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沈陽為何成為殿版書第二故鄉?

沈陽為何成為殿版書第二故鄉?

省圖書館現藏清殿版書700余種、1000多部,其中絕大部分來自沈陽故宮博物院。

清代統治者出於其政治文化需要,重視書籍的出版。特別是從康熙十九年開始組織翰林院大批文人編書,並在清內府武英殿設專門的刻書處。其編書之多、刻書量之大,堪稱歷代之最。這些由清內府武英殿刻印的書籍統稱殿版書。記者采訪了省圖書館館長王筱雯和該館特藏部主任劉冰,兩位專家講述了殿版書背後的故事。

殿版書的品相與內容

王筱雯說,省圖書館在全部古籍藏書中,數量最多的當數清版古籍,其中最多、最全的是殿版書。殿版書內容涉及經、史、子、集,無所不有。文字多用漢文,兼顧滿文、蒙文及滿、漢、蒙合璧之書。其刻、印、用紙均屬上品,形成了獨特風格。這些書絕大部分是毛邊的毛裝書,保留了書籍裝訂過程原貌,無形中成為壹種獨特的裝幀形式,在古籍裝幀史上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記。這些書是研究清代歷史的重要資料。

殿版書版式開闊、刻工整潔、印刷精良。尤其是乾隆朝以前,刻書用紙細薄、潔白晶瑩,雕刊印工更是優美絢麗,在歷代刻本中別具壹格。殿版書的內容除經史外,多為官書巨帙,如各種聖訓、上諭、禦制詩文、方略、紀略,各種會典、則例等,都是為其加強統治服務的。

劉冰介紹,殿版書中有《律呂正義》、《新制儀象圖壹百十七幅》、《古文淵鑒六十四卷》等。《律呂正義》是以樂律學為主要內容的音樂百科專著,由皇子允祉等撰,康熙內府銅活字印本。分上、下、續編和後編。上編有《正律審音》和《旋宮起調》兩章,論述歷代有關十二律損益相生之說,總以復古為歸宿。該書觀點承認明代樂律學家朱載幀獨致扇欏返墓藶殺棟氬幌嚶λ擔炊運岢齙摹耙煬豆藶傘焙汀靶路藶傘(即平均律)理論。下編《和聲定樂》章,詳細說明排簫、簫、笛、笙、頭管、篪、塤、琴、瑟、鐘、磬、鼓等14種樂器的形制構造的變化和發音的特點。續編《均協度曲》取材於基督教傳教士葡萄牙人徐日升和意大利人德格裏先後傳來的樂書,介紹歐洲樂理知識,是最早介紹歐洲樂理知識的漢文著。後編120卷,成書於乾隆十壹年。主要記載清代初年的宮廷典禮音樂。其中還保存了當時滿、藏、維吾爾、蒙古、朝鮮等民族的樂曲和樂器圖,尤有參考價值。

《新制儀象圖壹百十七幅》是比利時人南懷仁所繪,南懷仁順治時來華,曾任欽天監監正。對清代的天文、歷法、武器等方面作出貢獻。此圖系《新制靈臺儀象誌》卷十五、十六“六儀”部分的解說式樣圖。***繪制了赤道儀、黃道儀、地平經儀、象昭儀等117幅圖。此書繪刻精致,傳世稀少,為清內府刻書之上品。

《古文淵鑒六十四卷》由清聖祖玄燁選,清徐乾學等編註,康熙內府刻四色套印本。《古文淵鑒》是集歷代散文於壹書的文學總集。康熙二十四年親自選錄,上起春秋、下迄宋末的文章,***1324篇。

殿版書的第二故鄉

沈陽為何成為殿版書的第二故鄉?王筱雯說,遼寧是滿族發祥地,這裏有入關前的宮殿及福陵、昭陵,清朝建都北京後,盛京成了陪都,但每個皇帝登基後,都要東巡祭奠先祖,並明確規定清內府武英殿每刻印壹部書,均要恭送壹至二部,有的多至十部到盛京宮闕(沈陽故宮)尊藏。清乾隆年間抄寫的《四庫全書》七閣之壹文溯閣也收藏在這裏,因此使盛京(沈陽)成為殿版書的第二故鄉。

省圖書館所藏殿版書不僅在數量上而且在品種上均可與北京故宮所藏殿版書媲美,為國內外研究清代歷史的學者所關註。比如清康熙年間內府刻朱墨套印本《曲譜》,書品好,流傳極少,北京故宮亦缺藏;又如清順治十二年內府刻滿文本《禦制人臣敬心錄》亦是省圖書館獨家收藏。

值得壹提的是,沈陽故宮的殿版書絕大部分是毛邊的毛裝書。談到這些書為什麽是毛邊的,劉冰說,這些殿版書沒來得及裁切就由到盛京辦事的官員帶來。而盛京內府官員偷懶,把從北京捎來的毛邊書,不經最後裝訂裁切就放起來了,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沈陽故宮藏武英殿)毛邊書的特殊版本。

這些沈陽故宮的殿版書又為何收藏在省圖書館呢?劉冰說,“九壹八”事變後,這些書最初歸藏滿洲國立奉天圖書館,解放後,東北圖書館(遼寧省圖書館前身)入藏了這些殿版書,加之從其他渠道搜集,形成了規模,與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殿版書齊名,並列全國之首。

來源:遼寧日報

如需參與古籍相關交流,請回復善本古籍公眾號消息:群聊

歡迎加入善本古籍學習交流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