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張的事業成就。

張的事業成就。

早在甲午戰爭後的清光緒二十年(1894),

張開始關心地理是因為他對清政府把寶島臺灣省割給日本感到遺憾。之後,他到蘇州、常州的家中圖書館任教,買了壹些地理內容新鮮的書籍,如上海格致書院出版的《格致匯編》和徐家匯天主教會出版的《地理預備》。從這些書中,他獲得了許多關於地理的新知識,因此他厭倦了舊的地理。65438-0899,赴南洋公學教授中國地理。從那以後,他的主要精力放在了地理學的教學和研究上。

(1)張來南洋公學任教後的第二年,即1900年,他整理了自己的地理講義,編寫了兩本地理教材:小學地理教材和中學地理教材。“這兩本書是中國地理教科書的箭頭”。出版後多次加印,銷量達到兩百多萬,出乎出版部門和張本人的意料。中國的地理知識第壹次普及,“因為家裏講地理的人什麽都懂”。

張在南洋公學任教時,聽英國老師說,他過去讀過的《格致匯編》和《地理備考》譯本,有許多錯誤,與原文有出入。於是他希望自己能熟悉外語,以便直接從外文書刊中獲取更多新的地學知識,提高自己的地學水平。他先後向學校的日語老師栗林·小太郎和藤田豐八學習日語,並與朋友合作翻譯了日本人寫的《中國學術史大綱》。後來根據孟德斯鳩法律著作的日文版,和朋友壹起翻譯成《萬法精華》,對辛亥革命派的思想準備和民國元年臨時約法的制定有壹定的啟示。

(2)張翻譯上述兩部著作後,進壹步從日本書刊中搜集了壹些與地理有關的新鮮知識,並結合中國的實際情況,編撰了適合中國國情的新的地理著作。1908年,他編纂了中國第壹部自然地理學著作《地理文獻》。

地緣文學是張的代表作。雖然其篇幅不多,但附有15頁的中西對照表,10多幅彩色地圖,80多幅插圖。內容分為五個部分:星體世界、陸地世界、氣體世界、水世界和生物世界。其實這本書包括了現代人編的《普通自然地理學》的全部內容,只不過土壤內容是附在陸地邊界上的,沒有單列壹條。在這本書出版之前,國外壹些地理學家編纂的自然地理學僅限於無機自然。1894年,美國著名自然地理學家戴維斯(WM?戴維斯寫的《自然地理學》),其內容僅限於土地、水和空氣。直到1909,張《地理文獻》出版壹年後,西歐著名自然地理學家EmmanveldeMartonne才把生物地理學列入《自然地理學》。張認為,自然地理學是壹門綜合性學科,應該把無機自然和有機自然聯系起來,以增強這門學科的科學性。林超教授曾對此給予高度評價,認為“這可以說是世界地學史上壹個有價值的創舉”

張在編纂地學文獻後深有感觸地說“地學作者也是地理學之精華”,突破了自然地理學在地理學中的重要性。他補充說:“當我們談論地理時,我們必須利用當地的文獻。其旨趣從壹開始就很深,但又不膩於平淡無味,並與其他學科相互聯系,如天文學、地質學、動植物學、氣象學、物理學、化學等,無所不包,以為對人生有益...文學在這裏是最重要的學科。”他的觀點在清末首次得到闡述,為中國舊地理學向新地理學的方向發展指明了壹條重要道路。正因為如此,這本書出版後,供不應求,五年內出了三版。讀者把這本書視為改革地理學的指南。

清末在華傳教士解讀的地緣文學中譯本不多,但引用的事例“多詳於歐美日,少詳於該國”,而張的地緣文學則“搜集國內新聞雜誌、名人遊記及捕捉其耳目者,歸納其精華,以該國為例。中國不知道或調查不清楚的,與當地文字有至關重要關系的,其他國家也有。”立足於這個國家的地理文獻中所舉的事例,清晰地反映了張的愛國思想。

地學文獻的內容非常註重實用性,如防霜、避電、植樹、改良土壤等。做好準備,以為是實地應用的資本。“寫自然地理聯系的實際應用,在歐美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才註意到的,清末張註意到這壹點是非常難得的。

《地理文獻》出版後,關心地理的讀者李給張寫信說:“淮北無橘,山東物產,處處有橘。寫它們怎麽會錯呢?”山東水果裏有橙子嗎?”他回答,“橙子的產地必須有高溫和充足的水分。所以說橘不超淮,或者說橘超淮就是橘。蓋窯淮以北,已遠至熱帶,溫度和水分都不適合橙子生長。但是,顧先生曾經在閻神山看到過橘子詩。.....考研山在山東博山和萊蕪之間,所以山東可以產橘子。如果山與山之間的地方氣溫、濕度和淮南差不多,橘子也會誕生。“從溫度和水分條件來看,他既承認淮北不適宜生產橙子,又不排除山東省山區河谷地帶生產橙子的可能,從而闡明了壹般與特殊的辯證關系。

(3)張不僅重視地理學的研究,而且重視與地理學密切相關的地質學。他認為,雖然中國有廣闊的地理區域,但它有許多山脈和高原。如果不了解它的地質條件,就很難改變這些地區的面貌,開發資源。很快,他根據馬塔二郎的地質學編寫了四卷最新的地質學教材。其內容詳細討論了地質時代的劃分,山脈的形成和巖石的分類。有些名詞術語和現代人提出的基本壹致。例如,他把巖石分為三類:火成巖、水成巖;巖石分為巖漿巖、沈積巖和變質巖,基本相同。他還詳細分析了單個巖層的形成。

張《最新地質學教科書》出來後,他的老朋友章太炎寫信問他:“不知道說‘文清之主泰山是長白山的脈’是什麽意思。”張答:“由於水平壓力,山形成於同壹時代,其縱橫軸必然平行,傾斜程度必然同向。這也是自然的。東亞的地形是北起白令海峽南段,南至長淮江北段,其軸率是從東北到西南...比如外興安嶺,比如完達山,太行山都是同壹個方向。長白山和泰山就住在這山裏,它們的建立屬於同壹個時代,蓋和東海的陷落是同時的。“他的觀點,雖然他對這兩個地質構造還缺乏具體的認識,還不完善,但是從當年中國的科學水平來看,他能看到中國東部的山脈在構造和時代上* * *相同的特點,應該說是很有價值的。

20世紀初,中國的地質學也處於起步階段。留英歸來的張,曾任張創辦的“中國地質學會”理事,與張交好。後來在張的鼓勵下,於1922成立了中國第壹個“中國地質學會”,在國內得到了廣泛的發展。顯然,張對地質學萌芽的發展也起到了壹定的推動作用。因此,地質學家田光華教授說:“中國地質學會是中國地質學會的前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