒絕清朝式樣的戰服,寧願穿戲服作戰。 又例如明鄭東寧王朝國王鄭經也曾以拒絕剃發易服令作為投降的政治條件之壹,這種反抗抗爭在清朝政府執政時期此起彼落,直到辛亥革命爆發民國建立後,強令民眾剪去辮子時,方才徹底結束滿族歷經250余年以上的殖民文化,不過慘遭滿族毀滅的漢族服飾以及壹些與服飾相關的漢族傳統生活文化,就此斷絕,並且自此以後,漢人逐漸完全改穿旗裝,部分漢人也主觀的認為旗袍馬褂就是漢族的傳統服飾。

今天的旗袍(即海派旗袍)、長衫、馬褂、唐裝(即新式馬褂)初期是以滿族為主體的民族服飾演化而來,不過旗袍的立領、馬褂的對襟實際都在明朝服飾中可以看到,但滿服立領與對襟與漢服差別甚大,而西洋服裝同樣有立領和對襟的形制,所以不能證明明清服裝有承接關系。清亡之前(1910年),資政院議決剪辮易服案,漢人開始群起剪辮。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的統治之後,國民政府即下“剪辮令”,而使得深受滿族殖民教育的漢人中有不少人不能接受,特別是北方地區和移區香港的滿清遺老。辛亥革命的領導者學習西方,當時中國人正式改穿西式服裝,由此忽略了漢族傳統服飾的復興。近年,壹些人重新倡導恢復清朝以前的漢族傳統服飾,獲得壹些年輕人以及對傳統文化有興趣的人認可。漢服倡導者著重倡導在傳統節慶及祭祀等等場合率先穿著漢服,此觀點獲得越來越多人的認同。對於這個正在興起的現象,社會上有各種不同的看法,詳見漢服運動。

[編輯] 名稱由來

從三皇五帝到明朝這壹段時期漢民族所穿的服裝,被稱為漢服。漢服是漢民族傳承千年的傳統民族服裝,是最能體現漢族特色的服裝,每個民族都有屬於特色的民族服裝,漢服體現了漢族的民族特色。從三皇五帝到明代的幾千年時間裏,漢民族憑借自己的智慧,並融合其他少數民族服飾特點創造了絢麗多彩的漢服文化,發展形成了具有漢民族自己獨特特色的服裝體系——漢服體系。

[編輯] 特點與樣式

直裾深衣

曲裾深衣

襦裙

漢服具備獨特的形式,其基本特征是交領、右衽、系帶、寬袖,又以盤領、直領等為其有益補充。明代後期有發展出類似於清代服飾對襟立領紐扣(但不同於滿清服飾,明代紐扣細小,以金屬制造,位於不顯眼位置;滿清服飾以顯眼的布扣為主)。

漢服的基本款式大約有九類,在基本款式下又因其領口、袖型、束腰、裁剪方式等的不同變化演繹出幾百種款式。

從形制上看,主要有“上衣下裳”制(裳在古代指下裙)、“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縫連起來)、“襦裙”制(襦,即短衣)等類型。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禮服;袍服(深衣)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則為婦女喜愛的穿著。普通勞動人民壹般上身著短衣,下穿長褲。

漢服雖然是平面裁剪,但用料遠遠大於覆蓋人體的需要。在裁剪之時,看上去雖然是平面直線的,但是穿在人的身上,配合以束腰等手段,就會隨著人體的結構,呈現出不同的曲線,無論從正面、側面、背面,都十分優美動人,和環境***同成為靈動的藝術品。漢服不僅重視人體的各個側面的線型,而且還註重人與環境對服飾的影響。漢族傳統服裝中,貴族服飾的大袖,不僅是袖徑的寬大,也表現為袖子的長度超長。官員與老人的袖子延至手後,又可以挽回相當的長度。漢服袖徑寬大時可到四尺,這種寬大的剪裁,使得漢服在穿著起來之後,可以行成如行雲流水般的流線,隨風而動,但毫不拖拉。給人寬袍大袖、仙風道骨的感覺。

[編輯] 歷代基本樣式

漢服男裝的式樣基本有兩種:

1. 自“黃帝垂衣裳而天下治”傳下來的大襟、右衽、交領、寬袍大袖、博衣裹帶那種(秦漢服飾為代表),延續了夏、商、周(春秋戰國)、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並影響了日本、朝鮮等國。日本和服最常見的式樣就是這種。

2. 自隋唐開始盛行的圓領衫(唐太宗李世民所穿) 延續了唐、五代、宋、元朝、明,並影響了日本、朝鮮等國。常見的宋太祖、明太祖畫像中所穿均是這個類型服飾。至今日本天皇出席某些場合穿的服飾就是這種漢服的變種。註意這種圓領袍衫也是右衽的,在右肩附近用束帶系紮。

女裝在早期和男裝類似,也穿深衣,後來則以襦裙為主。

隋唐時期流行過窄袖緊身翻領的胡服。

雖然明太祖禁胡服,但明代吸收元代蒙古特點流行下擺大量褶皺的曳撒。

[編輯] 春秋戰國時期

春秋戰國時期,服飾大致沿襲商代的服制,只是略有變化。衣服的樣式比商代略寬松,衣袖有大小兩式,領子通用矩領,沒有扭扣,壹般在腰間系帶,有的在帶上還掛有玉制的飾物。當時的腰帶主要有兩種:壹種以絲織物制成,叫“大帶”或叫“紳帶”;另壹種腰帶以皮革制成,叫“革帶”。這時出現了曲裾深衣,與其他服裝相比,除了上衣下裳相連這壹特點之外,還有壹明顯的不同之處,叫“續衽鉤邊”。“衽”就是衣襟,“續衽”就是將衣襟接長,“鉤邊”就是形容衣襟的樣式。它改變了過去服裝多在下擺開衩的裁制方法,將左邊衣襟的前後片縫合,並將後片衣襟加長,加長後的衣襟形成三角,穿時繞至背後,再用腰帶系紮。

[編輯] 秦漢時期

秦尚黑,所以秦的服飾標準色都是黑色。但式樣依然是大襟右衽交領這種。基本沿襲戰國時期。

漢代的男子的服裝樣式,大致分為曲裾、直裾兩種。曲裾,即為戰國時期流行的深衣,漢代仍然沿用,但多見於西漢早期。到東漢,男子穿深衣者已經少見,壹般多為直裾之衣,但並不能作為正式禮服。秦漢時期曲裾深衣不僅男子可穿,同時也是女服中最為常見的壹種服式,這種服裝通身緊窄、長可曳地,下擺壹般呈喇叭狀,行不露足。衣袖有寬窄兩式,袖口大多鑲邊。衣領部分很有特色,通常用交領,領口很低,以便露出裏衣。如穿幾件衣服,每層領子必露於外,最多的達三層以上,時稱“三重衣”。另外,漢代窄袖緊身的繞襟深衣。衣服幾經轉折,繞至臀部,然後用綢帶系束,衣上還繪有精美華麗的紋樣。

漢代的直裾男女均可穿著。這種服飾早在西漢時就已出現,但不能作為正式的禮服,原因是古代褲子皆無褲襠,僅有兩條褲腿套到膝部,用帶子系於腰間。這種無襠的褲子穿在裏面,如果不用外衣掩住,褲子就會外露,這在當時被認為是不恭不敬的事情,所以外要穿著曲裾深衣。以後,隨著服飾的日益完備,褲子的形式也得到改進,出現有襠的褲子(稱為“裈”)。由於內衣的改進,曲裾繞襟深衣已屬多余,所以至東漢以後,直裾逐漸普及,並替代了深衣。

[編輯] 魏晉南北朝時期

魏晉南北朝時期,男子的服裝有時代特色,壹般都穿大袖翩翩的衫子。直到南朝時期,這種衫子仍為各階層男子所愛好,成為壹時的風尚。

《韓熙載夜宴圖》(局部)中的漢服

魏晉時期婦女服裝承襲秦漢的遺俗,在傳統基礎上有所改進,壹般上身穿衫、襖、襦,下身穿裙子,款式多為上儉下豐,衣身部分緊身合體,袖口肥大,裙為多折襇裙,裙長曳地,下擺寬松,從而達到俊俏、瀟灑的效果。

[編輯] 隋唐五代時期

唐代,官吏除穿圓領窄袖袍衫之外,在壹些重要場合,如祭祀典禮時仍穿禮服。禮服的樣式,多承襲隋朝舊制,頭戴介幘或籠冠,身穿對襟大袖衫,下著圍裳、玉佩組綬等。襦裙是唐代婦女的主要服式。在隋代及初唐時期,婦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著緊身長裙,裙腰高系,壹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並以絲帶系紮,給人壹種俏麗修長的感覺。中唐時期的襦裙的比初唐的較寬闊壹些,其它無太大變化。 五代時期服飾基本筵沿襲了唐朝服飾。

[編輯] 宋元時期

宋朝漢族男子服飾服沿襲了大襟右衽交領和圓領這兩種傳統服飾式樣。宋朝漢族女服基本式樣有兩種:大襟右衽交領和對襟,女裝相比男裝要富於變化些。

[編輯] 明朝

明熹宗的袞服像

張居正的官服像

[5] 元朝滅亡,明太祖朱元璋登基後,詔令“衣冠制度悉如唐宋之舊”,因此明朝漢族男子服式沿襲了大襟右衽交領和圓領這兩種傳統服飾式樣。但又大量吸收元代服飾特點,發展出曳撒等特色服飾.明代婦女的服裝,主要有衫、襖、霞帔、背子、比甲及裙子等,衣服的多變與款式做工達到壹個高峰。

[編輯] 配飾

頭飾是漢族服飾的重要部分之壹。

古代漢族男女成年之後都把頭發綰成發髻盤在頭上,以笄固定。男子常常戴冠、巾、帽等,形制多樣。

女子發髻也可梳成各種式樣,並在發髻上佩帶珠花、步搖等各種飾物。鬢發兩側飾博鬢,也有戴帷帽、蓋頭的。

古漢服的鞋也是很講究的,在傳統繪畫和戲曲中體現出來的履與其它民族的有很大不同,有的有很厚的鞋底, 鞋頭往往有翹起的的裝飾。

佩劍也是古漢服的壹部分(劍在戰國後已逐漸由兵器變為禮器),士人著正式服裝往往有佩劍。

[編輯] 各種漢服

兩位穿漢服人在廣州中華文化節活動

壹位穿唐朝齊胸襦裙在廣州中華文化節活動

唐朝齊胸襦裙

明朝褙子

明朝深衣

明朝道袍

北京奧運

[編輯] 漢服與文化

中國又稱“華夏”,這壹名稱的由來就與漢服有關。《尚書正義》註:“冕服華章曰華,大國曰夏。”《左傳正義?定公十年》疏:“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章服之美,謂之華。”中國自古就被稱為“衣冠上國、禮儀之邦”,而“衣冠”便成了文明的代名詞。比如五胡亂華之時,原先在中原地區的知識分子及各階層人民紛紛逃亡到南方,保留了中原文明的火種,而逐漸把江南開發成繁華富庶之地,這壹事件史稱“衣冠南渡”。

“漢服”壹詞的記載最早見於《漢書》:“ 後數來朝賀,樂漢衣服制度”。這裏的“漢”主要是指漢朝,是指漢朝的服裝禮儀制度。所謂“漢族”的形成,直接與漢朝有關。正如胡人傳統服飾叫“胡服”,漢人傳統服飾也就有了相對應的名稱“漢服”。所以,後來這個詞匯的基本內涵也固定下來,即漢族傳統服飾。它最初是其他民族對漢人傳統服飾的稱呼,進而成為漢人自我認同的文化象征。到了宋元明時期,壹些異族執政者明確地用“漢服”來指稱漢人服飾,如“遼國自太宗入晉之後,皇帝與南班漢官用漢服;太後與北班契丹臣僚用國服,其漢服即五代晉之遺制也”。元代修《遼史》時,甚至專門為漢服開辟了壹個“漢服”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