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字逸少,瑯琊臨沂(今山東臨沂北)人,東晉書法家。自幼生長在有權勢的大家族裏,伯父王導,官居宰輔,直至太保。王羲之從小失去父親,依靠母親和兄長教育成人。幼年時不善辭令,只喜愛寫字。據說,平日走路,也要用手指在自己身上比劃著練字,日子壹久,把衣服都劃破了。勤學苦練,終於使他練就了壹手好字。
王羲之十三歲時去謁見當時的名人周覬。周覬很器重他,上宴席前先割壹塊炙牛心給王羲之吃。大家看出,能受到周覬如此鐘愛,壹定不是等閑之輩。不久後,王羲之果然嶄露頭角。
王羲之寫的隸書,飄若遊雲,矯若驚龍。書法家庾翼給王羲之寫信,稱贊他“字跡遒勁,煥若神明”,看了他的書法,好象見到了東漢書法家張芝的妙品。
王羲之愛書寫成了癖好。壹天,他到壹個門生家去,見幾案平滑,就在上面寫起字來,真草參半,寫得龍飛風舞。門生驚喜不已。後來,門生外出辦事,他的父親收拾書房,見新幾案被墨跡弄臟了,就用刀把王羲之的字全都刮去。使門生十分懊喪。
王羲之的字為世人所推崇。有壹次,他在戢山看見壹個老婦人在叫賣六角竹扇,但沒有人買。王羲之便拿了幾把隨手在扇子上寫起字來。老婦人不懂書法,見他亂塗亂寫,很不高興。王羲之安慰說:“老婆婆,妳且拿了去賣,只說是王右軍在扇子上寫了字,要賣百文壹把。”老婦人把扇子拿到人多處去叫賣,果然,人們壹擁而至,爭著買扇。
王羲之不僅愛寫字,更好鵝成癖。不管哪裏有好鵝,他都設法去買。山陰地方有壹個道士打聽到王羲之喜歡白鵝,就特地養了壹批品種上好的白鵝。王羲之聽說後,特地去觀看。當他走到道士屋旁,看見池塘中壹群白鵝正在閑遊,那潔白的羽毛,高高的丹冠,使王羲之越看越不願離去,於是請求道士把鵝賣給他。道士笑著說:“既然王公喜歡這群鵝,就用不著破費,我全部相送。不過,有壹個要求,請為我抄寫壹卷《道德經》。”王羲之馬上答應,爽快地坐下來抄寫,然後高高興興地帶走了這群鵝。
太尉郗鑒聽說太傅王導家的子侄多是英俊少年,就委托門生到太傅府尋求女婿。郗鑒的門生向王導說明來意。王導說:“他們都在東廂房,妳自己去看吧。”門生奉命耒到東廂房,看到眾公子眉目清秀,正襟危坐,目不旁視,很不自在。只有壹人敞開衣襟,坦露肚腹,坐在東面的床上就食,好像沒有聽到太尉派人來“相女婿似的”。門生回去把情況對郗鑒壹壹細說,郗鑒是個飽有才學的人,聽了門生的話就說:“那個敞衣襟的人就是我要選的女婿。”原來此人就是書聖王羲之。後來,人們就以“坦腹東床”來稱謂好女婿。
王羲之出身士族,加上才華出眾,朝廷中的公卿大臣都推薦他做官。他初為秘書郎,做過江州刺史,又被任命護軍將軍,他堅辭不受,最後任命為右軍將軍(人們也稱他王右軍)。後來又做會稽郡內史。
王羲之為官,是個愛百姓的好官。當東土鬧饑荒時,他開倉賑濟,使吳郡的百姓得以度過難關,安居樂業。王羲之與揚州刺史殷浩素有深交。殷浩與安西將軍桓溫不和,王羲之勸殷浩:“內外和睦,協調壹致,然後國家才能安定。”勸他與桓溫和解,殷浩不肯聽從。
殷浩出師北伐失利,要再次出兵。王羲之又寄書勸殷浩,指出執政要以寬和為本;指責當政者不能深謀遠慮,只靠搜括民膏,動搖根本,會導致天下土崩之勢。王羲之憂慮殷浩不聽他的苦口良言,又給會稽王昱寫信,陳述殷浩不宜北伐的理由,亟望會稽王昱解救倒懸,轉禍為福,使百姓有靠,國家安康。
東晉穆帝永和九年,王羲之與謝安、孫綽等四十人在會稽郡山陰的蘭亭集會。大家飲酒賦詩,王羲之當場揮筆寫下壹篇《蘭亭集序》來紀念這次集會。後來又以行書寫下此文,成為我國書法藝術的珍品。
穆帝永和十壹年(公元335年),王羲之目睹朝廷腐敗,不願恥於人下,稱病去職,從此遨遊天下山水,不再出仕。
王羲之更以“書聖”聞名海內外,他獨創的以圓轉流利的風格,兼善隸、草、正、行各體,為後人所崇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