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有人認為坐月子的習慣起源於宋代――所以宋代也是躺著被槍斃――大概是因為南宋出版了壹本婦產科專著《婦人良方大全》,其中有壹章叫《坐月門》,專門介紹了孕婦坐月子的方法。但《婦女良方大全》中的“坐月子”與我們今天所熟悉的“坐月子”完全不同。
宋代醫生所說的“坐月子”,實際上是指“來月”和“分娩”。現代醫學術語稱之為“圍產期”。《婦人良方全集》中的“坐月子門”講的是孕婦圍產期要註意什麽,有癥狀時如何用藥。《婦女處方大全》也論述了產褥期婦女的護理、保健和治療,但不是放在“坐月子門”,而是放在“產後門”,改為現代術語“產褥期”。可見,在宋代,醫學領域還沒有“坐月子”這壹說。
圍產期註意事項那麽,宋代的醫生會告訴妳如何“坐月子”(圍產期註意事項)?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簡單看壹下《女子方劑學大全》。這本書的作者是南宋醫學家陳,他出身於壹個醫學世家。他在明道建康學院任醫學教授時,因深切感受到“婦女尤其是女性的治療很難,醫療接生中幾種疾病的治療又危險又困難”,決心編著壹本婦產科專著。於是就有了這本賈年間出版的《婦人良方大全》,其中產科篇有五門:胎教門、妊娠門、坐月子門、難產門、產後門。
以今天的眼光來看,《婦女良方大全》中的很多說法都是荒謬的。比如,書中介紹了壹種把女人變成男人的方法:“在懷孕第三個月之前,從公雞的尾巴尖上取三根長毛,女人就會躺在墊子下面,不要讓她知道。測試。”還特別標註了“有效”。不過,楊醫生對圍產期孕婦的建議是非常科學的:“每個女性在懷孕後,甚至在接近月亮時,都不應該多睡覺,應該經常走路。”不要吃黏硬的東西,不要喝太多,不要亂喝湯,不要做針灸。妳壹定要胸懷寬廣,減少雜念,壹定不能挑重擔,壹定不能攀高。“今天的產科醫生也會這樣勸孕婦:不要整天睡覺,適量運動;不要吃難消化的食物;不要亂吃藥;不做重活;不要感傷,要釋懷。
現在,孩子們通常去醫院。宋人沒有這個條件。都是在家生產,請助產士接生。這是時代的局限。但楊醫生提醒,分娩用的床單要經常消毒,保持幹凈。助產士要“預選經驗高的人”,因為在古代,接生是靠經驗的,經驗高的助產士無疑更有經驗,因此也更可靠。
楊醫生還說,孕婦“覺得要生,壹定不能吵;人力淩亂,大小笨拙,母親驚覺。”分娩時,“需要母親用力”。所以“如果覺得心裏煩,可以舀壹勺白蜜,用新水調壹下。或者覺得餓了,哪怕吃壹點軟飯或者稀飯,都要準備。不要讓妳餓著,怕媽媽睡不著。如果不餓,就不需要使勁吃。”聽著,這有意義嗎?妳要求現在的醫生給臨產的女性提建議,大概也就這麽多吧。
楊醫生還細心提醒孕婦,在“坐月子”後,要記得貼壹張“生產地圖”。什麽是“生產地圖”?類似於符咒,上面畫著“雷主、蕩、鬼跑力士、天狗、軒轅、大石、仙池、鳳龍、烏石、白虎、大夫、天氣、狂虎”(什麽鬼),還有“朱書是月是日”,貼在產房的某個位置。妳可能覺得這是很可笑的“封建迷信”,但不要取笑。從另壹個角度來看,這些貼在產房裏的圖片,顯然可以給孕婦壹個心理暗示,讓她們相信自己總是受到神靈的保佑,從而獲得壹些精神上的力量和內心的平靜。今天,有些準媽媽進產房時,會在心裏默默祈禱“上帝保佑”,也是如此。
產褥期的飲食與護理女性分娩後,便進入產褥期,即後來所說的“坐月子”期。宋代沒有“坐月子”這壹說,但產褥期護理是必須的。在宋代醫學中,產褥期的這種護理被歸類為“產後門”。今天婆婆講究的是“坐月子”的壞習慣,不僅是“蓋”,也是“禁忌”,還要求臥床壹個月。不知道是什麽時候起源的,應該是民間小傳統,真的不是中國傳統醫學提倡的。
那麽宋朝的醫生會給產褥期的女性什麽樣的護理建議呢?再看陳的《婦人方大全》,有些建議真的很不可思議,比如“產後腹痛勿問,有病無病,小便以酒半杯暖服與童子。”女人要從男生身上取尿的道理到底是什麽?希望學中醫的朋友可以教教我。以我現在的知識水平,實在看不懂。
不過楊醫生在後面的建議還是挺科學的:“打蠟後可以少喝點酒,嘗壹點鹽。”只有壹種方法可以產生酒,導致血爆於四肢,也產生了母腑之虛,忍不住會產生酒精,熱酒必然會產生嗜睡。七天後,少喝點酒,不要多喝。“這裏有個術語解釋壹下:臘,是宋人記錄產後時間的單位。根據《孟良記錄》,“七天稱為‘壹臘’,十四天稱為‘二臘’,二十壹天稱為‘三臘’”。楊醫生建議,孕婦產後七天不要喝酒,七天後才少喝。以前壹般用糯米酒,酒精度很低。人們認為,喝少量的糯米酒有利於血液循環和補氣。時至今日,客家人被禁閉,仍保留著吃糯米酒燉雞的習俗。另外,現代科學認為孕婦應少吃鹽,宋代的楊醫生也是這樣認為的。
按照中國婆婆的說法,坐月子有各種各樣的飲食禁忌。雞鴨魚肉都是“毛”,不能吃。但是宋大夫告訴妳,沒有這回事。“打完蠟,我怕我會吃到無味的食物。我可以把羊肉或者母雞汁爛著煮,用來煮粥。或者吃爛了的水煮豬蹄,不要太多。現在江浙孕婦多吃熟雞蛋是有益的,也是習慣。”雞鴨魚肉可以放心食用,但不能暴飲暴食,因為“吃多了可能會變得停滯不前。”
婆婆也會要求坐月子的老婆不要下床,躺壹個月。但宋大夫告訴妳,不必誇張,但不宜“強迫自己下床,久坐或縫衣,用力熟練”。適當的活動是可能的。婆婆又說,坐月子不能洗澡,不能洗頭,甚至不能刷牙。宋代的醫生確實反對“不避寒,不脫衣洗澡,不冷水洗”,但要了解當時的生活背景。古代沒有淋浴噴頭,沒有消毒自來水,沒有取暖設施,沒有吹風機。古人都是長發齊腰(這種濕發怎麽弄幹?想想怎麽幹)。如果不避寒,不洗頭,就很容易受涼,感冒。在這種情況下,提倡孕婦盡量不要“脫衣洗澡,或者冷水洗”無疑是對的。錯的是現在的婆婆不夠靈活,不懂得與時俱進。
其實西方人也很重視產褥期護理,對產後抑郁癥特別重視。宋代的醫生對此也有所關註——當然,當時還沒有“產後抑郁癥”這壹說法。但楊醫生表示,產婦“產後氣血損傷嚴重,心神易浮,應多加保護,靜養”,且“未滿月,不宜多言,笑、慌、哭、思、憂。”也就是說,楊醫生提醒產婦家庭,要密切關註新媽媽情緒的微妙變化,對她們進行良好的照顧和關愛,幫助她們放松心情,緩解焦慮。
說到這裏,我們會發現,宋代醫生對產褥期護理的建議,比今天很多婆婆堅持的要靠譜得多。中國的婆婆真的要改了,反對坐月子習俗的科普派,不要因為壹些民間習俗,就把古人和傳統想象的那麽不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