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精足不思淫,氣足不思食”,啥意思?

“精足不思淫,氣足不思食”,啥意思?

如今人們愈發的開始關註養生,但究竟什麽是養生可能很多人並不清晰,認為養生就是跑個步按個摩跳個舞,其實這些都只能算作是養筋骨。還有人認為只要吃飽、穿暖、吃好、喝好就是養生,卻不知這只是在養形態。

何為養生,古籍載:“善養生者,上養神智、中養形態、下養筋骨”,可以看出我們往往在後兩者下足了功夫,卻在關鍵的地方失了功夫。養骨養形是基礎,養神才是關鍵,只有滋養心神,涵養心智,才能真正榮養我們的生命,才能至下而上達到真正的養生效果。

關於養神的學問不僅存在於各種古籍當中,民間百姓同樣也有相關的經驗總結。作為傳統文化之壹的俗語中就不乏很多關於養生的至理名言,即便是在今天,這些警句依舊發人深省,總能給尋求養生的人以指引。比如這句“精足不思淫,氣足不思食,神足不思眠”便在民間廣為流傳,並深刻地闡述了養生中至關重要的“精氣神”的滋養。

如今養生已經成了人們關註的焦點,從各地層出不窮的各種養生會且價格不菲便能看出。然而,如今的養生卻大多只停留在健康的概念上,覺得只要合理運動、合理飲食便是健康。話雖如此,但讓人遺憾的是,還沒有人說活得久壹點,活得自在壹些才是健康的觀點。那活多久才能算久呢?

其實道家的諸多記載中都有關於“久”的解釋,他們也稱之為天年,認為人的生命不可能永生,是有限度地,也明確指出了這個度到底是幾何。在《黃帝內經·素問》中提到“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認為這個限度是壹百歲。《尚書》中說“壹曰壽,百二十歲也”,認為只有活到120歲才能真正稱之為到了該活的歲數。東漢著名的哲學家王充則說“百歲之壽,蓋人年之正數也。猶物至秋而死,物命之正期也”,晉朝名人嵇康也提出“上壽可達百二十,古今所同”。

不難看出,真正的天年應該在100-120歲之間。然而,現實證明很少有人能夠達到他們所說的天年,人人皆有天年,為何卻不能盡享,根本原因則是做不到順應自然。社會發展迅速,生活節奏緊張,壓力巨增,也只能閑暇之余偶爾關註神誌與健康,雖然懂得保養,知道養生,但時常心浮氣躁、明爭暗鬥,即便做足了養形、養骨的功夫也是達不到養生的效果,如何才能達到,便是題中俗語所說的“精氣神”三者皆足。

涵養“精氣神”便是不停的補充相關臟腑的生機最終實現水火既濟從而淡泊五欲的過程。心靜後氣勻,氣勻後神聚,神聚後精足,精足便可以延年。這和我們日常所說的用心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用心並非動心而是靜心,用心做成的事便能讓人感受到生機。只有靜心才能使得精氣神三者皆足,精氣足了則不會輕易動淫欲與中醫淫火過剩損腎氣、腎氣足則少欲的觀點不謀而合;其次氣血足則運化好,不會輕易產生饑餓感。

傳聞張三豐可以壹餐把幾頓的都吃了,也可以壹連數日不進食;神足則精力充沛少有疲勞感,不會嗜睡。精氣神自古被人們稱之為生命的三寶,對人們身體健康和延年益壽有著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只有擁有寬廣的胸懷,隨時保持愉悅的精神,才能能靜心保持穩定的情緒,只有順其自然,不爭而靜心,才能真正享受人生的天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