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uān wū
2 英文參考radix aconiti sinensis [朗道漢英字典]
mon monkshood mother root [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Radix Aconiti(拉)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mon monkshood mother root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概述
川烏為中藥名,出自《金匱要略方論》。即唐代侯寧極《藥譜》記載的川烏頭[1]。為毛茛科植物烏頭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 的幹燥母根[2]。
《中華人民***和國藥典》(2010年版)記載有此中藥的藥典標準。
4 拉丁名Radix Aconiti(拉)(《中醫藥學名詞(2004)》)
5 英文名mon monkshood mother root(《中醫藥學名詞(2004)》)
6 川烏的別名川烏[3]
7 來源及產地毛茛科植物烏頭Aconitum carmichaeliDebx.(栽培品)的塊根(主根)。主產四川、陜西[3]。
8 性味歸經辛,熱,有大毒。入心、脾經[3]。
9 功能主治祛風濕,散寒,止痛[3]。
1.治風寒濕痹,半身不遂,歷節風痛拘攣麻木,中風後半身不遂,寒性頭痛,寒疝腹痛,小兒慢驚。煎服:制川烏,1.5~9g,宜久煎(壹小時以上)[3]。
2.外治陰疽腫毒,生川烏研末調敷。反貝母、白蘞、半夏、瓜蔞、白及[3]。
10 使用註意內服過量或煎煮不當,易致中毒,出現唇舌、手足發麻,運動失靈,心律不整,甚至心臟及呼吸麻痹而死亡[4]。生品內服宜慎。孕婦忌服[3]。
11 運用烏頭子根的小者名側子,又名即子,功同川烏,煎服並治腳氣。烏頭子根的瑣細者名漏籃子,炒研末為丸服治惡痢;研末井水調塗治惡瘡臭潰。[3]
12 化學成分本品含生物堿,巳分得消旋去甲基烏藥堿、次烏頭堿、烏頭堿、新烏寧堿、川烏頭堿甲及乙等[3]。
13 藥理作用烏頭堿具局麻(先 *** ,後麻醉)鎮痛及抗炎作用,但系劇毒藥,安全範圍小,可使心率減慢、心律紊亂,甚至室顫[3]。
14 川烏中毒據報告,人口服烏頭堿0.2mg、川烏3~90g即可中毒致死,致死原因是呼吸中樞及心肌麻痹。烏頭堿極易水解,水解後毒性大大減少。川烏頭毒性極強,在炮制或加熱煎煮後,總堿含量減少,毒性亦大大降低,但因炮制、煎煮時間的不同,其毒性差別很大[3]。
15 川烏的藥典標準 15.1 品名川烏
Chuanwu
ACONITI RADIX
15.2 來源本品為毛茛科植物烏頭Aconitum carmichaelii Debx.的幹燥母根。6月下旬至8月上旬采挖,除去子根、須根及泥沙,曬幹。
15.3 性狀本品呈不規則的圓錐形,稍彎曲,頂端常有殘莖,中部多向壹側膨大,長2~7.5cm,直徑1.2~2.5cm。表面棕褐色或灰棕色,皺縮,有小瘤狀側根及子根脫離後的痕跡。質堅實,斷面類白色或淺灰黃色,形成層環紋呈多角形。氣微,味辛辣、麻舌。
15.4 鑒別(1)本品橫切面:後生皮層為棕色木栓化細胞;皮層薄壁組織偶見石細胞,單個散在或數個成群,類長方形、方形或長橢圓形,胞腔較大;內皮層不甚明顯。韌皮部散有篩管群;內側偶見纖維束。形成層類多角形。其內外側偶有1至數個異型維管束。木質部導管多列,呈徑向或略呈“V”形排列。髓部明顯。薄壁細胞充滿澱粉粒。
粉末灰黃色。澱粉粒單粒球形、長圓形或腎形,直徑3~22μm;復粒由2~15分粒組成。石細胞近無色或淡黃綠色,呈類長方形、類方形、多角形或壹邊斜尖,直徑49~117μm,長113~280μm,壁厚4~13μm,壁厚者層紋明顯,紋孔較稀疏。後生皮層細胞棕色,有的壁呈瘤狀增厚突入細胞腔。導管淡黃色,主為具緣紋孔,直徑29~70μm,末端平截或短尖,穿孔位於端壁或側壁,有的導管分子粗短拐曲或縱橫連接。
(2) 取本品粉末2g,加氨試液2ml潤濕,加乙醚20ml,超聲處理30分鐘,濾過,低溫回收溶劑至幹,殘渣加二氯甲烷1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烏頭堿對照品、次烏頭堿對照品、新烏頭堿對照品適量,加異丙醇三氯甲烷(1:1)混合溶液制成每1ml各含1㎎的混合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 B)試驗,吸取上述溶液各5μl,分別點於同壹矽膠G薄層板上,以正己烷乙酸乙酯甲醇(6.4:3.6:1)為展開劑,氨蒸氣飽和20分鐘,展開,取出,晾幹,噴以稀碘化鉍鉀試液。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
15.5 檢查 15.5.1 水分不得過12.0%(附錄ⅨH第壹法)。
15.5.2 總灰分不得過9.0%(附錄ⅨK)。
15.5.3 酸不溶性灰分不得過2.0%(附錄ⅨK)。
15.6 含量測定照高效液相色譜法(附錄ⅥD)測定。
15.6.1 色譜條件與系統適用性試驗以十八烷基矽烷鍵合矽膠為填充劑;以乙腈四氫呋喃(25:15)為流動相A,0.1mol/L醋酸銨(每1000ml加冰醋酸0.5ml) 為流動相B,按下表中規定進行梯度洗脫;檢測波長為235nm。理論板數按新烏頭堿峰計算應不低於2000。
時間(分鐘) 流動相A(%) 流動相B(%) 0 ~ 48 15→26 85→74 48 ~49 26→35 74→65 49~58 35 65 58~65 35→15 65→85 15.6.2 對照品溶液的制備取苯甲酰烏頭原堿對照品、苯甲酰次烏頭原堿對照品、苯甲酰新烏頭原堿對照品適量,精密稱定,加異丙醇三氯甲烷(1:1)溶液溶解制成每1ml各含苯甲酰烏頭原堿和苯甲酰次烏頭原堿50μg、苯甲酰新烏頭原堿0.3mg的混合溶液,即得。
15.6.3 供試品溶液的制備取本品粉末(過三號篩)約2g,精密稱定,置具塞錐形瓶中,加氨試液3ml,精密加入異丙醇乙酸乙酯(1 : 1)混合溶液50ml,稱定重量,超聲處理(功率300W,頻率40kHz;水溫在25℃以下)30分鐘,放冷,再稱定重量,用異丙醇乙酸乙酯(1 : 1)混合溶液補足減失的重量,搖勻,濾過。精密量取續濾液25ml,40℃以下減壓回收溶劑至幹,殘渣精密加入異丙醇三氯甲烷(1:1)混合溶液3ml溶解,密塞,搖勻,濾過,取續濾液,即得。
15.6.4 測定法分別精密吸取對照品溶液與供試品溶液各10μl,註入液相色譜儀,測定,即得。
本品按幹燥品計算,含苯甲酰烏頭原堿(C32H45NO10)、苯甲酰次烏頭原堿(C31H43NO9)、苯甲酰新烏頭原堿(C31H43NO10)的總量應為0.07%~0.15%。
15.7 川烏飲片 15.7.1 炮制 15.7.1.1 生川烏除去雜質。用時搗碎。
15.7.2 性狀、鑒別、檢查、含量測定同藥材。
15.7.3 性味與歸經辛、苦,熱;有大毒。歸心、肝、腎、脾經。
15.7.4 功能與主治祛風除濕,溫經止痛。用於風寒濕痹,關節疼痛,心腹冷痛,寒疝作痛及麻醉止痛。
15.7.5 用法與用量壹般炮制後用。
15.7.6 註意生品內服宜慎;孕婦禁用;不宜與半夏、瓜蔞、瓜蔞子、瓜蔞皮、天花粉、川貝母、浙貝母、平貝母、伊貝母、湖北貝母、白蘞、白及同用。
15.7.7 貯藏置通風幹燥處,防蛀。
15.8 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