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三國演義寫於哪個朝

三國演義寫於哪個朝

長期以來,學術界公認《三國演義》成書於元末明初。本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壹些學者不滿足於“元末明初”的籠統提法,對《演義》的成書年代問題作了進壹步的探討,提出了五種有代表性的觀點:?

1.“成書於宋代乃至以前”說。持此觀點者主要是周邨。他在《〈三國演義〉非明清小說》(載《群眾論叢》1980年第3期)壹文中,就江夏湯賓尹校正的《全像通俗三國誌傳》提出了三條論據:(1)該書在《玉泉山關公顯聖》壹節中有“迄至聖朝,贈號義勇武安王”壹句,而關羽封贈義勇武安王是在北宋宣和五年(1123),因而此句“只能是宋人說三分的口吻”。(2)該書“記有相當多的關索生平活動及其業績”,而“關索其人其事,輾轉說唱流傳時代,應早在北宋初,也可能更早於北宋初年,在唐五代間。而這也可能是《三國演義》成書遠及的時代。”(3)該書的地理釋義***14條,計17處,其中15處可以推斷為宋人記宋代地名;其中也有2處是明初的地名,但這可能是傳抄、傳刻過程中後來加上的。此說完全忽視了《三國演義》吸取元代《三國誌平話》和元雜劇三國戲內容的明顯事實,難以成立,因而至今無人贊同。?

2.“成書於元代中後期”說。持此說者以章培恒、袁世碩為代表。章培恒在《〈三國誌通俗演義〉前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4月)第三部分,根據書中小字註中提到的“今地名”進行考證,指出:“這些註中所說的‘今時’何地,除了偶有誤用宋代地名者外,都系元代地名。”尤其值得註意的是,元文宗天歷二年(1329),曾將建康改為集慶,江陵改為中興,潭州改為天臨;“然而,在《三國誌通俗演義》中卻仍然把建康、江陵、潭州作為‘今地名’,而不把集慶、中興、天臨作為‘今地名’,這是否可以理解為該書寫作時還沒有集慶、中興、天臨這樣的‘今地名’呢?”文章由此認為:“《三國誌通俗演義》似當寫於元文宗天歷二年(1329)之前”,其時,羅貫中當在三十歲以上。袁世碩在《明嘉靖刊本〈三國誌通俗演義〉乃元人羅貫中原作》壹文中認為,《三國誌通俗演義》成書於元代中後期,約為十四世紀二十年代到四十年代。其主要論據是:(1)書中***引用330余首詩來品評人物,收束情節,這“與宋元間的平話是很近似的”。書中所引詩詞,“不署姓名的泛稱,多用‘後人’、‘史官’,‘唐賢’壹詞用了壹次,‘宋賢’壹詞用過十多次,卻不見‘元賢’壹類字眼。這可以視為元人的口吻,表明作者為元人。”而署名作者基本上是唐宋人,也表明《演義》作者為元人。(2)書中小字註所提到的“今地名”,除了幾個筆誤之外,“其余的可以說是全與元代之行政區名稱相符”。其中,江陵、建康、潭州均為元天歷二年(1329)以前的舊地名。“據此,有理由將作註的時間斷為這年之前。如果考慮到人們在壹段時間裏仍習慣於用舊地名,那麽將作註時間往後推幾年、十幾年,是可以的……所以,我們可以將作註的時間斷為元代的中後期,約為十四世紀的二十年代到四十年代。”而書中的註絕大多數出自作者之手,因此,《三國誌通俗演義》即應成書於這壹時期。不久以前,杜貴晨發表《〈三國誌通俗演義〉成書及今本改定年代小考》(載《中華文化論壇》1999年第2期),為“成書於元代中後期”說提供了新的論據。他發現,明初瞿佑的《歸田詩話》卷下《吊白門》則在引述南宋陳剛中的《白門詩》和元末明初張思廉的《縛虎行》時,有“布罵曰:‘此大耳兒叵奈不記轅門射戟時也’”壹語,而張思廉的《南飛鳥》詩中則有“白門東樓追赤兔”壹句,二者既非來自《三國誌》、《後漢書》等史籍,又非來自《三國誌平話》,而是出自《三國誌通俗演義》。再參酌章培恒、袁世碩二先生的意見,他認為《三國誌通?籽菀濉煩墑橛讜?⒆謚林穩?輳?323)至元文宗天歷二年(1329)之間,即泰定三年(1326)前後。?

3.“成書於元末”說。陳鐵民在《〈三國演義〉成書年代考》(載《文學遺產增刊十五輯》,中華書局1983年9月第1版)中認為:嘉靖本《三國誌通俗演義》無疑是今存最早、最接近原著面貌的刻本,利用其註釋來考證《三國演義》的成書年代是可靠的。根據嘉靖本註釋中有評論和異文校記,以及有不少錯誤等情況判斷,這些註釋不大可能為羅貫中自作,而是《演義》的抄閱者和刊刻者零星寫下,逐步積累起來的,其中有的作於元末,有的作於明初。既然有的註釋作於元末,那麽《演義》的成書年代自然也應在元末;即使根據壹些作於明代洪武初年的註釋,也可推知《演義》成書應在元末,因為只有在《演義》寫成並流傳之後,才有可能出現《演義》的註釋。周兆新在《〈三國誌演義〉成書於何時》(載其主編之《三國演義叢考》壹書,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7月第1版)中指出:聯輝堂本《三國誌傳》中有“聖朝封贈(關羽)為義勇武安王”壹語,湯賓尹本《三國誌傳》亦有相似語句,兩本在提到“聖朝”之前,均曾提到“宋朝”,二者對舉,可見“聖朝”不可能指宋朝;而明初洪武至永樂年間均無封贈關羽之事,可見“聖朝”也不可能指明朝。這樣,它只能指元朝。元文宗天歷元年(1328)曾加封關羽為“顯靈義勇武安英濟王”,結合?堵脊聿拘?唷返募竊兀?堆菀濉返背墑橛讜?篤凇?BR>?4.“成書於明初”說。持此說者較多,如歐陽健在《試論〈三國誌通俗演義〉的成書年代》壹文(載《三國演義研究集》,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3年12月第1版)中認為:周楞伽、王利器先生根據元代理學家趙偕的《趙寶峰先生集》卷首的《門人祭寶峰先生文》等材料,認為羅貫中即門人名單中的羅本,這是可信的,按照門人之間“序齒”的通例,可以推算羅貫中的生年約在1315—1318年,卒年約在1385—1388年;再根據對《三國誌通俗演義》中小字註所謂“今地名”的分析,可以判斷:《三國誌通俗演義》可能是羅貫中於明初開筆,其第十二卷的寫作時間不早於洪武三年(1370),全書初稿的完成當在1371年之後。其時,羅貫中在五十五歲左右,其知識和閱歷都足以勝任《演義》的寫作。任昭坤在《從兵器辨〈三國誌通俗演義〉的成書年代》(載《貴州文史叢刊》1986年第1期)中認為:《三國誌通俗演義》裏敘述描寫的火器,絕大多數在明初才創制,或才有那個名稱,這證明《通俗演義》成書於明初。《通俗演義》描述的火器,使用者都是孔明,可見在作者心目中,只有孔明那樣智慧過人的人才能創制使用先進火器,這說明作者所處時代是以冷兵器為主的,這也與明初的兵器實際狀況相吻合。?

5.“成書於明中葉”說。張國光在《〈三國誌通俗演義〉成書於中葉辨》(載《社會科學研究》1983年第4期,亦收入《三國演義研究集》)中認為:《三國誌通俗演義》是以《三國誌平話》為基礎的,現存的《三國誌平話》刊於元代至治年間(1321—1323),代表了當時講史話本的最高水平,然而篇幅只有約8萬字,文筆相當粗糙、簡陋;而《三國誌通俗演義》篇幅約80萬字,是《平話》的十倍,其描寫手法已接近成熟,因此,其誕生不能不遠在《平話》之後。嘉靖本《三國誌通俗演義》是第壹個成熟的《三國演義》版本,它不是元末明初人羅貫中的作品,而是明代中後期的書商為了擡高其聲價而托名羅貫中的,為此書作序的庸愚子(蔣大器)很可能就是它的作者。九十年代以來,張誌合的《從〈花關索傳〉和〈義勇辭金〉雜劇看〈三國誌通俗演義〉的成書年代》(載《河南大學學報》1990年第5期),李偉實的《〈三國誌通俗演義〉成書於明中葉弘治初年》(載《吉林社會科學》1995年第4期)也認為《三國誌通俗演義》成書於明代中葉。?

結合以上各種因素,目前比較穩妥的說法仍然是:《演義》成書於元末明初,而成於明初的可能性更大壹些

希望這個回答對妳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