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華民族也創造了自己的星區劃分體系,人們為了認識星辰和觀測天象,把天上的恒星幾個壹組,每組合定壹個名稱,這樣的恒星組合稱為星官。
各個星官所包含的星數多寡不等,少到壹個,多到幾十個,所占的天區範圍也各不相同。其星官數目,據初步統計,在先秦的典籍中記載有約38個星官。
古人們為了認識星象、研究天體,很早便人為地把星空分成若幹區域,中國稱之為星官,西方喚之為星座。中國古代把天空分為三垣二十八宿,最早的完整文字記錄見諸於《史記·天官書》中。
春秋戰國時代,甘德、石申、巫鹹等,各自建立了自己的星官體系。到三國時代,吳國的太史令陳卓,綜甘、石、巫三家星官,編撰成283官1464顆恒星的星表,並繪制成星圖。
晉、隋、唐繼承並加以發展,我國的星區劃分體系趨於成熟,此後歷代沿用達千年之久,這其中最重要的星官是三垣、二十八宿。
擴展資料:
中國古代對天象的認識
三垣即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每垣都是壹個比較大的天區,內含若幹(小)星官(或稱為星座),據《清會典》所載,甘氏、石氏、巫氏的劃分互有不同。各垣都有東、西兩藩的星,左右環列,其形如墻垣,故曰為“垣”。
紫微垣是三垣的中垣,居於北天中央,所以又稱中宮,或紫微宮。紫微宮即皇宮的意思,各星多數以官名命名。它以北極為中樞,東、西兩藩***十五顆星。兩弓相合,環抱成垣。
整個紫微垣據宋皇佑年間的觀測記錄,***合37個星座,附座 2個,正星163顆,增星181顆。它的天區大致相當於現今國際通用的小熊、大熊、天龍、獵犬、牧夫、武仙、仙王、仙後、英仙、鹿豹等星座。
太微垣是三垣的上垣,位居於紫微垣之下的東北方,北鬥之南。約占天區63度範圍,以五帝座為中樞,***含20個星座,正星78顆,增星100顆。它包含室女、後發、獅子等星座的壹部分。太微即政府的意思,星名亦多用官名命名,例如左執法即廷尉,右執法即禦史大夫等。
百度百科-中國古星象
百度百科-天官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