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我國古籍記錄了哪些茶樹修剪的方法?

我國古籍記錄了哪些茶樹修剪的方法?

古籍中茶樹修剪的記載出現較晚,直至清代初年才見於《巨廬遊錄》和《物理小識》。《巨廬遊錄》載:“茶樹皆不過壹尺,五六年後梗老無芽,則須伐去,俟其再蘗。”《物理小識》說:“樹老則燒之,其根自發。”後壹種方法,比較原始,或許臺刈就是從這種方法中脫胎產生的。臺刈就是把樹頭全部割去,以徹底改造樹冠。

根據上述記載,說明我國茶樹的臺刈技術,可能萌發於明代後期。至清代後期,又采用兩種新的茶樹修剪的方法:壹是“先以腰鐮刈去老本,令根與土平,旁穿壹小阱,厚糞其根,仍復其土而鋤之,則葉易茂。”

二是“茶樹生長有五六年,每樹既高尺余,清明後則必用鐮刈其半枝,須用草遮其余枝,每日用水淋之,四十日後,方去其草,此時全樹必俱發嫩葉。”

從文獻記載來看,茶樹修剪似乎是從臺刈開始的;先有重修剪,在重修剪的基礎上,然後才派生出其他形式的修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