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
年,最早見於甲骨文,其本義是年成,五谷成熟,即《說文解字》:"年,谷熟也。"引申為壹年的收成、年紀、年節、年代、每年的等義,又是時間單位,指地球環繞太陽公轉壹次所需的約365又1/4太陽日的周期。
屠呦呦
屠呦呦1930年出生。漢族,中***黨員,藥學家。浙江寧波人,1951年考入北京大學醫學院藥學系生藥專業。1955年畢業於北京醫學院(今北京大學醫學部)。
屠呦呦,中國中醫科學院首席研究員,在抗瘧藥物研發道路上,默默耕耘了近半個世紀,因發現青蒿素,挽救了全世界數百萬人的生命,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及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為人類健康和中醫藥科技創新做出重大貢獻,2019年獲得“***和國勛章”。
瘧疾與青蒿素
瘧疾,壹種經蚊叮咬感染瘧原蟲所引起的蚊媒傳染病,俗稱“打擺子”,患者常“忽冷忽熱,頭痛出汗”,嚴重者可致死亡。從20世紀40年代中國每年報告約3000萬瘧疾病例到如今“清零”,經歷了70多年的艱苦努力,2021年,中國被世衛組織認證為無瘧疾國家。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屠呦呦接受國家“523”抗瘧藥物研究的艱巨任務,被任命為中醫研究院中藥抗瘧科研組組長。她編撰了載有640種藥物的《瘧疾單秘驗方集》等資料,先後進行300余次篩選實驗,確定了以中藥青蒿為主的研究方向。受中醫古籍《肘後備急方》中“青蒿壹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治療寒熱諸瘧的啟發,屠呦呦創建了低溫提取青蒿抗瘧有效部位的方法。1971年10月4日獲得了對鼠瘧原蟲抑制率達100%的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成為青蒿素發現史上最為關鍵的壹步。為證明其安全性,盡快開展臨床試驗,屠呦呦和課題組同誌還以身試藥。
1972年11月8日,屠呦呦課題組提純得到抗瘧有效單體——青蒿素。1986年,衛生部中醫研究院中藥研究所獲得自我國新藥審批辦法實施以來的首個壹類新藥的《新藥證書》[(86)衛藥證字X-01號]——青蒿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