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疏口水粉簡介

疏口水粉簡介

目錄1拼音2《儒者相親》卷12:疏涎粉2.1處方2.2制備方法2.3功能主治2.4疏涎粉用法用量2.5摘錄3《雷放辨證論治規範》卷1:疏涎粉3.1處方3.2制備方法3.3功能主治3.4疏涎粉用法用量3.5摘錄4卷9 4 4.1處方4.2組成 5《治痤瘡大全》卷14 5.6 5438+0處方名稱5.2組成5.3適應癥5.4註6醫方集卷20引濟生續方6.1處方名稱6.2組成6.3適應癥6.4仙仙散用法用量6.5各種討論6.6註7易通卷43 7.1方明7.2組成7.3功效7.4用法用量7.5制法8寶應支壹卷 5仙仙散用法用量8.6制備方法9活方卷1 9.1配方名稱9.2成分9.3功效9.4適應癥9.5用法用量9.6制備方法10藥物簡介卷8 1 0.1處方名稱10.2成分10.3適應癥10.4仙仙散用法用量65433+0.7各種論述的附件:1古籍中稀疏的口水粉1拼音x和xi á n s m: n

2《儒林外史》卷12:疏涎粉2.1方藥皂角(不吃者去皮擰幹)30g(焙)礬藜蘆15g各。

2.2制備方法為細粉。

2.3功能主治噴吐頑痰。治膈滿,痰厥失音,咬緊牙關,如失神者。

2.4疏涎粉用法用量:1.5g,或3-6g/份,用糖漿調好。如果開不了牙,可以開牙補。

2.5摘自《儒學與家事》卷12

3《辨證論治規範:雷放》卷壹:西仙散3.1處方6粒姜子仁(每粒膠囊分兩半)9克牙皂(切片)30克明礬。

3.2制備方法中,先將明礬溶解,再加入其他兩味,攪拌至明礬幹透。

3.3功能主要用於治療中風失語、閉牙、單蛾、雙蛾。

3.4疏涎粉的用法用量:吹入0.9g。痰多涎多者,用1.5g鄧鑫湯。

3.5摘自《證治規範及類方》卷壹。

4.《痘疹內核筆記》第九卷4.1方明Xi仙散

4.2款冬花5元,杏仁5元,天花粉5元,麥冬5元。

4.3主治痤瘡至89天,毒存陽明,口鎖,痛難下咽。

4.4疏涎粉的用法用量用梨汁煎糊,加入牛奶蜂蜜,緊煎數次。先用薄荷湯漱口,然後吃這個藥,再吃幾勺。

4.5註:本方原名,根據劑型,視為“疏涎膏”。

5《祛痘百科》第14卷5.1方明Xi仙散

5.2山豆根、薄荷、熊膽和茶芽的組合物。

5.3主治口瘡。從痘痘到七八代,喉嚨被鎖住,很痛;痘痘就不收了。

5.4註意《口袋錄》中這個配方的用法:先把薄荷洗幹凈,這是最後壹吹。

6.《醫方集》卷二十引自《濟生續方》6.1方仙仙散。

6.2半夏(大、生、切片)14枚,皂莢(炒)1枚。

6.3主治:中風痰涎壅盛,寒熱胸痹,或濕中腫痛。

6.4疏口水粉用法用量:取1,水2杯,1杯煎服,去我,加少許生姜汁,溫服。咽不下去,慢慢補。

6.5各派討論醫法:半夏用於治痰涎,牙皂用於治風,方子通過比較而成。蓋因其無形風攜有形痰,膠結難懂,用此二物,使口水散而風出。

6.6註本方按劑型視為“疏涎湯”。

7《醫療系統》第43卷7.1處方仙仙散

7.2皂莢(烤去皮串)成分1錢,藜蘆5分。

7.3功效:吐頑痰。

7.4疏口水粉用法用量:每份5分或65,438+02元,調糖漿,開不了牙的可以補。

7.5制備方法為細粉。

8《寶應·支壹錄》卷8.1方明Xi賢三。

8.2蠍尾半錢,青銅半錢,朱砂1錢,油膩粉1字,麝香少許。

8.3祛風化痰的功效。

8.4臍帶繞頸的指征。

8.5疏涎粉用法用量:每份1字,茶調。

8.6制備方法是最終的。

9《活命秘方》第1卷9.1藥方仙仙散

9.2明礬1、幹明礬1、牙皂(烘焙去皮)2。

9.3祛風化痰、疏通喉膈的功效。

9.4主治:中風早期,痰涎壅盛,牙關緊閉,湯藥難服。

9.5疏涎粉用法用量:每份12元,煮湯調整。探吐浮痰即可,不宜多吐。

9.6制備方法為細粉。

10醫學概論第8卷10.1方明仙仙散

10.2由皂角、半夏、明礬組成。

10.3主治:中風,肢體流涎,膈阻。

10.4仙仙散用法用量每份2元,白湯服用,即吐。

10.5的編制方法最後。

11《準則類方劑》卷壹11.1方劑名稱疏涎散

11.2由6粒姜子仁(每粒分成兩半)、3元牙皂(切片)、1兩明礬組成。

11.3主治:無聲中風、急頜、單蛾雙蛾。

11.4疏口水粉用法用量:每隔3分鐘,吹入壹次。所有的病都治好了。痰多口水多的得5分。喉嚨裏的痰往上就吐,橫膈膜之間的往下。中間風口打不開的地方,可以用白鹽梅擦牙打開。

11.5制備方法:首先將明礬溶解,但加入兩種香精攪拌均勻,直至明礬幹燥成粉末。

11.6仙仙散痰瘀於胸膈:定西侯江公患急性哮喘病,脈象平穩,此痰瘀於胸膈。先取兩塊錢稀口水打散,再用激烈的熱氣頻繁喝下(用探吐代吐的方法妙不可言),然後溢出來,把它的痰像膠水壹樣吐出來,裏面有壹長條,包著壹片韭菜葉,就愈合了。

11.7各派討論丸、散、膏、丸的融合:方劑利用明礬石的鹹味化痰生津,牙皂的苦功是搜風之秘,使唾液散,風息。但濁氣和風上湧,楊慶失位,可先治標,直至清咽,可服湯。痰若竭,津液不能養筋,使人筋骨抽搐。這是偉大的戒律。

古籍《伊名張之》中的疏涎粉:【卷二】真中風,便秘,三花湯。失音強舌,大秦艽湯。痰多涎多者為生津散、朱莉湯、李靜湯。加味徐明湯麻黃參(...

《顏氏濟生方》:【朱風門】中風,治不可愈。這時候要先用抽動鼻子的方法,壹旦它打噴嚏,就用稀稀拉拉的唾液灌它。如果它對蘇神省感到憤怒,它應該按照前面所說的來處理。根據先賢的理論,...

《證治補》:【卷壹提綱】中風。將白梅浸於僵蠶中揉搓。如風痰。那些不吃藥的人。稀疏的唾液並驅散它。風邪則閉。那些不吃藥的。防止湯冒煙。脈虛...

《續醫案》:【卷二】中風痰,痰生熱,熱生風,宜先吐,用藥引法。裏面裝著稀稀落落的口水粉和痰汁,壹碗痰就倒出來了。後來就用三花湯澆了。...

雜病簡介:【軀體性暈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