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文言文什麽時辰

文言文什麽時辰

1. 古文時間是怎麽表達的

子時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時辰的第壹個時辰。(北京時間23時至01時)。

醜時雞鳴,又名荒雞:十二時辰的第二個時辰。(北京時間01時至03時)。

寅時平旦,又稱黎明、早晨、日旦等:時是夜與日的交替之際。(北京時間03時至05時)。

卯時日出,又名日始、破曉、旭日等:指太陽剛剛露臉,冉冉初升的那段時間。(北京時間05時至07時)。

辰時食時,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時也就是吃早飯時間,(北京時間07時至09時)。

巳時隅中,又名日禺等:臨近中午的時候稱為隅中。(北京時間09 時至11時)。

午時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時間11時至13時)。

未時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陽偏西為日跌。(北京時間13時至15時)。

申時哺時,又名日鋪、夕食等:(北京時間15食至17時)。

酉時日入,又名日落、日沈、傍晚:意為太陽落山的時候。(北京時間17是至19時)。

戌時黃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時太陽已經落山,天將黑未黑。天地昏黃,萬物朦朧,故稱黃昏。(北京時間19時至21時)。

亥時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時夜色已深,人們也已經停止活動,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靜。(北京時間21時至23時)。

2. 求古文的時間詞

時間不大叫做“旋”, “俄爾”表示忽然間。

“俄頃”、“傾之”是壹會兒 “食頃”功夫吃頓飯。 “斯須”、“倏忽”和“須臾” 都表瞬間時短暫; “少頃”、“未幾”和“逾時” 也是片刻短時間。

黎明時分稱“質明”, 早晨壹般稱作“旦”。 “侵晨”是指天將亮, “中夜”時分夜已半。

“旦日”明日第二天, “兼旬”即為二十天。 “朔”為初壹“望”十五 “晦”為月底那壹天。

每月十六稱“既望”, 這段時間稱“居有間” “方”即正當某時候, “日”字用來表每天。 “期月”表示壹整月, “期年”表示壹周年。

“來年”即為第二年, 表示年年用“累年”。 壹年將盡稱“歲暮”, 也稱“歲晏”或“歲闌”。

3. 古文中“日中”指幾點

日中在古代指的是上午十壹時至下午壹時這段時間。

中國古時把壹天劃分為十二個時辰,每個時辰相等於現在的兩小時。 日中是十二時之壹,又名日正、中午等:(上午11時正至下午 1 時正)。

這時候太陽最猛烈。 春分和秋分的合稱。

我國古人很早就知道了春分、秋分、夏至、冬至這四個節氣,並且用它們來確定四季的劃分。因為春分和秋分這兩天晝夜的長短相等,所以又叫做“日中”。

有的先秦古籍則把“日中”專指春分,如《書·堯典》:“日中星鳥,以殷仲春;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宵中星虛,以殷仲秋;日短星昴,以正仲冬。” 就是以二十八宿中的鳥、火、虛、昴四宿作為仲春、仲夏、仲秋、仲冬黃昏時的中星,把春分叫做日中、秋分叫做宵中、夏至叫做日永(晝長)、冬至叫做日短。

還有的先秦古籍把壹天的太陽正中時叫做日中。

擴展資料:

十二時辰制 西周時就已使用。

漢代命名為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來表示,以夜半二十三點至壹點為子時,壹至三點為醜時,三至五點為寅時,依次遞推。

子時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時辰的第壹個時辰。(23時至01時)。

醜時雞鳴,又名荒雞:十二時辰的第二個時辰。(01時至03時)。

寅時平旦,又稱黎明、早晨、日旦等:時是夜與日的交替之際。(03時至05時)。

卯時日出,又名日始、破曉、旭日等:指太陽剛剛露臉,冉冉初升的時間。(05時至07時)。

辰時食時,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時也就是吃早飯時間,(07時至09時)。 巳時隅中,又名日禺等:臨近中午的時候稱為隅中。

(09 時至11時)。 午時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11時至13時)。

未時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陽偏西為日昳。(13時至15時)。

申時晡時,又名日鋪、夕食等:(15時至17時)。 酉時日入,又名日落、日沈、傍晚:意為太陽落山的時候。

(17時至19時)。 戌時黃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時太陽已落山,天將黑未黑。

天地昏黃,萬物朦朧,故稱黃昏。(19時至21時)。

亥時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時夜色已深,人們已經停止活動,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靜。

(21時至23時)。 二十四時辰制 宋以後把十二時辰中每個時辰平分為初、正兩部分,這樣,子初、子正、醜初、醜正。

依次下去,恰為二十四時辰,同現在壹天二十四小時時間壹致。

百度百科-日中 百度百科-時辰。

4. 文言文的時間副詞有哪些

1.過去向來時:表行為動作已經發生或曾經發生.表示"已經曾經"意思的有"既,已,曾.嘗"表"以前.當初過去“意思的有”向.初.曩(nang三聲).始.昔"表"常常.經常.向來"意思的有"常.素雅.恒".2.正在.變化時:表行為動作正在進行.表"正在.恰逢."意思的有"方.正.適.會"表"壹會兒.片刻"等短暫時間副詞有"俄 旋 尋 須臾 未幾 無何 斯須 既兒"表"突然 急忙 立刻"等時間緊迫急劇的有"急 遽(ju 四聲)猝 立 即"表"將要 接近"意思的有"將 且 行將"表"終於 終了"等最終結果的有:"終 卒 竟"。

5. 時間00:30古文怎麽說

“古代時辰” 壹日有十二時辰,壹時辰有四刻,壹刻有三盞茶,壹盞茶有兩柱香,壹柱香有五分,壹分有六彈指,壹彈指有十剎那,壹剎那為壹念。

子=23:00-1:00 醜=1:00-3:00 寅=3:00-5:00 卯=5:00-7:00 辰=7:00-9:00 巳=9:00-11:00 午=11:00-13:00 未=13:00-15:00 申=15:00-17:00 酉=17:00-19:00 戌=19:00-21:00 亥=21:00-23:00 另外古代的壹刻鐘是現在的半小時 比如午時三刻應該是現在的12:30。

6. 古文中“時”的意思

壹***有十個意思:1、季節,指春夏秋冬。

《尚書·堯典》“歷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時”;2、時間,時候,時辰。《呂氏春秋·首時》“天不再與,時不久留。”

3、時代。《韓非子·心度》“時移而治不易者亂。”

4、時機,機會。《史記·淮陰侯列傳》“時者難得而易失。”

5、按時。《論語·學而》“學而時習之。”

6、那時,當時。《三國誌·吳書·周瑜傳》“時曹公軍眾已有疾病”。

7、時常,經常。《史記·呂太後本紀》“是與出遊列”。

8、此,這。《尚書·湯誓》“時日曷喪”。

9、通“蒔”,《尚書·舜典》“汝後稷播時百谷”10、同“伺”伺候。《莊子·人世間》“時其饑飽”。

7. 在文言文中,表示時間的詞有哪些

來日

累日

連日

旦旦

天天

昔日

望日

既望

質明

平明

侵晨

東曦既駕

日中

晌午

亭午

日暮

薄暮

日將暮

莫夜

希望采納,您的采納是我們前進的動力

8. 文言文中表時間的珂

1、表行為動作已經發生或曾經發生:表示"已經曾經"意思的有"既、已、曾、嘗" 表"以前、當初、過去“意思的有”向、初、曩(nang三聲)、始、昔" 表"常常、經常、向來"意思的有"常、素、雅、恒" 2、表行為動作正在進行: 表"正在、恰逢"意思的有"方、正、適、會" 表"壹會兒、片刻"等短暫時間副詞有"俄、旋、尋、須臾、未幾、無何、斯須、既而" 表"突然、急忙、立刻"等時間緊迫急劇的有"急、遽(ju 四聲)、猝、立、即" 表"將要、接近"意思的有"將、且、行將" 表"終於、終了"等最終結果的有"終、卒、竟"。

9. 文言文中表示時間詞語有哪些

壹、表示動作行為已經發生或曾經發生,如:嘗,其意思相當於“曾經”。

①嘗貽余核舟壹,蓋大蘇泛赤壁雲。(魏學洢《核舟記》) ②孔子曰:“苛政猛於虎也。”

吾嘗疑乎是。(柳宗元《捕蛇者說》) ③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範仲淹《嶽陽樓記》) ④陳涉少時,嘗與人傭耕。

(司馬遷《陳涉世家》) 二、表示動作、狀態在繼續進行或持續存在,如: 1、會,意思是“恰逢”、“正趕上”。 ①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司馬遷《陳涉世家》) ②會賓客大宴。(林嗣環《口技》) 2、方,意思相當於“正”、“剛”。

①方欲行,轉視積薪後。(蒲松齡《狼》) 3、正,“正好”、“恰好”的意思。

①正沈吟間,夏侯敦入帳,稟請夜間口號。(羅貫中《楊修之死》) ②正唯弟子不能學也。

(《論語/述而》) 三、表示在特定的某個時間發生,如:是時。 ①當是時,婦手拍兒聲。

(林嗣環《口技》) “當是時”,即“正在這個時候”的意思。 四、表示事件或動作行為突然發生,異常迅速,出人意料,如:忽,忽然,暴,急。

①忽壹人大呼:“火起。” (林嗣環《口技》) ②忽壹彪軍撞至面前,大叫:“魏延在此!” (羅貫中《楊修之死》) ③忽然撫尺壹下,群響畢絕。

(林嗣環《口技》) ④屠暴起,以刀劈狼首。(蒲松齡《狼》) ⑤定伯便擔鬼著肩上,急執之。

(幹寶《宋定伯捉鬼》) ⑥急令醫士調治。(羅貫中《楊修之死》) 例①~④“忽”“忽然”“暴”都有“突然”的意思。

例⑤⑥“急”是“急忙”的意思,除表示動作的急促之外,它還著重表示倉促、忙亂的意思。 五、表示同時發生,如:壹時。

① 壹時齊發,眾妙畢備。(林嗣環《口技》) “壹時”譯為“同壹時候”,表示行為、狀態存在的時間短暫。

六、表示過了很短的時間就發生,如:頃之,俄而、未幾、少時,頃刻、少頃、間,相當於“壹會兒”“過了壹會兒”的意思。 ①頃之,客請與予對局。

(錢大昕《弈喻》) ②俄而百千人大呼。(林嗣環《口技》) ③未幾,夫齁聲起。

(林嗣環《口技》) ④少時,壹狼徑去。(蒲松齡《狼》) ⑤狼亦黠矣,而頃刻兩斃。

(蒲松齡《狼》) ⑥少頃,但聞屏障中撫尺壹下。(林嗣環《口技》) ⑦扁鵲見蔡桓公,立有間。

(韓非《扁鵲見蔡桓公》) 七、表示動作、行為或狀態在前不久發生或完成不久,如:初,甫。 ①大兒初醒聲。

(林嗣環《口技》) ②甫下數子,客已得先手。(錢大昕《弈喻》) 八、表示兩件事相繼發生,其間相距的時間較短,如:既而,尋,相當於“不久”“旋即”的意思。

①既而兒醒,大啼。(林嗣環《口技》) ②未果,尋病終。

(陶淵明《桃花源記》) 九、表示某種情況或行為動作就要發生或完成,如:將,意思是“快要”“就要”“將要”。 ①不治將恐深。

(韓非《扁鵲見蔡桓公》) ②季氏將伐顓臾。(《論語/季氏》) 十、表示過了壹些時候才發生。

如:已而。 ①已而太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

(歐陽修《醉翁亭記》) 十壹、表示時間過了很久,如:久之,“很久”的意思。 ①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蒲松齡《狼》) ②陳涉少時,嘗與人傭耕,輟耕之壟上,悵恨久之。(司馬遷《陳涉世家》 二是用幹支記年。

幹,即“天幹”(天幹依次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支,即“地支”(地支依次為: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幹、支是我國古代用以記錄時間的壹套專門的序數系統。

幹、支按順序兩兩相配,至六十次為壹循環,稱為壹個“甲子”(或“花甲子”):甲子、乙醜、丙寅……辛酉、壬戌、癸亥。如: ③時萬歷丁酉二月十四日。

(四冊·《西湖遊記二則》) ④己亥之二月也。(五冊·《滿井遊記》) ⑤天啟壬戌秋日。

(四冊·《核舟記》) 三是用國君的年號記年。我國古代帝王年號,從漢武帝劉徹“建元”年號開始,此後多以年號記年。

如: ⑥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二冊·《桃花源記》) ⑦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

(三冊·《記承天寺夜遊》) 二、記月 古代記月的主要方式有三種: 壹是用地支記月。按陰歷,寅為正月,卯為二月,其余(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子醜)依次類推;二是在春夏秋冬各季前(分別)依次加上孟、仲、季等字,組成孟春、仲春、季春……孟冬、仲冬、季冬,古人用它們作各季中相應月份別稱;三是如同現代記月,在月前加數字記月。

初中文言詩文中常見的是第三種,如: ⑧胡天八月即飛雪。(四冊·《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⑨五月人倍忙。

(五冊·《觀刈麥》) ⑩慶歷八年九月十二日。(六冊·《墨池記》) 三、記日 古代記日的主要方式亦有三種: 壹是用幹支記日。

如: 是月丁未。(舊教材·《登泰山記》) 二是用特定的節日、節氣名稱記日。

如: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壹冊·《過故人莊》) 三是在壹月之內,古人常用“朔”(農歷每月初壹)、“月出(fěi)”(農歷每月初三)、“望”(農歷每月十五)、“既望”(農歷每月十六日)、“晦”(農歷每月的最後壹天)等表示日期。

如: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為最盛。(三冊·《觀潮》) 戊申晦,五鼓,與子潁坐日觀亭(舊教材·《登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