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馬王堆漢墓的發現、發掘、出土物品與墓主人的生平。

馬王堆漢墓的發現、發掘、出土物品與墓主人的生平。

位置馬王堆漢墓位於長沙城東四公裏的馬王堆鄉,瀏陽河附近。漢墓展廳現位於湖南省博物館院內。1972至1974,發掘於長沙東郊瀏陽河附近的馬王堆鄉。壹號漢墓出土的女屍距今2100多年,屍體完整,全身濕潤,部分關節可活動,軟組織蒂部仍有彈性,幾乎與新鮮屍體相似。它不僅不同於木乃伊,也不同於屍蠟和泥炭鞣制。它是壹種特殊類型的屍體,是防腐處理中的奇跡,震驚了世界,吸引了許多學者和遊客前來參觀。女屍被解剖後,屍體和內臟被陳列在壹個特別設計的地下室裏。?馬王堆漢墓的發掘對我國的歷史和科學研究具有重要價值,其出土文物極為珍貴。據考證,三號墓出土的帛書《五十二病方》可能比《黃帝內經》(成書於春秋戰國時期)還要早,《黃帝內經》記載了52種疾病,提到了100多種疾病的名稱,處方280多種,使用的藥物240多種。這是現在國內能看到的最早的藥方。五十二病方的發現,補充了《內經》以前的醫學內容,是壹份非常珍貴的醫學遺產。?馬王堆三座漢墓共出土3000多件珍貴文物,大部分保存完好。其中,500多件各種漆器制作精美,裝飾華麗,光亮如新。珍貴的是壹號墓中的大量絲織品,保護得很好。品種很多,有絲、絹、絹、紗、錦等。有壹件素紗衣,輕如輕煙,薄如蟬翼。長1.28米,長袖,僅重49克。其編織技藝高超,真是匠心獨運。出土的絲綢畫是中國現存最早的描述當時現實生活的大型作品。還有色彩鮮艷的俑、樂器、武器、印章、帛書等珍品。?壹號漢墓的漆棺光亮如新。馬王堆漢墓上彩繪的漆棺,布滿了浮雲、動物、怪獸,造型復雜,體態生動,藝術水平很高。三號墓出土的大量654.38+萬字的帛書是不可多得的歷史文獻。帛書內容涉及古代哲學、歷史、科技。經過整理,* * *有28種書,12萬多字。另外還有幾本書,大部分是失傳的書。二號漢墓出土的地形圖在制圖技術和標註位置上與現代地圖大致相似。曾在美國、日本、波蘭等國展出,被高度評價為“驚人的發現”。?根據漆器、封泥、印章的描述,推斷第壹墓為李滄之妻,第二墓為李滄本人,第三墓為李滄之子。三座墓之間的時間大約在20年左右。壹號墓從墓頂到墓室有20米深。棺室建在墓坑底部,由三棺(外棺、中棺、內棺)、三棺(外棺、中棺、內棺)和墊木組成。木棺四周及上方填以木炭,厚度30-40厘米,約為65438+10萬斤。木炭外部用白色膏體填充密封,厚度為60-130 cm。棺材裏出土了壹件文物?壹具2100多年的完整女屍(辛追,李滄之妻),長154 cm,外觀完整,身體濕潤柔軟,部分毛發殘存,部分關節可彎曲,多處軟組織豐滿,柔軟有彈性。發現的屍體內臟保持完整形態,相對位置基本正常。這是世界上保存時間最長的濕屍。?馬王堆漢墓遺址位於長沙東郊,距市中心四公裏。因為傳記?馬王堆漢墓遺址是楚王馬殷的墓地,故名馬王堆。三座漢墓中,第二座墓屬於漢初長沙丞相侯李滄,第壹座墓是李滄之妻,第三座墓是李滄之子。三座墓葬中,壹號墓最大,南北長19.5米,東西寬17.8米,深16米。現在壹號、二號墓已經填平,三號墓已經加固保存,還建了大跨度的頂棚,供人參觀。?西漢初年長沙丞相侯李蒼及其家族的歷史墓葬。位於湖南省長沙市東郊。長沙是漢代長沙首府臨湘縣的所在地。該墓地曾被誤傳為五代十國時期楚王馬殷的墓地,故稱馬王堆。她曾作為長沙母親和唐的“雙胞胎女兒”被安葬。1號墓由湖南省博物館和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於1972年發掘。1973至1974初,發掘了2號、3號墓。長沙馬王堆壹號漢墓公布於1973。據史書和《漢書》記載,李湘蒼於漢武帝惠帝二年(公元前193年)卒於長沙。二號墓發現“長沙丞相”、“侯印”、“李滄”?三枚印章表明墓主人是第壹代侯李蒼本人。?1號墓發現壹具50歲左右的女屍,墓內發現“辛追妃子”的骨印。墓主人應該是李滄的妻子。三號墓主人的遺體屬於壹名三十多歲的男子,可能是李滄兒子的墓。三號墓出土的壹張木簡上有“十二月十二日,除夕”的字樣,表明該墓葬於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1號墓打破了2號墓和3號墓修建時的圍擋,年代應該較晚。馬王堆漢墓的發掘,為研究西漢初期手工業和科技的發展,以及當時的歷史文化和社會生活提供了極其重要的實物資料。

馬王堆漢墓出土漆器約500件,其中1號墓184、316號墓3件。這是在各地發現的漢代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壹批漆器。器物類型主要有鼎、璧、盒、壺、鈸、耳杯、盤、奩、案、臺、屏等。漆耳杯占所有漆器的壹半以上。大部分漆器都是木胎,只有少數是夾胎。裝飾圖案多以紅色、黑色和灰綠色繪制。圖案以幾何圖案為主,龍鳳圖案、草紋為輔。有的漆書上有“家後”、“邢俊酒”、“邢俊石”等字樣,有的標明容器容量。許多漆器上有“石成□”的印記,表明它是由成都政府作坊制作的。

此外,65,438+0號墓和3號墓分別出土了65,438+000多件木俑和30多件含肉、糧、果、香料的竹稗。

馬王堆漢墓中女性屍體的保護

“體檢”顯示,2000多歲的馬王堆漢墓女主人保存完好。

“辛追沈睡了兩千多年的身體保護得很好,皮膚還富有彈性,關節還能活動,軟骨組織肉眼可見。x光顯示老太太的骨骼比現在60歲的正常人要好。”7日,湖南省博物館和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聯合發布了出土30年的長沙馬王堆漢墓女主人保存“體檢報告”。

湖南省博物館館長陳建明在7日舉行的“馬王堆漢墓發掘30周年國際研討會”上說,2002年6月,湖南省博物館計劃將辛追遺體遷至新的展覽樓。為確保搬遷工作順利進行,並為今後的進壹步保護工作提供科學依據,經湖南省人民政府同意,邀請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專家對該女屍進行了全面系統的檢查評估。

《體檢報告》指出,采用氣相色譜和高效液相色譜等手段,對近30年來使用的保存液的化學成分進行了系統分析,並從女屍和有機玻璃棺材的消化系統、泌尿生殖系統、硬腦膜和保存液中采集可疑黴斑,進行細菌和黴菌培養。沒有細菌生長或分離出黴菌。

在無菌條件下,還取了女屍的皮膚、小腿肌肉組織和肝臟組織,分別用光學顯微鏡和電子顯微鏡觀察。發現大部分結構與30年前的檢查結果基本壹致。

特別令人驚訝的是,女屍的骨骼結構基本正常,30年前註入血管的造影劑依然清晰可見,古屍的外貌和膚色沒有明顯變化,皮膚依然有彈性。這些結果表明,以前使用的保護方法是成功的。

目前,辛追的遺體已被移至為湖南省博物館新館舍量身打造的“地下臥室”。“地下臥室”距離地面8米,恒溫恒濕。它是模仿當年出土時的原狀建造的,周圍有壹口大棺材和壹個墓坑模型,接近“老太太”沈睡了2000多年的地下環境。

盡管如此,《體檢報告》也表達了壹些擔憂。羅教授告訴記者,已故總理希望馬王堆女屍能保存至少200年,但現在只保護了30年。如何防止未來170年甚至更長時間內蛋白質降解、骨組織脫鈣、組織細胞水腫或脫水,是馬王堆漢墓女屍保護的艱巨任務。

陳建明說,“下壹步,我們將加強科技保護的力量,與醫學界合作,對女屍進行定期檢測和科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