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體,是為適應印刷術而出現的壹種漢字字體。筆畫有粗細變化,而且壹般是橫細豎粗,末端有裝飾部分(即「字腳」或「襯線」),點、撇、捺、鉤等筆畫有尖端,屬於襯線字體,常用於書籍、雜誌、報紙印刷的正文排版。
為什麽叫宋體?
宋體字名為宋體,其實誕生在明朝,而其根本原因是明清兩代文人仰慕宋朝文化、追捧宋刻本所致。
宋體字是怎麽來的?
自南北朝以來,佛教在中國有了爆炸性增長,隨之而來的經書供應量也與日俱增,於是寫經手這壹職業由此誕生,而這種為適應快速抄寫的書體也被後人稱為?抄經體?。唐代早起的雕版印刷字體來源就是唐代的抄經體。
到了五代,隨著印刷術的大規模普及,官方也逐漸成為雕版印刷的普及與規範制定者,中國經典書冊《九經》的第壹次雕版印刷就是在五代時由官方出品。
至宋代,雕版印刷迎來黃金時期。但是此時的雕版印刷字體卻並非是後來被大家熟知的宋體,而是多以唐代名家字體入板。不同地區的入板字體也不盡相同。四川地區多用顏真卿的顏體入板。而福建地區則多用柳體。
而被我們稱為?宋體?的字體,在南宋才開始逐漸完成與書法字體的脫離,但還只是印刷字體與書法字體脫離的壹個過渡時期,後世稱為?過渡仿宋體?如《女郎魚玄機詩》。此時的?過渡仿宋體?是為了快速雕刻而創造的新型印刷字體。例如橫畫的收筆設計成兩次湊刀即可雕成的三角形,許多字的形態已經非常接近宋體。
到了明代,隨著印刷技術飛速發展,印刷字體也終於形成了被我們今天稱之為?宋體?的最終版。