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蘿蔔子的功效解讀

蘿蔔子的功效解讀

蘿蔔是大家公認的 養生 食物,有“小人參”的美稱,可以消解油膩、祛除火氣,利脾胃、益中氣。其實蘿蔔籽也不簡單,具有消食、理氣化痰等作用。蘿蔔籽也叫萊菔子,作為壹味中藥,萊菔子到底有哪些功效呢?我做了以下總結。

萊菔子味辛、甘,性平,歸肺、脾、胃經。具有消食除脹,降氣化痰的作用,用於治療飲食停滯,脘腹脹痛,大便秘結,積滯瀉痢,痰壅喘咳等癥狀。

便秘與《傷寒論》中的“脾約”相似。“脾約”是脾弱不能為胃行其津液,小便不利,大便難解。可用炒萊菔子15g,研末,飯後開水沖服,“借以消食順氣,轉不傷氣,因其能多進飲食,氣分自得其養也”。在臨床上凡是想要除陳、蕩積滯以通便的,可隨證加炒萊菔子,效果較好。  

下氣定喘

《內經》雲:“聚於胃,關於肺。”脾胃之納、運、升、降失常,飲食濕濁聚於胃而成痰。而肺之痰,每由肺臟受邪,清肅失司所致。用萊菔子消食化痰、下氣定喘,使倉稟無濁聚,求其本也。用萊菔子,有痰則斷其源;無痰則調節脾胃之氣機,升降有度,邪自難存。

降氣化痰

萊菔子炒用,降多於升;生用,則升多於降,能湧吐痰涎 。古籍有“水研服,吐風痰”之說。如咳嗽痰涎壅盛,或因痰濁上蒙清竅而頭重昏眩者,都可用生萊菔子30g研末調服,痰吐之,邪去而正安。對吐法的具體應用,必須體質壯健,正氣未衰者適合。  

消食除脹

萊菔子有消食除脹的作用。可用萊菔子敷貼於中脘、足三裏等穴位,中脘穴位於人體上腹部,胸骨下端和肚臍連接線中點即為此穴。它主要治療壹些消化系統類的疾病,比如腹脹、便秘、食欲不好等都可以,足三裏穴也同樣對這些癥狀適用。萊菔子不宜多用於小兒和體虛之人,只要能順利排便,就要停止使用,因萊菔子是泄氣的,用多易氣虛。

小兒便秘非常多見,其病或源自肝旺,或由於陽明不降。若小兒無任何其他不適,只是單純性排便困難,此屬陽明不降,可試用此方:萊菔子50克,放在鍋中微火炒香,再研至極細末,備用。每次取5克,加適量白糖,用溫水調成糊狀給小兒服下。或者炒萊菔子30克搗碎煎服,每日1次,也是降氣通便的方法,飯前服效果較好。

臨床運用

治痢疾有積,後重不通:萊菔子五錢,白芍藥三錢,大黃壹錢,木香五分。水煎服。(《方脈正宗》)

治風頭痛及偏頭痛:萊菔子半兩,生姜汁半合。研細,絞取汁,入麝香少許,滴鼻中嗅入。偏頭痛隨左右用之。(《普濟方》)

治小兒盤腸氣痛:蘿蔔子炒黃,研末。乳香湯服半錢。(《仁齋直指方》)

治牙疼:蘿蔔子二七粒,去赤皮,細研。以人乳和,左邊牙痛,即於右鼻中點少許,如右邊牙疼,即於左鼻中點。(《聖惠方》)

治跌打損傷,瘀血脹痛:萊菔子二兩,生研爛,熱酒調敷。(《方脈正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