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州、華夏、中華、神州、赤縣、震旦、函夏、中夏、禹跡、禹甸。
壹、九州
九州,又名漢地、中土、神州、十二州? ,最早出現先秦時期典籍《尚書·禹貢》中,是中國漢族先民自古以來的民族地域概念。自戰國以來九州即成為古代中國的代稱 ,至遲自晉朝起成為漢族地區的代稱? ,又稱為“漢地九州”? 。
漢族先民自古就將漢族原居地劃分為九個區域,即所謂的“九州”。根據《尚書·禹貢》的記載,九州順序分別是: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和雍州。但在周代時徐梁二州分別被並入青州與雍州,故而周代沒有徐州和梁州。
二、華夏
華夏也稱“夏”、“諸夏”。是中國古代周王朝的自稱? 。在甲骨文中,“華”這個字的地位非常崇高聖潔,華夏是禮儀之邦,與外族胡人相對。
在周朝時,凡遵周禮、守禮義之諸侯,稱為諸夏。古籍中將“華”、“夏”作為中原,稱四方為"夷蠻戎狄",“華夏”最初僅為壹文化概念? ,也是周王朝的自稱,至漢代以後成為漢族的別稱,始帶有民族概念。
華夏又稱中華、中夏、中土、中國。華與夏曾相互通用,兩字同義反復,華即是夏。“中華”又稱“中夏”。到現代,將中國以及中華民族統稱為華夏。
三、中華
中者,即是指中原河洛地區(河,黃河;洛,洛水、洛陽)。因其在四方之中,以區別其他四方而稱為中國 (古代“中國”與“中原”同義)。後隨著歷史演化與融合,因此凡屬於中華文化範疇的皆屬中國。
華者,初源於華胥氏?(位於華山之西,今西安市?藍田華胥鎮)。《列子·黃帝》有載,華胥生男名“伏羲”,生女名“女媧”,伏羲、女媧生子少典。《國語·晉語》載:“昔少典娶有蟜氏,生黃帝、炎帝。故而,華胥正是炎黃之祖也。
四、神州
古時稱中國為“赤縣神州“;後用“神州”做中國的別稱。在《淮南子》中所列的九個州中,其中位於東南方的神州即是中國,因為中國是位於壹塊被大海所包圍的大陸的東南方。
先秦的華夏之域僅限於魯、晉、齊、鄭、蔡、衛等“王之支子母弟甥舅”諸國及行周禮的宋、陳等中原諸國。漢代在先秦諸國的基礎上萌芽出後世漢族九州的概念。
漢代以後的華夏之域與九州之域的地理範圍等同,其範圍相當於漢地,又有“東夏”、“南夏” 、“西夏” 等詞稱呼漢地內的局部地區。
五、赤縣
赤縣,指華夏、漢地、中國、中土。天下***有九大洲,神州為九大洲中的壹個洲,名為赤縣,赤縣又分為九個州。赤縣之九州即禹之序九州。
赤縣即炎帝統領之地。相傳古代炎帝統轄的土地稱赤縣,黃帝統轄的土地稱神州,後來統壹起來稱為“神州赤縣”或者“赤縣神州 ”,位於大陸的東南部,面積達360萬平方公裏。
六、震旦
古代印度人稱中國(1900年前後日本也有這樣稱呼的)
諾矩羅居震旦東南大海際雁蕩山芙蓉峰龍湫。——宋·沈括《夢溪筆談》,《羅生門》:內功聽人講震旦的事,說是蜀漢的劉玄德耳大超長,不禁喟嘆:長的若是鼻子,自己不知多寬心呢。
七、函夏
函夏,古漢語詞匯。《荀子》解釋即為“中原”。
八、中夏
釋義:1、指華夏;中國。2、指中原地區。3、夏季之中,指農歷五月。後亦指盛夏。4、即仲夏,夏季的第二個月,就是陰歷五月。
《文選·班固》:“目中夏而布德,瞰四裔而抗稜。” 呂向 註:“中夏,中國。”
九、禹跡
相傳夏禹治水,足跡遍於九州,後因稱中國的疆城為禹跡。語出《書.立政》:"其克詰爾戎兵,以陟禹之跡。"孔傳:"以升禹治水之舊跡。"
十、禹甸
本謂禹所墾辟之地。後因稱中國之地為禹甸。
禹甸(英The ruling field of the emperor Grant Yu),"信彼南山,維禹甸之。畇畇原隰,曾孫田之。"毛傳:"甸,治也。"朱熹集傳:"言信乎此南山者,本禹之所治,故其原隰墾辟,而我得田之。"本謂禹所墾辟之地。後因稱中國之地為禹甸。
百度百科—九州
百度百科—華夏
百度百科—中華
百度百科—神州
百度百科—赤縣
百度百科—震旦
百度百科—函夏
百度百科—中夏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禹跡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禹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