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關於雲南旅遊如何長盛不衰的案例問題及其解答。

關於雲南旅遊如何長盛不衰的案例問題及其解答。

卦古鎮麗江

雲南中青旅官網 www.kmlygs.com

千百次在夢裏相遇的麗江,如今清晰地見著她的容顏,算是壹種初來還是壹種重逢。淡雅的山水,濃郁的風俗,還有以前不曾見過的美麗,在生命裏逐漸鮮活。行走在小橋與流水裝幀的街巷,妳會覺得,麗江的塵埃都是風情的。無論妳懷著怎樣平庸的心境,亦會被空氣中彌漫的風情感染,千年民俗醞釀出的芬芳可以將妳漂洗得風姿萬種。在我背上行囊,獨自放逐在麗江的時候,就知道,壹路上會有那麽多的風情,與我偎依。如果妳想享受麗江的自然風光及氣候的同時又非常喜歡地域文化民族風情並且有時間,那就在這幾個節日期間來麗江吧!

1. 春節。春節無疑是全國絕大部分地區絕大部分人民都要慶祝的節日,麗江當然也不例外。春節前壹周左右節日的氣氛就相當濃厚了-----街上人來人往比平日多了許多,市場裏人群比肩接踵,人擠人、筐碰筐(當地人都習慣背筐)。市場裏交易的人比平時多了很多,攤位不夠,就擴展到了市場外的路上。到了臨近大年三十的那兩三天,市場外面馬路被占去了半邊,警察把守截斷交通,就是公交車也要繞行。交易的商品也增加了許多。很多東西是專為過年才做的吧,平日裏根本沒見過。此情景要持續到臘月二十九。年三十上午還有些許人,到了下午就滿城空巷了 。。。。。。

當然如果想要感受當地人----納西、白族等民族的節日風俗、節日飲食等就只有到他們的家裏去了。和大多數地區壹樣,年三十家家貼對聯,準備年飯。不同的是,無論納西還是白族村落,家家門口都會燒上高香----門邊左右各壹註,大約壹米五六十公分高,要燃到初壹或初二。我所知道的納西人過年三十,早飯只是簡單吃點烤餌塊、烤雞血、油炸雞豆粉皮等。然後準備豐盛的年夜飯。年夜飯壹定要有豬頭、雞和魚,其它還有臘肉、火腿、香腸、酥肉等等。總之都是鮮肉或臘肉制作的菜肴,只是難得見到鮮疏。不是沒有,只是飲食習慣吧。

吃了年夜飯,年三十晚上,人們的娛樂活動和大部分地區壹樣,無外乎是燃放煙花炮竹、打打麻將等。不同的是不是所有人家都可以看“春晚”。雲南大部分農村地區,尤其是山區還沒有接通閉路電視,能看電視的人家是自己安裝了天線的。

大年初壹,早上,主要飯食是油煎糍粑,糯米的,據說是為了黏住人們的嘴巴,不亂講話。吃過早飯,家家戶戶出門,肩背手提家裏的各樣吃食以及煙酒茶等,去上墳。墳地大多在山上林間。除了墳墓,還建有石桌椅。人們來到自家墓地,先敬山神,再敬祖先,家人按長幼輪流下跪磕頭,焚燒紙錢。然後家人圍坐在石桌椅旁分享上供後的食品,談笑風生,好像是在野餐,是壹次戶外休閑。而我的理解是他們是想在新年的第壹天多陪陪逝去的親人吧。

午飯後村子裏或是鄉裏會有各種活動----打跳、棋牌、籃球比賽等。初二是拜年的日子。人們走訪親朋好友,互相問候祝福。尤其是孩子們,給叔叔伯伯外公外婆等拜年會得到壓歲錢(這壹點很多地方相同哈)。

2.棒棒會。每年的農歷正月十五是漢族的元宵節,在這壹天,麗江的納西族卻過著壹個完全不同的節日,叫“棒棒會”。棒棒會也叫“彌勒會”或者“米拉會”,據傳最早在麗江玉皇閣舉行,當地喇嘛教徒朝廟念經,村民進香祭拜彌勒佛,後來漸漸演變成農具交易會,其中以用作斧頭把、鋤頭把、鐮刀把、錘子把等的木頭棒棒最多,所以簡稱為“棒棒會”。納西語中有壹句話叫“達哇納西努”,意思是壹過年納西人就忙瘋了。年前瘋狂采購年貨,年中瘋狂吃喝玩樂,到了正月十五,則意味著年過完了,大家開始忙著準備春耕,需要添置壹些新農具,這就是麗江棒棒會的由來。為了新壹年的生產勞動作備耕,四鄉八鄰的農戶便到集市上來交易竹木家具、果樹苗木、盆景花卉,以及山貨藥材和日用百貨。這天,古城裏人頭攢動、攤點林立、妳買我賣,壹派鬧熱景象。棒棒會為期三天,正月十五這天人最多最熱鬧。

棒棒會最早在麗江玉皇閣舉行,後來移到古城的四方街,麗江旅遊開發後,四方街被遊客所占據,麗江人就把棒棒會又移到了新城的象山市場、忠義市場、昭慶花鳥市場等地舉行。如今的棒棒會上往來的人群也由最初清壹色的農民演變為工薪階層、農民朋友、外地商販、外地常住客、遊客各色人等雲集。2010年還有很多緬甸人擺攤設點賣藥賣玉器。如今農具大都機械化了,種田的人也少了,麗江人也更重視修身養性養花養草,棒棒會的主角由棒棒逐漸演變成花木交易。  由花木交易延生出的商品交易令人大飽眼福,總之只要跟花木有關的,什麽都在賣。首先,種花得有花盆,於是就有各式的陶盆、瓦盆、木盆拉來賣;種花還得有土,好土也能賣!人們把山上的落葉腐爛後而成的山基土用拖拉機拉來整麻袋整麻袋地賣;更絕的是還有賣羊糞的,種花得有肥料啊,於是顆粒分明的羊糞也被裝在麻袋裏拉來論碗賣,五塊八塊壹碗,真是俗話說的家畜全身都是寶啊,羊糞也能賣上好價錢;如果妳覺得花盆裏露出土和羊糞不好看,沒關系,這還有賣青苔的,專門有人上山采青苔來賣,綠綠的青苔蓋在花盆裏,即保水又美觀。

麗江人酷愛養花,家家戶戶庭庭院院都擺滿了花,什麽蘭花、茶花、梅花、桂花、十裏香等等,都是花木裏極其雅致的。其中養蘭花在麗江尤其盛行,誰家養花沒蘭花,就像吃殺豬飯沒豬肉壹樣別扭。麗江人養蘭花養出了名堂,有些名貴蘭花竟能賣到上萬元甚至幾十萬上百萬。即能修身養性,又能養花致富,麗江人真是會過日子。

當然,除了棒棒農具,花鳥魚蟲等,各式木雕、竹編、草編和小孩們愛玩的桃木兵器,以及冰糖葫蘆、油炸土豆、雞豆涼粉等等小吃在棒棒會上也是必不可少的。

3.三八節。

從沒見過任何地方比麗江更重視三八節。這壹天,城市街道、農村村委會要組織很多活動。古城裏隨處可見身著民族服裝的各族女同胞。四方街、玉河廣場、黑龍潭公園都有打跳活動。這壹天黑龍潭免票,萬古樓、木府為當地人免票。2010年身著納西族、白族等當地民族服裝的人免票進入。。。。。。。

麗江人如此重視三八節,如此隆重慶祝,也許和納西婦女歷來都要比男人負擔得多有關吧。據說原來納西男人的生活是“琴棋書畫煙酒茶”,而女人們就要田間屋裏都要管。現在情形有了很大轉變,但納西女們仍然壹如既往地勞做著。所以她們對這壹年中屬於自己的節日格外重視,紛紛聚集起來載歌載舞,歡慶度過。

4.三多節。三多節在農歷二月初八,為期三天。

“三多”是壹個人,更是壹傳說中的神----玉龍雪山之神靈,是傳說中能征善戰、濟困扶危的英雄,被納西族千百年來崇奉為保護神。據東巴古籍記載,三多屬羊,所以在過去,每年農歷二月初八和八月羊日,各地的納西族都要到麗江白沙“玉龍祠”(即北嶽店)隆重祭拜三多神,有的還在自己家中舉行“祭三多”儀式。詩歌中說:"年年春二月,戶戶祝三多"。祭拜同時還要進行聚餐、對歌等活動,非常熱鬧。 麗江納西人身著節日的民族盛裝,從山裏平壩,四面八方雲集到北嶽廟,在三多面前供上飄香的美酒、肥美的肉食,焚燒旺盛的香火,跪拜磕頭,虔誠祭祀,求願三多神護佑納西人幸福安泰、五谷豐登、六畜興旺。然後在廟宇四周的大樹下、溪水旁,青煙裊裊,圍聚野炊;在古剎門前的場地上,連日晝夜,高歌踏舞,盡情歡樂。二月的麗江,陽光明媚,春意盎然,桃紅李白,菜花嫩黃。玉龍雪山下,無數花多競相開放,正是麗江踏青遊春的好時節。因此,除祭拜活動外,人們還郊遊野餐,舉行賽馬、對歌、跳舞比賽等,還要到距離北嶽廟不遠的玉峰寺觀看那株著名的、怒放著的"萬多茶花"。

麗江已把每年農歷二月初八作為法定的納西族傳統節日。各單位包括學校放假三天。

5.清明節。

和其它地方壹樣,麗江的清明節也是祭祀的節日。與我家鄉所不同的是納西人在剛好四月五號這天上墳祭祖。而我的家鄉壹定要在節前的某壹天提前上墳燒紙錢,並有說法----清明節當天是為和尚掃墓的日子。

麗江,納西人過清明節,甚是隆重。我沒有親自到納西人家裏參與過,但我知道,外出做事的人,只要是能趕回家的都要回家。無論街上還是市場裏的小店、攤位,都紛紛關門收攤。平時熙來攘往的街市冷清了許多。

清明節是祭祀的節日,同時也是人們壹年中又壹次聚會的日子。和春節類似,人們上墳祭祖後會進行遊山野餐等活動。

6.火把節。

火把節是雲南彜族、白族、納西族等彜語支系少數民族古老而重要傳統節日,有著深厚的民俗文化內涵,名揚海內外,也稱“星回節”,每年的火把節按農歷“星回”計算,通常在農歷6月24日或25日開始,壹般舉行三天,被譽為“東方的狂歡節”。

各民族關於火把節的傳說很多,主題大多與“忠烈”、“殉情”、或“人定勝天”有關。在麗江納西族的火把節傳說大意是這樣的:天神“子勞阿普”(相當於漢族的玉帝壹說)撥開雲霧,看見麗江鳥語花香,人們盡情歡歌跳舞,比天神在天堂還快活。天神十分妒忌,命火神燒毀納西人的家園。火神下凡遇納西人收養別家孤兒,不分血緣,視如己出,火神不忍心破壞這麽美好的人間溫情,遂召集納西人說明天意,讓家家準備火把,在6月25日(農歷)這天壹齊點燃火把,連燒三天。天神再次撥開雲霧看到漫山遍野都是火光,以為人間真的被燒毀了,這才罷休。納西人因此免受滅族之災。從此,每年的農歷6月25日(可能因閏年相差壹天)至6月27日為麗江納西族火把節。

以上僅僅是傳說,民俗學家考證稱火把節能流傳如此廣泛,與人類對火的崇拜有關,因為有火,古時候的人們夜晚才能延續光明;因為有火,人們才吃得上熟食;也是因為有火,原始社會的部落才能很好的抵禦猛獸。心理學家則稱火把節與人兒時潛意識喜歡玩火有關。

雖來源眾說紛紜,但各民族的火把節的的核心都有“狂歡”和“紅紅火火”的寓意。

每年農歷6月25日至27日,納西人按古規壹連要過三天的火把節,點三個晚上的火把。每天門前要點壹支柱子般又粗又大的大火把,寨子裏的青年們個個拿著又細又長的小火把,沿著田埂、山路,邊走邊唱,直到深夜,場面蔚為壯觀。火把燃得越旺,就越吉利,人們越高興。

在麗江,以麗江大研古城最為熱鬧。小夥子們進行摔跤、耍火、鬥牛、鬥羊、賽馬、上刀山下火海等活動。婦女們則進行民族歌舞表演。

7.鬼節。“鬼節”。在農歷七月十四。也有叫做“七月半”

傳說該日地府放出全部鬼魂,民間普遍進行祭祀鬼魂的活動。凡有新喪的人家,例要上新墳,而壹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所以,它整個兒是以祀鬼為中心的節日,系中國民間最大的鬼節。

這天,家家祭祀祖先,有些還要舉行家宴,供奉時行禮如儀。酹酒三巡,表示祖先宴畢,合家再團坐,***進節日晚餐。斷黑之後,攜帶炮竹、紙錢、香燭,找壹塊僻靜的河畔或塘邊平地,用石灰撒壹圓圈,表示禁區。再在圈內潑些水飯,燒些紙錢,鳴放鞭炮,恭送祖先上路,回轉“陰曹地府”。有些人在七月初七就要通過壹定儀式接先人鬼魂回家,每日晨、午、昏,供3次茶飯,直到七月十五日送回為止。現在,逐漸剔除迷信色彩,保留祭奠形式,作為對祖先的緬懷和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